浅谈语文德育的实施方法

时间:2022-06-19 08:05:14

浅谈语文德育的实施方法

语文课程是一门属于人文学科范畴的基础课程,不仅是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承担着育人的功能。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语言文字的同时,必须结合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挖掘教材的育人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那么在具体语文教学中,如何将品德教育很好地融入进去呢?我想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一、认真钻研教材,找到品德教育的渗透点

从理论出发,综观我国古代孔子“循循然善诱人”的德育渗透艺术,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德育渗透艺术,当代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德育渗透艺术和蔡澄清“点拨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我们不难发现,德育渗透艺术是语文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艺术富有魅力的一个表征。在现实中,当前,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需要广大青少年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培养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艰苦奋斗、执著追求正义和理想的精神,逐步养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师,重视德育教育,认真研读教材,挖掘教学内容中真的德育内涵,一是找到教材中哪些方面是关于品德教育的内容,二是分析这些德育内容适合什么时候进行渗透,三是要渗透到什么程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的激励学生,感染他们的内心,这样才能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如《伤仲永》一文寓理于事,先扬后抑,对比鲜明。仲永五年即可“指物作者立就”,到二十岁时作诗即“不能称前时所闻”,最后“泯然众人”,这说明天赋并不是成才的唯一条件,可以丧志,贪财毁灭人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传达中即可反向启发:怎样才能使仲永发挥先天的良好禀赋呢?学生在这种德育渗透中可以学会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建和谐统一的课堂教学,是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自主探究知识的教程中无可厚非的会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但是,初中生正处在十五六岁年龄段,虽早已告别“人之初”的童年,但心理学上正处于第二次“断乳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他们的心理判断能力还较弱,这就更需要每一位教师关注学生心理特征,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语文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双边互动过程。这里面存在着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矛盾,这三对矛盾是语文教学的内在动力。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达到艺术境界就是要合理地处理它们之间的矛盾,使之渐趋和谐。教师和学生在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达成德育目标。对语文教师来说,欲求这种和谐境界,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明了学情,把握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脉搏”和“频率”,深入研究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因人善诱,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我抓住课文的重点,直奔第6段,重点品析了望父买桔的背影是如何刻画的,体会父子间深沉真挚的爱,然后,针对现实存在的学生对家长的爱认为是理所当然而进行一种美德教育。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在家里不孝敬的表现,然后用一段《感人的家长会》录像去震憾学生的心灵,一环节,特别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感受。

三、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学科活动,在活动中实现德育渗透目标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教学上,应与语文课外活动有机结合,适当开展一些语文活动课和语文主题活动。现代的中学生精力充沛,兴趣爱好广泛,容易在各种兴趣活动中接受感染和影响,这种感染和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有时会远远超过课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会令学生终生难忘。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接龙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如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既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总之,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性和理性的能力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把德育渗透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之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接受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的内在蕴含,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达到授文传道的目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梁洁华希望中学072200)

上一篇:快乐高三英语作文 下一篇:绿色化学技术在传统工业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