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创新不放松

时间:2022-07-09 11:15:21

咬定创新不放松

记者 李妍清

那是深秋的一天下午,我们采访刘万年。来到他的办公室,除墙上挂了一幅国务院副总经理曾培炎在“沈阳装备制造精品展”上,听取他汇报的照片以外,给人的印象只有两个字:简洁。只是窗外草坪上那一排杨树,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灿灿的金黄,仍给人一种清新的色彩。

话题自然是从企业的经营指标谈起。刘总扶了一下眼镜,很兴奋地说:“2007年是沈冶机械公司的丰收年,年初定的指标是6亿元,后来调高到7.6亿元,现在我们确定为8亿元,眼下已经胜利在望。”一个企业在一年之内三次调高指标,确实鲜见。于是,我们顺着这话题,进行深入的采访,通过那一件件生动、鲜活的事实,使我们看到一位企业经营者在改革和发展的深化中,创新奋进、奋发有为的坚实足迹……

手头有一份新出版的《沈冶之声》内部厂刊,介绍刘万年当选区人大代表的简历:刘万年,汉族,1960年6月生,吉林通化人。1986年入党,1982年参加工作。沈阳冶金机械专科学校机制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毕业,高级工程师。历任工艺员、工艺室主任、技术处副处长、研究所所长、经营部部长、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2005年始任公司总经理。

刘万年担任总经理的沈阳冶金机械有限公司,从2002年开始,经通过债转股和一系列的改革,使一个曾经被省国资委领导,概括为“老国企、老厂房、老设备、老工人、老观念”的“五老”企业焕发生机。三年迈了三大步,产值已经从1.7亿元,跨越到4.5亿元。职工人气上升,有产品、有市场、有发展、有业绩。如果说一个企业的经营者,面对一个百废待兴的企业,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变化可能是“立竿见影”。但是,要想在一个企业有了跨越发展的高起点上,百尺竿头再创新,难度可想而知。但走上总经理岗位的刘万年却认为,没有哪一次变革是一劳永逸的,变革是一种不断的行动,必须日复一日的坚持,不然就会落伍或自然消亡。

于是刘万年经过一番下基层,进班组的调研,寻找出掣肘公司这部机器快捷运转的“症结”。公司虽然转制,但老国有企业的陈旧“痕迹”仍制约着企业发展的提速。特别是中层管理者的执行力,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职工队伍人浮于事的问题,首当其冲的需要解决。于是从2006年初,一场不动声色的人事制度改革悄然而起。有人怀疑,在创造和谐的大环境下,搞这样的改革能行吗?刘万年则认为,和谐并非一团和气,并非不要变革,“和而不同”才是真正的和谐。就这样在公司党委的鼎力支持下,公司的中层干部由原来的125人减少到87人;有340人在给予政策的情况下满意的离开了工作岗位。采访中,谈起这件事时,刘总坦诚的说:“做这样的工作挺难,但为了公司的长远发展,

有时需要忍痛割舍,企业“减肥”了,才能“运动”的更快”。事实证明,改革是成功的,一线操作者实现了“三班倒”和“四班三运转”,干部队伍精干了,执行力明显增强。特别是实行“早会”制度,“当日事,当日毕”,形成风气。2006年底公司结束了徘徊两三年的4.5亿元指标,首次突破了产值5亿元大关。职工的人均收入也从2005年的1.6万元提高到2.3万元,今年有望突破2.6万元。

如果说刘万年在改革上执着,有时甚至有些“固执”。但更有着温暖人心的另一面:他积极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践行“人才兴企,科技兴企,品牌兴企”战略,不但在对人才的认识上有着独道之处,更是在行动上落地有根,在工程技术人员的待遇上,公司聘用的主任工程师享受每月增加700元的技术津贴,副主任工程师550元,专家学科带头人员则享受1700元,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老工程技术人员则授予终身技术专家称号;公司做出聘任专业和学科带头人的决定。并对在重大科技项目做出突出贡献者给予10万元和5万元的重奖。同时,尽最大努力,改善了科技人员的办公条件,每人配备一台计算机,一部办公电话,为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研发环境。通过一系列的行动,在公司上下形成共识,增强了自主创新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站在新的起点上,以战略的眼光,全新的理念,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抢占发展的“制高点”,使公司的持续发展有了新的定位,工作有新的标准,推进有了新的力度,创新有明确的目标,真正把科技做为“第一生产力”,使科技创新成为公司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

