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学困生的特征及成因浅析

时间:2022-06-19 02:35:55

初一数学学困生的特征及成因浅析

摘要: 本文通过对初一数学学困生的特征表现出发,分析其成因,以便任课老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困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 初一数学学困生成因特征分析

小学生进入初中后,由于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要求等方面的不同,在接受知识、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等方面,部分学生不能很快地适应;加之小学阶段,部分学生本身种种原因,导致在初别是初一,数学学习有困难。此外,有的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人为地将学生分成上中下等,如以小学入学考试成绩分段分班教学,使学困生更集中在一个班中,因此,学困生现象较为普遍存在。

如何帮助引导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尽快地熟悉初中的教法,改变小学阶段不良学习习惯,增强自信心与自制能力,从一个学困生转为一个正常学习的学生,是每一位初一数学教师的重要责任。

一、初一数学学困生的特征及特征

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中,初一教师不难发现部分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特征和表现。

1.心理素质差。

情绪低落,郁闷消沉,缺乏热情,少言寡语,有气无力,对功课不闻不问,不用心,对教师的话似听非听,常常躲避教师的眼神。

2.学习注意力难持久。

上课时思想易开小差,不能专心听讲,心神不宁,乱涂乱画。干扰周围同学听课,有的甚至故意扰乱课堂秩序。

3.双基差。

即基础知识薄弱、基本技能欠缺。学习非常吃力,听课困难,经常反映上课时听不懂,跟不上进度,难以完成正常的课外作业,经常缺交作业,要不就抄袭他人作业。

4.不良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上课时不记笔记,没有固定的家庭学习时间,把作业当作任务,马马虎虎,应付了事。对作业、考试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听之任之。既不预习课本,又不及时复习。从不阅读与数学有关的书籍。

5.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

对数学学习缺乏明确的目的,没有兴趣,没有动力,学好学坏无所谓。

6.意志力薄弱。

好高鹜远,想入非非,答非所问,眼高手低,不懂装懂,伏案读书的时间短,浅尝辄止,学习上稍有困难就退却、回避。

上面列举的若干现象中,前两种现象,正常学生偶尔也会出现。所有现象若都反复出现,或是以前未出现而现在出现了,任课老师就必须引起注意了。

二、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人与人之间智力差别并不大,导致初一数学学困生的形成主要原因是非智力因素发展存在问题,包括思想心理、行为习惯、学习方法等因素。下面笔者仅就学生主体方面的因素分析具体成因。

1.学习意志薄弱,数学学习的兴趣低。

由于小学阶段,数学成绩长期不能提高等原因,学困生对学习数学知识普遍缺乏兴趣,求知欲低,意志薄弱,特别对于某些抽象性较强的概念、定理的学习,更是难上加难。有些学困生,一遇到计算量比较大、计算步骤比较繁琐,甚至一听是难题或一看题目较长就产生畏难情绪,缺乏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坚韧意志和信心,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心理,丧失突破障碍的毅力与勇气。

2.害怕失败,缺少成功体验。

数学学困生小学数学成绩一直不能满足自己的期望,一旦失败的体验多于成功的体验,数学学习就变成了沉重的负担,长期处于困惑、苦恼或失望之中。沮丧、自卑、抑郁、退缩、被动的情绪体验最终导致这些学生严重的自我否定观,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这些学生认为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料,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厌学情绪日益高涨,从而在学习上不再作任何的努力,最终放弃数学。

3.知识迁移过程中破网断链。

初一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对现有学业成绩影响最为显著,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初一学习的基础。因此,如果学生对小学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如果没有查漏补缺,及时衔接,就导致新旧知识的断链,形成学生在“空中楼阁”的基础上学数学。

4.学习方法不当。

初一学生年龄小,学习的自主性差,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尚未从小学阶段的手把手教的机械识记、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中解脱出来,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解题后进行总结、归纳、推广和引伸等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注重对数学的理解,偏重于课本上定义、公式、定理的记忆,对于所学的知识不会比较,不善于归纳。

总之,在初一数学学习,学生难免会遇到艰难险阻,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当地引导、家长热情地扶持,不仅在生活上,更多从心理上进行关心,共同帮助学生勇敢地面对,帮助学困生磨砺意志。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帮助学困生:第一,明确学习目标。第二,以情促意,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意志力量。第三,设难砺志,以学习任务锻炼意志,在锻炼意志中促进学习。

参考文献:

[1]叶文生.亟待关注的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J].学科教学,2007,(4).

[2]胥兴春.数学学习困难及其心理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3.3.

[3]程亚焕.数学教学观与数学差生[J].数学教育学报,2001,(2).

[4]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5]朱水根.中学数学教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布白艺术”的运用 下一篇: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