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语文听说读写能力

时间:2022-06-18 06:41:44

浅谈如何提高语文听说读写能力

【摘 要】 新世纪的教学理念,不是应试性的简单说教,而从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的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挖掘他们的智慧源泉。本文从语文的学法指导角度,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作了全面的论述。

【关 键 词】 语文;听说读写;教学

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达到“自学”这一最高境界,真正掌握学习的钥匙,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现围绕“听、说、读、写”的学习方法,作了长时间有益的尝试,得到了同行的广泛认可。

一、“听”的能力

语文概念的“听”是指导学生有意识地用耳朵接收事物的能力。生活中,“听”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本能的“听”无人不能,但主动收集有价值信息的“听”,不经专门训练是很难做到的。学生只有通过“听”,方能培养捕捉、筛选、储存、运用信息的能力。“听”是基础,没有高质量的“听”,就不会有高质量的“说、读、写”。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法进行训练:

1. 范读欣赏法。教师可选择一些适宜朗读的课文,如抒情散文、抒情诗、小说,朗读或播放朗读录音磁带,让学生多“听”。导入新课后即让学生“听”,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觉,在授课结束时再让学生“听”一遍,以“听”作结,让学生陶醉在语言美的韵律之中。“听”能弥补阅读的不足,使语言更加形象化,能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2. 广播熏陶法。教学中的“听”固然重要,但仅局限于上课时的“听”,还远远不够,因而还应引导学生利用时间收听电台简明新闻或文学节目,并要求抓住中心,记住要点,边听边想。这样不仅为“说”“写”积累素材,还起到了关心时事、陶冶情操、纯正语言这些一举三得的作用。

二、“说”的能力

语文概念的“说”是指学生对某一事物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说话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准确、简明、流畅地进行教学活动。说话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其中包括:组织内部语言的能力,快速语言编码的能力,运用语音、语速、语调和态势语准确表达的能力。

1. 演讲法。针对学生平时滔滔不绝,课堂上讷讷无言的现象,我请他们把平时讲的有趣的话讲给大家一起听。逐渐形成一个“我要说”的良好氛围,乃至发展成为课前的“一分钟演讲”,其方式自由命题、抽签决定兼而有之,内容古今中外、天南地北。由于说话环境宽松,一位从不敢发言的“老听众”终于克服了怯场心理,第一次走向了演讲台,不仅锻炼了口才和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战胜了自我,增强了自信心。

2. 争鸣法。教学中,辩论最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刺激学生的语言细胞。针对大多数学生不轻易认输的心理,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针对某些关键问题精心设疑,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已见,辩论争鸣,当学生侃侃而谈,或与人争得面红耳赤之时,“说”的训练已开始进入“自由王国”,对课文的理解分析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读”的能力

“读”是指出声的朗读、无声的阅读及其分析理解能力。读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必然手段,也是获取书本信息的首要方式。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更广阔的知识。

1. 感情朗读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多读有助于理解。通过朗读将平面的、死的文字转变为立体的活的画面;通过朗读,增强语感,并自然地汲取作品中的营养。如《社戏》,看似平淡,但通过有声有色、充满激情的朗读,学生不仅能从中学到语文知识,而且能真切地体味到作者对少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2. 质疑解疑法。学贵有疑,学习的过程说到底是一个不断质疑、不断释疑的过程。教师要使学生变无疑为有疑,变有疑为无疑。不少学生对一些看似浅显的现代文往往重视不够,觉得根本不存在什么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加以耐心诱发。如《,你在哪里》中为何称总理为“你”而不用“您”的问题。《孔乙已》中“说着便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这样一提,学生的思维就活跃了,而且使学生学会了用理论来解决某种语文现象的方法。

3. 比较阅读法。比较是认识和掌握事物最好的方法。如《,你在哪里》一文中,“你不见那沉甸甸的谷穗上还闪着他辛勤的汗滴”。若把其中的“闪”改为“留”,《孔乙已》中的“排出九文大钱”的“排”若换成“拿”,好不好?同学们自然就会进行比较。

除上述方法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新旧联系法、规律总结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四、“写”的能力

1. 偶感随笔法。针对传统的命题作文,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狭小,难以写出真情实感,我想方设法热情鼓励学生注意收集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常,却耐人寻味的点点滴滴。如外出逛街回来,及时记下耳闻目睹的新鲜事;看电影后,写下自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或对人物个性的看法等。

2. 征文练兵法。征文活动是发动学生学习写作的良机,因为这种活动没有平时作文的分数压力和精神负担,加上成功后还有奖励,所以学生参与的心态较为放松,故而能写出真情实感和真实水平。

3. 投稿办报法。在偶感随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轮流办“校园之声”,积极投稿。从采访、撰稿到编排全由学生担当。学生既当记者又当编辑,不仅练了思维和笔头,还大大增长了学生组织、社交等方面的能力和才干。

实践证明,学法指导要因学生而异、因教材而异。目前,“提质减负”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只要我们勇于实践,敢于探索,提高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和学生综合素质,将不再是一个美丽而又遥远的神话。

【参考文献】

[1] 李明祥.中国现代探索新论文库[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 朱绍禹. 中学语文教学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3]. 钟和诚. 中学语文听说读写教学论[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上一篇:土豪不土:私人美术馆成富豪新宠 下一篇:当微课走进“家园共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