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音乐教师行为的转变

时间:2022-06-18 03:48:57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音乐教师行为的转变

【内容摘要】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有效的交流,一种终生追求完善的活动。这场改革的特点之一就是以教育观念的更新为指导,以教育实验研究为基本方法。它呼唤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精神的振奋。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尽快地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呢?本文从“音乐教学观念的转变、音乐教师角色的转变、音乐教学方法的转变”三方面阐述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在音乐教学中尝试进行教师行为转变的探索。

【关键词】新课改;教师;行为;三个转变;四个让出

【参考文献】《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课堂密码》

中图分类号:G423.07

2002年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正式颁布实施,拉开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帷幕,2007年高中新课程标准也正式颁布实施,为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新课标”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做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于已习惯了传统音乐课教学的音乐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人人都面临着“如果你不改变,就会被淘汰”的危机。那么做为音乐教师,如何尽快转变自己,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弄潮儿,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建设者呢?我想在此谈一谈这几年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音乐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任何教育行为的实施,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基础上。那么课改以前,我们的音乐教育现状如何呢?常听到这样一些说法“学生们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究其原因,除了教材中落时而又“冗长难懂”的乐曲和“枯燥乏味”的乐理外,“先打节奏,再唱音符,然后读歌词,最后填歌词”、“老师教一句,学生唱一句”、“背作者简介,分析作者、分析乐理”。考试时,“学生唱唱歌,老师打打分”的传统的封闭的教学方式恐怕是扼杀学生对音乐课学习兴趣的最终杀手!

所以,我们呼唤改革,我们必须改革。新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全新内涵,显示出勃勃生机:“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这些都是我们音乐教师必须更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是我们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必须把握的依据和支撑!

有了新的理念作为指导,我们音乐教师就要摸索出符合新课改理念,适应课堂实际的新型教学行为,让我们的音乐课堂不再枯燥乏味,失去兴趣。让我们的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步入音乐艺术的美妙殿堂,使得学生真正得到音乐的熏陶与培养。也只有如此,音乐教育才能担负起“培养人“的神圣使命。

二、音乐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实际的音乐教学工作中,音乐教师应当如何贯彻新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做新课程改革的最直接受益者呢?让我们尝试着转变角色,从以下几点做起:

1、让出课堂

现在各校一堂课的时间一般是40到45分钟,但是学生的注意力最多集中15分钟时间。我认为不妨利用这高效率的15分钟对课堂的引入、结尾总结、重难点做“蜻蜓点水,画龙点睛”的精讲,剩下的时间可以让学生以本课内容为中心去演唱、演奏、创作、交流、教授和表演等。这时教师就成为了引导者和评价者,彻底把课堂向他们开放。

比如,我在教授《当兵的人》这首歌曲时,课堂前15分钟学生已经学会了这首歌。接下来,我让学生分角色演唱歌曲,并且根据歌曲情绪变化加上小军鼓伴奏。学生们兴趣很大,纷纷要求击鼓演奏,并且他们创编的不同节奏和歌曲意境也很贴切。最后我让学生模仿军人列队行进来进行表演。孩子们有的扛枪,有的喊口令,有的走正步,有的唱军歌,表演的兴致勃勃,他们的创造力也让我惊叹!整个大半节课,都是学生活动、创编、表演的时间,课堂仿佛成了学生的乐园,音乐成了他们的益友。所以,让出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活动成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生机,有活力。

2、让出讲台

美国实用主义家杜威说过:“教师不应该站在学生面前上课,而是站在学生后面”。细细想来,是非常有道理的。

教师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以一对众,与学生距离遥远,又怎能亲近沟通呢?新课改要求教师做学生的合作者,不再以知识权威和道德权威的角色出现。常言道: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如果教师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去,那又会是一种什么状况呢?在我的音乐课中,当学生进行表演和创作活动的时候,我常常坐在学生的位子上,和他们一起观看“演员”的表演,一起进行创编活动,一起想,一起做,其乐融融。如果有异议,我也参与到他们的辩论中,自身也受益非浅。

让出讲台,让学生走上去,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充分释放,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便真正体现出来了。学生能走上讲台是教师角色转变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实现新课程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各种能力。

3、让出表现权

过去教师的权力是很大的,说话是绝对的权威。但是教师的权力过大,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却有着禁锢作用,是否可以把一部分权利让给学生呢?

