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刘德海琵琶艺术左手新技术演奏法

时间:2022-06-19 01:28:29

浅析刘德海琵琶艺术左手新技术演奏法

琵琶演奏艺术中,左手的演奏技法是非常丰富而繁杂的,相较于右手技法,它能更直接、更融洽,且非常自然流畅地在弦上表现出乐曲风格及情感内涵等方面。

一 琵琶演奏的整体与局部

在琵琶演奏中,除了在左右手配合默契的条件下演奏出谱面的基本内容外,其整体乐曲的意、神、韵,则是琵琶审美的整体取向。“意”为意境、内涵;“神”为继承、揣摩;“韵”为气韵,亦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审美范畴,在音乐中一般指一种风格,在这里不将其单一地看作是一种风格。“气是宇宙万物的生命,是一切艺术的本体;韵是气的一种运动状态,是艺术美和艺术魅力的最直接的展现。一切的艺术创作都应从生命(气)的体验为开端,而以“韵”的展示为终结”。①如琵琶流派中各大门派的风格特征也都是被“韵”所涵盖的。无论属于哪一流派风格,都必须在作品中体现出“韵”,方能成为传世佳作。

在体会到整体需求后,演奏者就应依着整体来思考对局部的把握。这些艺术表现都是要经过演奏者对其艺术作品的体会与联想来驾驭的。而最直接反应到弦上的意、神、韵,则是左手上的演奏技术了。在充分掌握了左手的技术基础上,再配合以娴熟的右手技术就能够流畅自然地得到演奏者内心所要追求的音乐表现,其抑、扬、顿、挫、轻、重、缓、疾也都能随内心情感而来。

在刘德海先生的创作中,对左手新技法的开发是非常重视的,由于左手的技法对于控制和改变琵琶音响的共鸣状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也是情感重要的“传输工具”,更是心情与艺术的统一运用。因此他在追求左手技法能尽可能多地创造出不同的音色效果的同时,运用新颖技巧增添乐曲的新意与意境,使创新技法既服务到作品中来,又不显生硬、多余。他用新的思维、新的理念,发现了新的音色,创造了具有新的音乐语言的琵琶作品。

二 创新技法

1.泛音

在刘德海先生的创作中,泛音的运用非常丰富,并开发了左手单手自弹泛音法,带泛音及相把位极高泛音等,下面来分析刘德海先生对泛音的运用。

第一,双弹人工泛音。谱例1:《秦俑》。

人工泛音与自然泛音的不同处就在于,自然泛音受泛音列限制,而人工泛音则是在品、相上,每个音都可出泛音。 人工泛音的演奏方法:将左手按好需要的音位,右手小指连带手掌外肌处,在与其左手相对应的八度音位,食指触弦,同时小指与掌肌快速离弦,即可得出该音的泛音。此谱例的人工泛音是双弦泛音,即在两根弦上取音、定位,并用食指快速双弹得音。此曲的出新处还在于,这首乐曲中的人工泛音不需要左手换音位,而是靠右手变换泛音点来变换泛音音高的。在演奏时,右手变换的泛音点要准确,力度也要有所控制,以奏出此曲空旷、深邃、具有幻想空间的意境。

第二,假泛音。谱例2:《秦俑》。

“°”这一符号为假泛音的标记,其演奏方法:左手按在音位上,右手小指指腹抵住琴弦根部近缚首处,食指在弹弦的同时小指快速离弦,表现出指肉的质感。这种泛音奏法与自然泛音的音质不同,自然泛音音质明亮且余音轻长,而假泛音则低沉、朦胧,相对余音较短。为了能更好地发出泛音的音响效果,一定要注意右手小指抵弦时的力度与弹时的力度,过重、过大则发闷,不出泛音,过轻则容易弹出实音,失去其假泛音的意义。

第三,八度人工泛音。谱例3:《秦俑》。

八度人工泛音奏法:左手按住音位,右手在琵琶第四把位大约18品位以下,重弹人工泛音,即可同时出现高八度泛音及低于泛音八度的实音,在通常单弹只得一个音的普遍规律下,这种八度人工泛音奏法能发出双音的效果。

《秦俑》中具有复合音功能的八度人工泛音,在声音效果上不仅给人以内在厚实的力量感,在音乐表现上还体现出了作者对中华民族之魂的追求,更营造出了此曲庄严威武、势不可挡的气氛。

第四,相把强泛音。谱例4:《秦俑》。

相把强泛音即相把位极高泛音。在相的上方、下方及二相之间均有泛音点,需强奏方可得到泛音共鸣。在演奏时,不仅要求左手定位点的准确,还要求左右手点与点的配合。相把强泛音的演奏法开发出了比原有泛点更多的泛音,这些极高的泛音在传统乐曲中是很少使用的。在这段音乐中,刘先生运用了五次模进手法的相把强泛音,为造出刀剑金属般的声音,演奏时每个音都应具有强烈的爆发力。

第五,带泛音。谱例5:《喜庆罗汉》。

此谱例为《喜庆罗汉》一曲的尾声。演奏方法:右手“*”为“摘”四弦,模仿出木鱼声,在木鱼声不间断的衬托下,左手一指按泛音点,同时用三指爪起,单手奏出泛音。此新法名曰:左手自弹泛音法——带泛音。在演奏此段时,应把握好左、右手音色与节奏的对位,右手始终不受任何旋律的干扰与牵制,平淡、干净、匀速地奏出寺院连绵的木鱼声,在平淡中用泛音来演绎,虽朦胧但又很大气的旋律,好似人声轻叹或修行人千年不变的诵经之声。

