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课本”不放松

时间:2022-09-30 07:24:43

“全面准确记忆,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解释)和判断”是高考大纲对文言实词的能力要求。大多数同学都把后期复习的重点放在做各类测试题上,忽视了对课本知识的巩固。而实际上,高中课本里的文言文包含大量的实词,复习课文,全面准确地记忆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思,是准确理解试题所考文言实词词义,甚至是准确理解全文意思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此,笔者结合课本复习,介绍几则课内外结合推断实词的方法,希望对广大考生能有所帮助。

方法一

【因形求义法】

通过字形结构来推断实同的意思。汉字是表示词语的符号,是表意文字。汉字的音、形、义通常息息相关。复习课文,识记实词意义时,应从三个方面留意:①根据形声字推断意义。如“和氏壁”的“肇”,是形声字,“辟”表读音,“玉”表意义。“缟素”的“缟”,“高”表读音,“纟”表示丝帛,布料,②根据会意字的几个组合部分推断,如劣,取少力之义;尖,上小下大;卡,不上不下;岩,山石;歪,不正:尘,小土。⑧根据通假字推断。如“丈夫二十不取”的“取”,应为“娶”。

【课文例句】

1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工勃《滕工阁序》)

“鹜”:与飞鸟有关,野鸭。

2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李密《陈情表》) “擢”:从提手旁,提拔,提升。

【方法应用】

1 家人见者,悉骇愕(2006年江西卷)

“”,从“目”从“”,是“从门缝中看,窥视”之意。

2 道济趋下阶。(2007江苏卷)

“趋”,从“走”,古义“走”即为跑、课文中有“他日趋庭,叨陪鲤对”(王勃《滕王阁序》),可解为“快走”之意,

方法二

[联想断义法]

联想所学课文中的语句来帮助推断实词的意思。复习课文,烂熟于心,做到胸有“实词”,这样,做文言文阅读题时,对所考的词,在记忆中进行扫描联想,再现课文中所学实词有哪些意思,为自己准确解释词语在句子中的意义,或判断选项的解释是否正确提供可靠的保障。

【方法应用】

1 知杭州仁和县。(2005年山东卷)

此处需解释“知”,可联想到“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里的“知”的词类、句子成分和意思,据此可推断“知”是“掌管、管理、执掌”之意,

2 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2007年湖北卷)

此处“龀”,属生僻字,但可联想曾学过的“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愚公移山》),这里的“龀”意为“换牙”,结合“方龀而母沈安人亡”句意理解,恰好是此意。

方法三

【结构推理法】

根据词语前后的搭配,参照其词性来推断实词的意思或者根据前后句式结构来推断实词意思。课文中的文言文,大都有比较整齐的对偶、对比、排比等句子,词语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相对、相反,同类、相关或因果、照应等多种关系。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求得实词的正确解释。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中的“忧劳”与“逸豫”相对;“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殚”义可由大家比较熟悉的“竭”的意义推知。

【课文例句】

1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鉴”,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鉴”的意思。

2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贾谊《过秦论》)

此句中“追”和“逐”是动词,“亡”和“北”处于宾语的位置,两个动宾结构形成并列关系。因为“追”和“逐”的意思相近,所以“亡”和“北”的意思也可能相近,“亡”在此处为名词,指“逃亡的人”,结合句子语境,“北”可确定为“败北的人”。

【方法应用】

1 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2007江苏卷)

“刑牲盟生死”中的“刑”字,因“刑”与“牲”均为名词,依据两名词并列前者多为动词的规则,可明确其为动词“杀”。再结合已学过语句:“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就可以确定其为“宰杀”。

2 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2007年江西卷)

“能陟我”与“能黜我”结构相似,已知“黜”为“罢黜”意,不难看出“陟”为反意,即“提拔、升职”。

方法四

【语境断义法】

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或句子所在的整段文字、整篇文章内容来推断实同意思。通俗地来说,就是将所考实词的某意义还原到文中,再根据语境事理来推断它是否与原文事理相吻合。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中的“异同”,指两个相反的词:不一样和一样。将这两个意思还原到文中,就与“俱为一体”相矛盾了。因此,“异同“在这里只能译作”一样,相同。

【课文例句】

1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苟子《劝学》)

“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之意。

2 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信陵君窃符救赵》)

“存”,“拜访,问候”的意思。

【方法应用】

1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杜甫《新安吏》)

“短小”是形容词,结合语境,可知,“短小”在这里指兵力短缺,物资匮乏。守兵短缺,凭什么来守王城呢?

2 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2007天津卷,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

此“史记”并非司马迁所著《史记》,乃“史书”之意,只要稍稍留意后面文字出处说明即可明白。

上一篇:电梯人生 第13期 下一篇:从象索意贵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