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学校的学生实行德育教育的探讨

时间:2022-06-18 06:01:10

对职业学校的学生实行德育教育的探讨

【摘要】德育教育不仅对学生施加良好的思想品德影响,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能遵循思想品德的行为规范。对学生实行德育教育和德育考核,不仅对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十分必要,而且在学生管理教育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德育教育考核

在职业学校的教育工作中,我们不难找到德育教育在学校培养合格人才这一宗旨中所处的位置。如果把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组成学校教育系统,那么,德育是这个系统的“首席”子系统,它对智育、体育起着“导向”和“调节”的作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灵魂和动力。

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这个教育系统包括了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思想品德课教育和思想品德操行。它的任务不仅对学生施加良好的思想品德影响,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能遵循思想品德的行为规范。然而,学校德育教育的现状与在学校教育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很不相称,它与智育、体育相比是一个薄弱环节。目前,职业学校的智育一般来说都抓得比较实在,根据各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对培养人才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开设课程,各门课程如何考核,都规定得具体明确。学校的体育也都能落到实处,除了体育课的教学以外,还规定了体锻“达标”的要求,考核标准也是非常明确的。可是,学校的德育教育虽在专业的教学计划也有所要求,但相对地说比较抽象、笼统,教育目标不具体,更缺乏为实现教育目标应采取的措施和考核办法。实际工作中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把德育看成是“软任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状况比较普遍。有些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虽有班主任的“评语”或操行“等第”,对培养学生起了有益的作用。但这种“评语”和“等第”存在着主观随意性,一般套话较多,且很片面,评价也偏重学生的行为表象,缺乏对学生内在素质的评价,不能反映学生思想品德的“质量”。有些班主任因缺少对学生的了解,在评价学生时,甚至会出现抹煞学生特色和创新精神的现象,这对学生的成长会产生消极影响。目前,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和德育考核的这种现状极需改进完善,以便逐步做到对学生德育教育和教育考核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1.德育教育目标的确定。当代的职业学校的学生富有朝气,善于思考,求知欲强,优点很多;但缺点也很明显,如他们比较缺乏社会责任感,容易把社会理想化,稍不如意怨天尤人,又比较自负,不注重实际,怕吃苦等,因此,对学生的德育就必须针对学生当前的思想实际,特别是针对学生存在的这些弱点进行有效的教育。德育教育目标的确定,除了常规的教育内容以外,在当今改革的形势下,必须赋予新的内涵,提出新的要求。依我之见,必须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①德育的教育目标,首先还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至关重要的。要教育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关心改革、开放,这也可以说是培养合格学生的政治标准。学校培养的人才应该经得起改革、开放的考验,具有辨别是非,抵制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

②要教育学生有理想抱负,特别要教育学生树立立志成才的职业理想,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③教育学生讲究精神文明和社会公德,要有法制观念。

④要培养学生有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意志和性格,要热爱劳动,注重实践。

⑤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务实的思想作风。

上述几点,不是德育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全部,而是根据当今时代的要求和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提出的需要加强教育的几个方面。

2.德育教育的途径。学校在制定了德育教育目标以后,就要探索实现目标的途径,使德育教育进行得更为自觉,富有成效。根据职业学校的教育实践,我以为学校实现德育教育的途径主要有:

①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课教育、时事政策课教育、思想品德课教育。

②全校教职工履行“育人”职责。教师教书育人,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各项业务教学活动之中;行政人员履行管理育人;后勤人员提倡服务育人。

③学校管理制度的制约,班主任(辅导员)及职能科室对学生进行的日常教育和训练。

④学校党团组织生活和开展各项思想教育活动。学校组织的入学教育、军训、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毕业分配教育等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的“第二课堂”和文体活动。

⑤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活动,这是一条不可忽视的、内在的、充满活力的有效途径。

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学生工作部门的事也不仅是学校领导的责任,而是要织成一个包括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本人在内的教育网络,要形成一个齐抓共管的格局,才能完成德育教育这个艰巨的任务。

学校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状况应该实行考核。当然,这个考核不能象智育、体育那样,有一个精确的量化标准,它比智育、体育的考核要复杂得多,难度更大。因为,思想品德包含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模糊的、互相渗透的动态,难以找到一个精确量化标准,只能采用适当量化和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法,以求相对的合理和准确。