如果说公司的科技大会描绘一幅跨越发展的蓝图,那么,要把美丽的蓝图变成发展的现实,则需要文化力量的支撑。刘万年深知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即需要技术引领未来,更需要文化支撑创新。于是聘请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为企业“量身”进行了公司发展战略、企业文化建设、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的精心策划。在2007年1月20日召开公司一届六次职代会上,他亲自作了题为《用创新的“制造”文化打造创新型沈冶》的宣讲辞,诠释“责任、创新、专精、共赢”的公司核心价值观。强调不负责任的企业将被社会所淘汰,不负责任的职工将被企业所淘汰,持续变革和创新是每一位职工的工作方法和生存模式。所有职工都应经得起变革的磨炼和考验,树立不懈的危机意识和变革心态。强调共赢就是以用户为尊,提升客户价值;对待职工以人为本,帮助员工实现人生价值,并通过企业文化的“落地深植”,使公司全体员工为实现“成为料浆输送设备,铝电解设备,冶矿设备制造方面最优秀企业,让用户需要时首先想到我们”的公司愿景而齐心奋进。

斗转星移。当2007年11月1日,受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在南京对公司完成的煤化工水煤浆高低压隔膜泵组织技术鉴定时,览定委员会提出的专家鉴定意见指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低压隔膜泵”,“解决了在苛刻工况条件下,高连续运转率的技术关键问题,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技术和性能指法标,达到了当今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已经实现由核心技术“追随者”向“领跑者”的转变。并将出口阿根廷。此项产品已经获得三项国家专利,还有6项正在受理中,并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国债项目。目前,已经有209台产品服务全国各地,订货产值达到7.59亿元。展望未来,刘总欣喜地说,隔膜泵将成为环保化、智能化的输送设备,向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发展,进一步应用CAE技术,进一步建立数学化模型样机,使其成为世界品牌,是公司今后发展的重要战略。

同样,在制铝设备,铝电解多功能机组的研发上,不但有500余台套的产品在全国各大铝企业运行,而且通过“CE”认证出口欧洲,进军冰岛,并与贵阳铝镁设计院共同制订了电解、堆垛、焙烧三种机组的国家标准,并已实施。在冶矿设备制造上不但为宝钢进行了亚洲最大的圆筒式混合机之“王”,受到“质量上乘、皆大欢喜”的赞誉,去年同类产品已经出口巴西,实现着“沈冶装备、装备中国,沈冶装备、走向世界”夙愿。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刘万年如是说并执着地做。在公司的经营管理上实现了从区域化分到以产品销售为依托的新的组织构架,组建总装车间,改变了过去“各自为战”的封闭式生产模式,形成了新的拉动式的生产管理模式。从而保证了“准时制、完整性、平行作业”的生产组织原则的贯彻实施;销售划归财务管理,及时暴露矛盾,并开始实施新的“EVA”企业业绩审核机制,注重经济增加值和资本的效率。并在全国的重点省份设立了服务机构,并以最迅捷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沈冶机械公司的变化太快了!”近两年无论是来自上层的领导,还是来自各地的客户,就连不经常到公司的退休工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就连曾经来过这个企业的记者本人也对沈冶机械的变化感到惊诧。这个“变”字不仅仅是厂区环境变美了,生产现场变亮了,更主要的是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是创新的理念,作为一种文化力量,熔铸进公司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之中,沈冶之变与时俱进!

讲起沈冶机械公司未来的发展,刘总信心百倍,与中国有色集团重组靠上央企的大船,使公司如鱼得水。特别是11月5日中国有色金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公告,国务院国资委已经批复《股权转让协议》,沈冶机械公司正式进入了中色股份上市公司,都将为沈冶公司的产品升级插上翅膀。特别是国债项目的实施,公司购置以意大利“帕马”Φ260落地镗铣床为代表26台数控设备形成强大的加工能力,这将是沈冶机械工艺路线上进行一场新的革命,对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给予有力的保证。同时,在沈阳铸锻工业园新建的铸造分厂,将采用先进的大型精炼炉,环保树脂砂,配备大型炉窑,使铸件的内在质量大幅提升。公司整个机械加工产能将在25000吨的基础上翻一番。明年产值和销售收入将突破10亿元,订货额将达到16亿元,到2010年,沈冶机械公司将实现22.4亿元的经营生产目标。将打造出一个世界一流的料浆输送设备制造基地;国际品牌铝电解设备制造基地,国内最强冶矿设备制造基地!

命运拒绝平庸,但不会拒绝挑战,一个敢于超越极限、挑战自我的人,必然迎接胜利的辉煌;一个把拼搏和进取当作主旋律的人,一定会谱写出自强不息的乐章;咬定创新不放松,以振兴企业为己任的刘万年仍执著地奋进前行……

上一篇:唐老鸭奇人奇事 下一篇:共同旗帜下:新中国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