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区域地理导学案编写探讨

时间:2022-06-19 01:57:16

高中区域地理导学案编写探讨

区域地理知识具有面广、点多以及零碎的特点,学生在初中已经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学习。而高考大纲对学生能力目标的考查还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这就使得高中阶段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其他属性,还能够利用要素之间的关系探讨和解决问题。教师怎样在高中课堂中引导学生复习初中知识,提高课堂效率,达到高中考纲的要求?导学案的编写就变得十分必要和关键。

根据新课程课堂中教师和学生课堂地位的转变,我将区域地理复习的导学案设计分为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建议、基础部分的复习、利用主干知识探究和解决区域问题能力的培养、反馈练习和总结反思几个环节。现结合南亚地区的学习具体阐述。

一、导学案学习目标的设计

在新课程中目标的设计需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具体知识模块的使用,不仅要让学生明白目的地,还要明白怎么达到目的的,并要注意目标达成的可测性。具体到区域地理学习中,目标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学生明确通过什么手段熟练把握区域主要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空间分布,提高区域定位的能力;对于问题的探究,学生需要明确所运用的知识、所使用的技能和所达到的程度。

南亚地区学习目标的设定:

1.通过填图练习,能结合地图描述南亚主要半岛、岛屿和其他要素的空间分布以及印度半岛的地形特征。

2.能够结合地图描述印度工业区的空间分布,能够利用区位因素理论去解释工业空间分布特征的原因。

3.能够利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解释恒河三角洲多洪涝灾害的原因。

二、导学案学习方法、建议的设计

这一块有的导学案上更多的是以学习重点和难点来呈现,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更多的是针对教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案在呈现相关的重难点基础上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方法和建议,帮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特点,形成地理学习的方法,树立地理学习的信心。

南亚地区学习方法建议:

1.重视填图练习,画经纬线时,注意经纬线与所填地理事物的位置关系(用铅笔填)。

2.在分析恒河三角洲的洪涝灾害时,注意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

3.注意原料因素在学习印度工业分布当中的应用。

4.全心投入,体验点滴的成功,树立地理学习的信心。

三、学习过程的设计

区域地理在高中的复习中分为基础部分的自学和能力部分的探究两个知识块。

(一)基础部分学习过程设计

基础部分分为填图训练和区域要素的基础学习。填图训练中必须是空白的图,而且没有经纬网,要求学生能在空白图上填充基本的地形区,并画出该区域重要的经纬线。在区域要素的学习中,通过表格或者文字的设计将区域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条理化,让学生根据导学案能对零碎的要素特征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

南亚地区基础部分学案设计:

1.填图练习:在图中填充阿拉伯海、印度半岛、孟加拉湾、斯里兰卡岛;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德干高原、东高止山、西高止山;在图中填充印度河、恒河、雅鲁藏布江;画出70°E、80°E、90°E、30°N、北回归线、10°N。

2.区域要素特征。

①自然要素特征。

②人文要素特征(印度)。

人口:结合地图说出印度人口自然增长类型及特征,说出印度人口迁移特征并解释原因。

农业:结合地图说出印度主要粮食作物的类型及其分布,说出印度主要的经济作物及其分布。

资源:结合地图说出印度主要的铁矿、锰矿和能源矿产的类型及其分布。

工业和城市:结合印度资源分布说出印度主要的传统工业的类型、分布的地区和主要工业城市,结合地图说出印度新兴工业的分布及典型城市。

(二)区域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从近几年高考所考查的知识点看,区域地理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区域自然要素特征的描述和分析;区域自然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区域自然特征的影响(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区域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分析区域农业和工业的分布以及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区域城市化的特征以及影响。

从世界主要的地理分区和中国地区来说,上述的主干知识的应用和能力的培养具有学习思路上的相似性和具体区域的差异性。从高考重点考查对所学知识的应用的角度考虑,在各个分区导学案的设计上应该重点注重区域问题分析方法的培养。

结合南亚地区的具体特征,我分别设计了两个问题重点讨论。

问题一:印度工业。

1.加尔各答成为印度钢铁工业中心和麻纺织工业中心的原因。

2.孟买成为印度棉纺织工业中心的原因。

问题二:恒河三角洲多洪涝的原因。

利用自然地理的整体性理论,并结合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解释恒河三角洲多洪涝的自然原因。

提示:区域自然地理包括哪些要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四、反馈练习和课后反思的设计

反馈练习与导学案开始的目标要一致,这样可测试目标的达成度。练习的选取注意基础题和中等难度题的比例,可适当增加主观题,强调区域综合性的考察。

总结反思往往放在导学案设计的最后,主要是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知识结构和呈现针对自己的重点和难点。

南亚地区课后反思的设计:

1.我的知识框图。

2.我的难点和疑点。

在实践中,学生在填图时对地图册的依赖比较大,且不太重视“课后反思”的整理。教师在利用导学案组织教学时应根据教学设计提高填图的效果,引导学生利用“课后反思”模块将区域知识系统化,并呈现自己的难点和疑点,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复习的效率。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第四中学)

上一篇:将人文教育融入教学中 下一篇:浅谈初中英语教学的实施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