3.学生德育考核必须遵循基本原理。

3.1全面性原理。对学生的德育考核面要覆盖德育教育目标的全部要求。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既是智育的重要课程,它的考核成绩又是德育考核的重要依据。思想品德操行的考核涉及的面更广,它不是“一张试卷”所能完成的,它需要用科学的方法,由班主任、任课老师、有关部门和学生共同参加,进行民主评议、综合评议。考核的素材和数据,尽可能从实施德育教育的各个渠道收集,包括社会、家庭反馈的信息,使考核尽量全面、客观一些。

3.2可行性原则。对学生德育考核的原则和方法,教师要能接受,学生要能承受,这是搞好考核工作的基础。如得不到师生的支持,是难以奏效的。考核由班主任组织实施,班主任老师认真负责和公正的工作态度十分重要。考核也要学生本人参加,但对一些素质差,不能坚持实事求是的学生要进行教育和引导,并采取相应的制约措施,避免考核发生偏差。学生本人参加能明确自己在德育考核中的地位和作用,本人重视会对考核采取积极的态度,使考核成为学生进取的内在动力,制定的考核标准和方法既不能笼统而难以测评,又不能太繁琐而陷入形式主义,要尽可能符合实际,切实可行。

3.3科学性原则。德育考核的原则和方法要有科学性,这主要体现在不能违背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教育原则,特别是对思想领域里的认识问题,不能简单定论,考虑到学生处在成长时期,思想有可塑性,认识有反复性,应当允许学生认识有个过程,即使犯了错误也要允许改正,改正了错误还是好学生。对考核思想意识领域里的问题,考核测评宜粗不宜细,以定性描述为主,如果要量化,也只能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适当量化。德育考核的目的,不仅是给学生思想品德下个结论,还要反映学生品德发展的趋势和进展程度,起到“导向”的作用,培养学生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不断进取的精神。

3.4能级原则。思想品德考核的成绩要有等级,分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为宜。为此,应相应列出四个等级的考核标准,这样,可以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及格标准,还要向优、良的等级标准,学生可以在考核的过程中,自我对照,为争取更高的等级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进取目标,达到鞭策和激励学生上进的目的。

根据德育考核的基本原则来制定考核方法。思想品德操行考核方法的关键所在是明确考核的指标体系和权重系数,也就是说,把德育教育目标列成一级指标,尔后把一级指标分解成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等,并对同级指标的几个项目分别给以不同的权重系数,然后,对照不同等级标准进行考核。为便于测评,可以在不同等级标准的各个考场项目附以不同的分值,这样,通过测评综合而成的分数(等级)即为思想品德操行的成绩。德育考核的总成绩应该是政治理论课的成绩、思想品德课的成绩和思想品德操行的成绩(等级)以适当的权重系数综合而成。德育考核的具体办法,一定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以多种多样,不能套用同一个模式。

对学生实行德育教育和德育考核,不仅对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十分必要,而且在学生管理教育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由于德育考核有较大的覆盖面,考核的项目都有不同的权重,于是由考核提供的信息就能起到调节学生个人目标使之与学校德育教育目标相一致的作用。在德育考核的过程中,学校可以根据考核所提供的信息,发现德育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主要倾向和存在问题,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这样,考核双方都会从关心的“结果”转变为关心考核“因素”,把存在的问题解决在教育的过程中,这对改进学校的教育工作,无疑是很有益的。

德育考核必须有一支检查者和监督者队伍,而且还要求这支队伍从各个渠道提供正确的信息和数据,为考核提供比较准确的素材。这就必然促使学校领导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学校的德育教育和考核也象智育、体育一样,落到实处。

德育考核的结果为评选“三好学生”、“优秀班团干部”、评定奖学金、毕业择优录用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这是学生工作部门和班主任颇受欢迎的。就学生来说,以比较科学的考核结果作为“评优”的依据,他们对此信服,这足以说明德育考核在学生管理教育工作中的实际效用。

总之,有效的德育考核不仅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积极作用,而且能把学生管理教育工作推上科学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胡德海.《人身与教师修养》.上海教育出版社

2 吴志宏等.《新编教育管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职校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石――心理健康教育 下一篇:浅析Moodle的使用及对远程教学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