在我的音乐课堂,有时音乐刚响起,课堂上就会有人按捺不住,或跟着音乐哼唱,或用手打着拍子,或模仿乐器演奏。是音乐本身的魅力使他们动了情,所以禁不住要表达这种情感。如果单纯为了维持井然有序的课堂秩序而把这种动情强压下去,让学生端坐不动听老师分析讲解,这样的课堂又是怎样的死板。像初二学生在学习《踏雪寻梅》时,音乐刚响起,学生们就跟着哼唱起来,那种快乐和情趣都写在脸上,我也被这种投入所打动。不但没有制止他们,反而趁热打铁让学生在听完之后说出歌曲的情景和自己的感受,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踊跃!这样的效果比教师分析讲解更为理想。所以,让出表现权,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来培养审美情趣,也是对新课程目标的一种实现。

4、让出评价权

“每到考试,老师总会嘀咕一句‘五音不全’,虽然声音不大,但我听得清清楚楚。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这是出自一个学生心底的话。老师们,把我们权威性的评价放下吧!此次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发展性的评价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其核心是重视过程,评价是主客体之间的互动过程。评价作为一种活动,存在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中只有强调评价双方的沟通、协商,评价才能促进人的发展。另外,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给多次机会,重视评价在过程中的转变。在形成终结性评价之前,评价主体会对评价对象进行指导帮助,并给予再次改正、修正的机会。

在我们的音乐考试中,不妨加入平日成绩的记录,加入对学生在音乐学习态度和情感价值观的评价,加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的互评。实践证明,如果重视了过程评价,终结性评价成绩就会更好,更有利于学生自信心和持续能力的发展。

三、音乐教学方法的转变

新课标实施以后,以前那种音调的课堂,那种教师试图诠释音乐,告诉学生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合新时期需求,这就需要我们音乐教师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来迎合新课标的要求。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直观教学情景

多媒体这种高科技产物的出现,对音乐课堂教学来说无疑是锦上添花。他不仅开阔了学生视野,拓宽了学生思维方式,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高中《音乐鉴赏》第五单元中《非洲音乐》这一课时,我运用了大量的图片展示各种非洲鼓,使学生了解非洲鼓的形状特点;又运用图片和音响资源展示了非洲鼓的各种演奏姿势和音响特点,使学生了解非洲人多样的打鼓方式和击鼓手法,从而奏出不同的音响效果。通过多媒体的运用,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也使他们对非洲鼓有了更为广泛和深刻的了解。所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是音乐课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手段,他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许多原来抽象的内容也变得生动有趣,音乐教学自然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营造互动、表演等教学情景模式

音乐是人类交往和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音乐的教学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对造就一代新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的音乐教学中,经常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在高中《音乐鉴赏》——《丰富的民间器乐》这节课中,我利用鼓、锣、镲这些简单的打击乐器让学生演奏打击乐合奏;在《京剧》这节课中让学生表演《智斗》中的人物角色并学唱典型唱段;在《拉丁美洲音乐》这节课中,让学生跟随音乐跳一些简单的拉丁、探戈的舞蹈动作。所以我认为,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营造互动,表演等教学情景,使师生、音乐融为一体,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完成新课标理念下培养“人”的任务。

以上是我课改以来的一些教学体会。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音乐教师来说,教学已不是传统意义上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一种交往互动模式的学习过程。我们要把音乐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把音乐变成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让我们广大教师跟随新课改的脚步,使我们的音乐课大放异彩!

上一篇:浅谈艺术高职院校古筝教学的新思考 下一篇:幼儿园开展轮滑教学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