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文化的再挖掘――浅谈村志编纂的意义

时间:2022-06-19 02:27:31

对传统文化的再挖掘――浅谈村志编纂的意义

摘 要: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发展进程,在今天形成了经济高速发展造就了强大的物质文明,与此同步的是现代文化也得以迅猛发展。对现代文化的成因乃至其内涵追溯、剖析,可以发现它们都根植于乡土文化。编修村志其彰显资政、存史、教化功能不可替代。编修村志客观现实存在着紧迫性,一是城市进程化的迫切要求,二是抢救口碑资料的紧迫性。编纂镇村志存在修志基础差、资料征集难、受经费制约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因而应加强宣传、坚持队伍到位、经费到位、条件到位,广泛占有资料,加强指导,以保证村志编纂工作顺利进行。

关键词:编纂村志;意义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发展进程,在今天形成了经济高速发展造就了强大的物质文明,与此同步的是现代文化也得以迅猛发展。诸如有城市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等等,各类现代文化又分别衍生出层层的枝叶文化。对这些新兴文化的成因乃至其内涵追溯、剖析,可以发现,它们毫无例外的都根植于乡土文化,都是在传统乡土文化的基A上而后发展创新。研究中国的历史无疑应该把村庄史放到重要的位置。

就宏观而言,村落社会的变迁始终是中国历史变迁的主体内容。微观上说,一个村编写出一部村落文化典籍,其最好的形式为村志,以村志记载村落发展演变的历程。从当前实际来看,村志承载着改革开放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盛世,意义特殊显而易见。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方针,足见党和国家对于农村问题的关注。“富裕、文明、和谐”成为拨动人们心弦的热门话题,而承载乡村万事万物的村志呼之欲出,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首当其冲的大事要事。

1 编纂村志的必要性

首先村志的“资政、存史、教化”的功能不可替代。村志不仅为政府和各级领导者提供用志材料,也为经济开发、吸引外资起到重要作用;村志可以全面盘点一个村庄的地理、历史、经济、风俗、文化、教育、物产、人物等方面的状况,总结村庄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特别是能详细地记录当代村庄发展变化情况,其存史功能是其他书籍不可替代的;镇村志以特别生动翔实的材料为村民提供热爱家乡的鲜活教材,可以让人们铭记祖辈们百折不挠、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秉承先辈勤劳节俭、尊长敬师、睦邻和亲的崇高美德,弘扬先辈奉献、报效祖国的高风亮节。

其次村志是市(区)志的补充和延伸。传统编纂的方志中以村为单位的方志较为少见。由于市(区)志的篇幅所限,作为一个村庄,其中占的比例是相当小的。在首轮《胶州市志》中一个村庄只是所属乡镇中的一个名字。到了第二轮志书,比重有所增加,增加到二千字左右,但多数村庄只是一行数字。开展村志编纂,可以弥补市(区)志缺憾,实现地情资料的全覆盖。村志,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贴近、详实、鲜活。从经济到政治,从生产到生活,从风情到民俗,从人文到人物,所记所载,紧贴村民,实实在在,具体形象,无不散发出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基本可囊括一村中的要点,如果记述到位的话,一卷在手,便起到了“一叶知秋”“窥一斑而见全豹”的作用,其历史价值不可低估。

2 编纂村志的紧迫性

首先是城市进程化的迫切要求。城市进程化引领社会变革,首当其冲的是广大农村多数村落的整合和消失。有资料记载,当前是我国和平年代消失村庄最快的时期。据《中国统计摘要》的统计数字显示,全国每年减少约10000多个村民委员会。这说明,在中国这个曾以农业文明兴盛的广袤大地上,平均每天有30多个行政村在消失。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城郊村、镇驻地村庄及配套大项目建设的需要的村庄被拆迁,土地被征用。存在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村庄,被三两栋高楼所取代。就如我们胶州市来说,为配合胶东国际机场建设,自2015年始至今,胶东街道办事处二年时间,共三期拆迁辖区27个村庄,且为货币化赔付,村民可自主进城购商品房,这些村庄从此消失。村民搬离世代生息的故土,村落里积淀的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人文信息,烟消云散。不即刻抢救这些历史文化,必然会造成历史的遗憾。编修村志,全方位记录村庄状况及变迁,追溯乡土事物的由来,是挽救乡村文明、保留乡土记忆,为村民建筑精神家园的有效方式。