2.带音

带音可左手独立发音,一般也与右手指法相配合,最常见的带音有连带、打带,空弦带音。而我要给大家介绍的带音则是刘德海先生新开发的音响效果“上指带”与“双带音”。

第一,上指带。上指带可用指甲正面或指腹拨弦,在分析18中体现了两种运用,指腹与指甲带弦在音色亮度上有所不同,但是在完成动作的其他基本条件基本相同。

谱例6:《霸王卸甲》。

上指带音的创新演奏法始于1982年刘德海先生对传统古曲《霸王卸甲》的改编中。演奏方凡的艺术效果,这一技法在刘德海以后的创作中发挥出了其更多的潜质。演奏方法:用左手小指按在音位上,同时用食指在按音品上方用指腹或指甲面用力爪起,使琴弦打品发出“嗞”声,产生一个小二度的音高。音色清透、尖锐。此技法更加浓郁、形象地刻画了乐曲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及悲伤、愤怒等情绪的宣泄。

谱例7:《春蚕》。

在《春蚕》乐曲中,更加突出地运用了具有极强音色表现功能的上指带技法。演奏方法:与下方固定音位的手指配合,在按音的手指的上方用指甲面由下而上将弦带起,其音高由发音音位上方至山口的弦长决定,发出纤弱、尖锐之声,用音乐这一特殊语言,形象地喻意了春蚕吐丝之声。

第二,双带音。谱例8:《老童》。

注:符号CC为双带标记。

谱例为《老童》一曲的结尾部分。演奏方法:用左手食指同时按住三、四弦上的音位,并用中指无名指分别同时带起四、三两根弦发音。演奏这首乐曲时应注意,由于双带是两根弦且左手还要按出实音,因此左手负担较重,所以,食指一定要把琴弦按实,不能在带的同时离品,否则就失去实际音高,更没有余音了。

谱例9:《喜庆罗汉》。

在《喜庆罗汉》这首乐曲中运用了双带作为全曲结束音,演奏方法:在一相与二相处分别用食指、中指带起三、四空弦,且同时离弦,发出坚实的空弦音响,有余音绕梁之美感。

3.绞弦

绞弦,多使用在琵琶传统武曲当中。因其具有噪音的音响效果,更为适合表现厮杀呐喊、刀剑相撞的战争场面。

第一,绞弦的运用。

绞弦是一个传统技法,但在这首《秦俑》中,对绞弦的运用和演奏方法确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他以新的思维方式来审视传统琵琶技法,为绞弦创造了多种用法,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突破了以往只拿它作为点缀的传统观念,拿“绞弦”来当主角,不拘泥于传统的继续挖掘,探索其巨大的音响魅力。

第二,离品绞与按品绞。谱例10:《秦俑》。

此谱例是《秦俑》的开头,演奏方法:左手食指绞住三、四弦,中指绞住一、二弦,同时按品并且分别做分奏,这一技法的音响效果喻意着秦俑的步伐。演奏时力度要适中,分奏过重容易把弦与弦之间的噪音盖过所需要的旋律音,过轻则声响空荡,琴不被震动,缺乏了厚重感。第三小节开始出现主题旋律节奏,同样也是分奏,以“× × ×”的节奏型加重步伐感,在第四小节处对符点的运用以“× × × ×”的节奏型使远古的脚步声越坚定、沉重,慢慢靠近。

演奏时要注意节奏重音的突出,强调四弦挑的重音,奏出强烈的前进感,在这种巨大的旋律推动下,变换右手演奏方法,到第五小节处开始使用轮指演奏绞弦,同时用大指挑三、四弦奏出主题旋律节奏型。在这一段的轮指中,左手绞弦有着创新的使用,离品绞弦(左手仍绞弦但不按实音),谱例中有“离、按”的标记,则代表了绞弦的虚、实,离品绞弦音响较小,音色发闷,实音绞弦音色尖锐具有很强的穿透性。在虚与实的交替中,还要做出极大幅度的推拉音变化,在左手表现虚实对比、推拉音变化的同时,轮指也相应地作出力度变化。

刘德海先生对绞弦的运用方法,给大家带来的不仅是一项新技术,更是一种新思维下对音乐的理解与诠释。

三 结束语

以上研究是对刘德海左手新技法的一点浅见,关于特殊音响的有关于左手的技法除外。刘德海先生不仅在创新技法上有着巨大的贡献力量,在新作品的创作上也是里程碑式的人物,使得我们在学习琵琶时,在继承和掌握传统“思想”、技法的同时,还对琵琶艺术的魅力有着更多不断的认识,使得我们这些新一代“弄”琴人拥有了无限的宝藏,我们要继承并传承下去,相信如此这些新技法能让更多的音乐爱好者、作曲家等对琵琶有着新的认识,从而有更多的琵琶新作诞生,这种良性循环不仅对琵琶专业有着发展和提高,对于民族音乐的受众性和发展还有着不可估计的力量。

注 释

①刘承华.中国艺术的最高审美范畴:韵[J].学术界,1997(3)

上一篇: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课的兴趣 下一篇: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科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