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施与体会

时间:2022-06-18 10:10:11

浅谈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施与体会

摘 要:科学实施探究式教学,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充分明确科学探究的目的,突出科学探究的重点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科学处理探究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探究式课堂教学 科学处理 实施与体会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探究式教学?大多数教师都做了有益的尝试,但也存在着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如在实际教学中遇到教学内容与课时紧张之间的矛盾;将科学探究内容本应让学生经历或体验的探究过程转化为知识性的内容进行讲授;将科学探究变成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实验等等。那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科学实施探究式教学,使《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维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呢?

一、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会自主、自愿并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加强探究式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为了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应重视八年级第一堂物理绪论课:《有趣的物理》,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实验现象,有趣新奇的声、光、热、电、力等物理现象,把学生带到一个神秘的、有趣的物理世界,让学生从有趣、好奇逐渐演变为对物理课的好感和喜爱。在上新课时,教师要常常从实验或者提出一种物理现象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思考。教师要将所学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感到物理知识的重要用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要充分明确科学探究的目的,突出科学探究的重点。

教师要有目的地设计物理探究活动的内容、目标、形式、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要根据具体的探究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落实物理教育的三维目标来全面考虑,充分挖掘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因素,突出科学探究的重点环节,而不必对科学探究全部要素都面面俱到。

例如探究“熔化与凝固”的条件,由于学生对不同物质的熔化与凝固现象缺少必要的感性认识,因此对于“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等环节可以由教师直接给出,而应将学生探究的重点放在“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和“交流与合作”等环节上。这样可以充分的让学生体验他们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有效地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三、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师应成为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科学探究与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实验不同,传统的学生实验是在统一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记录表格等基础上,期望学生能得出统一的结论。这样的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能力方面有它的积极作用,但也必须看到这样的实验教学在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情感等方面的弱势。因此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允许学生提出和实施不同的探究方案。

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由于探究操作并不复杂,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猜想可能是像的大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有某种关系,物和像到镜面的距离可能相等,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不同的实验验证的设计。这时我认为应尊重学生所设计的实验方案,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器材,以满足学生的主体意识。特别是对那些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目标方面不太理解的学生,更要尊重他们设计的实验方案,在教师的引导与点拔的基础上,从实验器材方面尽量满足他们的实验设计要求,以使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要科学处理探究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在实施科学探究教学中一般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学内容与课时紧张之间的矛盾”。在现行的课时安排下,很难面向全体学生,很难落实科学探究的五个环节,同时学校实验室的器材配备也不能满足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要认真解决好上述矛盾。

1、分层提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和体验成功的机会。

不论是在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还是在分析论证、交流与合作等环节上,一般教师都愿意由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作为主发言人谈自己的看法,再由教师作点评。其实我们可以先由基础欠佳或能力不理想的学生先发表自己看法,再由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来补充,这样可以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和体验成功的机会,其所用的教学时间并不会有太大的差别。因此我们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适时地为他们创设体验成功的环境。

2、分散与集中相结合解决课时矛盾。

对于某一项探究内容,学生可能提出不同的猜想和假设,因而设计出不同的实验验证方案。如果每个学生对所有的猜想和假设都进行实验验证,课上的时间有时会很紧张,所以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验证。然后通过交流和讨论将每一种猜想和假设的验证情况进行“资源共享”,并鼓励学生对于课上未进行验证的内容在课下再进行研究,这样便可以解决课时紧张的困难。

如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教师对电流和水流的类比,有可能对影响的因素进行合理的猜想,如电阻与导体的材料、长短、粗细、温度等有关,我们可以将学生分为四组分别进行验证,然后再通过交流和讨论,统一验证同一因素的各组之间的认识,并汇总验证不同因素的各组结论,从而得出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实验结论。

3、开放与集中相结合,解决实验器材不足的困难。

由于目前学校实验室的器材配备是按过去《教学大纲》的要求装备的,所以面对新教材的使用,显得有些不匹配。因此我们可以采取开放式研究与集中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所面临的困难。

如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教学,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摩擦力已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片面的认识。因此在“猜想与假设”和“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会提出各种不同的猜想,并设计出多种可能的验证方案。考虑到这个探究活动内容的特点,实验器材较为简单,因此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验证方案进行个性化的实验,而不必局限在统一的用测力计在木板上拉木块的模式。如有的学生提出用手在桌面上摩擦,并在手与桌面之间垫上不同的材料来体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的学生提出通过改变斜面的倾角来改变压力大小的方法;有的学生提出将木块压在竖直墙壁上,并在木块与墙壁之间垫上不同的材料来研究,等等。学生提出的各种可能的方案既可以解决实验器材紧张的困难,同时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等方面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总而言之,有效地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由间接被动地接受知识,改为通过学生探索,直接主动地获取知识的过程,注重了获得知识的过程教学,强调了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容易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

[2] 《初中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初探 》陕西教育(理论版)

上一篇:新形势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几点体会 下一篇:农村初中物理教学管理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