其次是抢救资料的迫切性。多数村庄档案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此前很多宝贵的村史资料只是存在于老年人的记忆和村民的世代口传之中。清代、民国时期的历史人文信息基本散失,抗战时期档案相当匮乏,而那些抗战老人都已进入耄耋之年。建国前后的珍贵历史人文信息亦濒临散失。加之随社会的发展,村人外出定居者越来越多,知晓村情故事的长者越来越少。如果不及时将村内这些存在于流传和记忆中的史料记录下来,这些资料很可能失传,成为村民后代人永远的遗憾。

3 编纂村志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村庄修志的基础较差。主要表现在有的镇村领导班子认识不到位。盛世修志的念头在许多富裕起来的村庄和较为稳定的村级班子中萌发,但村(居)之间经济基础、人文环境差距较大,有的领导认为修志投资大、耗时长、见效慢,没有把这项工作放在应有的高度和议事日程上来加以解决。

(二)资料征集难。村志编纂收录断限跨度长,从村庄有文字记载,一直写到2016年,工作量大,涉及面广,乡镇部门人员流动频繁,本身缺乏编纂志书的专业知识,难以达到撰写要求。再就是大多数村庄档案不全或没建立档案,有关资料只能从相关人员记忆、口述中获得,许多历史事件没有准确时间、地点、人物、背景等原始依据,致使志稿资料存有较大的可疑因素,这是镇村修志中最为困惑的难题。

(三)没有强有力的编纂班子。主要表现在志书编纂专业性强,没有合适人选参与其中。盲目抽人,临时搭配,影响甚大。

(四)存在经费制约。有的村庄集体经济薄弱,经费得不到保障,部分聘任修志人员的待遇不能有效地保证。文字处理设备、办公环境以及出版印刷费用等得不到保障。

4 推进村志编纂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村志编纂实际,市(区)史志办作为统筹部门,应制定规划,发文修志,做好舆论宣传,高度关注基层修志工作,推动基层修志多出成果。归纳起来,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宣传,增强修志意识。当前,各级都以经济建设为首要任务,修志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还要投入一定的费用和人才,编史修志社会氛围不浓。因而要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地方志,应用地方志,在条件具备时修志。

(二)坚持“四个到位”。领导到位,组建村志编纂领导小组。书记任组长,负责行政领导工作并对修志工作进行规划部署。修志机构对外挂牌办公,成立史志编纂委员会;经费到位,大家公认的“四点”经费筹措办法即村集体自筹一点、镇(街道)扶持一点、区(市)政府奖励一点、社会赞助一点是很好的借鉴,但也不要完全局限于此,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筹集修志资金。笔者就接触过有企业家表示愿意承担本籍村志编修经费。也可以几个村庄各出部分资金合编一部社区志(管区志、片区志);队伍到位,重点选好主编,遴选学术渊博、有组织能力之人挂帅。返聘退休老干部、老教等,建立3人以上修志班子;条件到位,必须有固定办公场所及必要的文字处理设备、办公设施等,做好后勤、交通等等后勤保障工作。

(三)广征博采,占有广泛丰富的修志资料。资料是村志的基础,也是其核心,要通过多种方式搜集占有修志资料。

1.广泛搜集成型的文字资料。如村庄历年形成的档案、文献资料、各类志书(部门志、地名志、专业志)、党史资料、各种普查统计资料、新闻报道等。

2.资料从群众中来,利用各家各户,特别是村里老人保存的各种历史资料。他们是村里许多大事、要事的见证者、参与者,通过召开座谈会、家访等形式让老人们把村里的事情讲出来。还要大量采集照片等生动直观的材料,特别是通过新老照片的对比,反映村庄发生的变迁。

3.成稿(资料长编)要到群众中去。一部村志初步成稿,秉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通过召开座谈会、家访形式尽量让村民参与讨论。这种方式是让群众亲身参与村志编写工作的最佳途径,这样编写的村志才能获得村民认可,才更真实,更具可读性,才是具有传承价值的精品佳作。

(四)加强业务指导,主动对接。市(区)地方志工作部门应加强修志业务指导。可选派有一定修志经验的人员或聘请一些专家学者,分别到各镇(街道)举办村志编写培训班,专题讲解村志的体例、篇目、行文通则、语言规范等内容,并进行现场答疑解惑。

村志编修单位应自觉接受指导,少走弯路。尊重修志规律,积极主动接受指导,多沟通多联系,多接受史志办的指导,听取专业人士的建议,自觉地把上级要求贯彻到工作中去,就能够少走弯路,提高时效。

作者简介

李进玉(1964-),男,山东省胶州市,现供职单位胶州市档案局,本科,研究方向:地方志。

上一篇:基于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考试档案管理工作探究 下一篇:城市社区治理结构转型与治理机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