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的护理“现代学徒制”课程建设

时间:2022-06-18 11:39:48

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的护理“现代学徒制”课程建设

摘?要:随着“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在我国职业教育探索的逐步深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于2014年2月被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为“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 依据“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基本要求,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与清远市清城区卫计局及护理学会合作,针对基层医院护理岗位群,通过分析典型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设置专业课程和相应的实训内容,构建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以适应双导师教学,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护理?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课程建设

课?题:本文系清远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资助项目 “护理现代学徒制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编号:JG14001)的研究成果。

一、课程建设

1.课程建设总体设计思路

课程开发的主要原则: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基础,以适应双导师在岗培养、学徒岗位成才为目标,以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手段。具体操作方法:针对基层医院临床护理职业岗位群,以工作任务为导向,通过分析典型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设置专业课程和相应的实训内容,构建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课程模块主要分职业素质基础模块、专业技术技能基础模块、岗位技术技能课程模块及拓展课程模块。

2.课程建设的具体过程

(1)基层医院护理岗位职业能力分析。2014年3月到5月,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组织11家医疗单位包括2家三甲医院,3家二甲医院和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5位临床护理专家(参加护理工作10年以上,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护士长及以上职务)及包含“双师型”资格的教师在内的全体护理学院专职教师分组讨论基层医院典型护理岗位,并对典型护理岗位进行任务分解,讨论各典型护理岗位包含的主要工作任务,及完成任务所需的能力、知识、素质要求。

(2)课程转换。组织多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与丰富临床护理经验的临床导师共同针对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分析学习领域,将涉及的知识、技能、素养要求进行重组、简化,从而得到相应的课程设置,最后双方按照四个课程模块(职业素质基础模块、专业技术技能基础模块、岗位技术技能课程模块及拓展课程模块)共同开发出相应的职业课程。这些课程根据基层医院临床护理实际工作制定,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针对性,能挖掘学生学习潜能。

二、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的课程体系建设的作用及意义

1.适应“现代学徒制”的双导师在岗培养

学校、医院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双方共同开发课程群,课程内容基于临床护理工作内容。学校“理论导师”与医院“技能导师”共同施教。理论导师负责岗位工作涉及的专业技术技能基础传授,技能导师负责岗位技能传授,适应“现代学徒制”的双导师在岗培养。

2.有益于学徒工学交替、岗位成才

课程学习采取弹性制度,兼顾学习和工作。每月集中2~3天进行理论授课,解答临床护理岗位工作中遇到的理论问题,其余时间岗位培养,形成以工作岗位培养为主的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直接在岗位中学习技能课程,利于岗位成才。

3.能有效解决学校育人与医院用人的脱节问题

课程体系根据基层医院对护理岗位人才的要求设置,课程内容“量身定做”,适合医院用人需求,实现学校教育和临床工作的无缝对接,有效解决学校育人与医院用人的脱节问题。

4.能有效解决教学内容滞后于临床需求问题

目前护理院校的课程设置多与护理岗位任务不对接,课程与岗位工作关联不紧,护理学专业课程多按临床医学分科或按系统划分,岗位工作任务不能有机地融入到课程内容中,仍是“炒剩饭”“穿新鞋走老路”,而社会学、礼仪、人际沟通等人文教育方面未被足够重视,强调了教育的“高等性”,却弱化了“职业性”,导致教学内涵相对滞后,教学与临床工作脱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清职院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紧贴临床护理工作,针对基层医院护理岗位群,通过分析典型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重构课程内容,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可有效解决教学内容滞后于临床需求问题。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世界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2004(1).

[2]陈智强.基于“定岗双元”的高职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11).

(作者单位:清远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下一篇:电工基础及电子电路课程教学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