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选择与顺应

时间:2022-06-18 12:21:22

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选择与顺应

摘要:语言顺应论是由Jef Verschueren提出,常被运用于翻译活动中。本文首先进行了语言顺应论的内涵探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语言顺应论下的翻译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翻译过程中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最后提出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选择与顺应应重点考虑的因素。

关键词:顺应性;翻译策略;非语言语境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199-02

一、绪论

语言顺应论最早是由Jef Verschueren提出(《语用学的理解》),它认为语言的使用是语言使用者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而这种选择包括多方,即包括形式,还包括策略的选择。语言使用者能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的原因在于,语言具有三个特性,即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而所谓顺应性指的是“对可以自由选择的事情中做出机智的变通,以达到满际目的的需要”。上述三种特性互为关联,而尤以顺应性最为重要,语言的使用过程是对语境相关成分与语言结构之间的互相顺应的过程,可以说,任何语言的使用过程都需要做出动态的顺应,以达到交际的需要。

二、顺应论的概念内涵

关于语境,弗斯认为语境包括言语的上下文,同时又包括参与者的活动、姿势、表情、以及它身处的环境等。与弗斯不同,海姆斯语境具有构成因素,即SPEAKING(Setting,Participants,Ends,Act,Key,Instrumentalities,Norms,Genre)。在学术界,涉及到的语境可以分为三类:语言语境、副语言语境以及非语言语境,其中非语言语境是指同原作相关而且会影响原作内容,但是在文本中间却不具有具体书面文字形式的文化及相关背景等,主要来说包括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历史环境以及作者的知识修养背景与文化素质等因素。翻译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言语交际活动,但它又与其它语言交际活动一致,从“译什么”到“怎么译”,从译本的选择到翻译中的文化取向,无不涉及译者的选择,都是译者不断作出选择的过程。译者必须以原文为基础,决定应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意义的取舍,创造出符合译语读者要求的译语文本,同时还需要对译文读者和原文作者的认知结构作出动态顺应,翻译策略的选择必须顺应包括译者和译文读者在内的非语言语境。

三、语言顺应论下的翻译过程

语言使用者能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的原因在于,语言具有三个特性:和顺应性。语言运用的基本要素是由上述三个特征构成的。三者中间, 顺应性是根本和目的,变异性和商讨性是条件和基础。变异性、商讨性为语言选择分别提供了方式和可能性,在此基础上顺应性则是以恰当的方式存在, 为了使语言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在可以选择的范围内作出符合交际需要的语言选择。语言上述特性是语言交际的基础,也可以理解为解决可译性问题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翻译的过程可以理解为译者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上为达到适应交际活动的需要目的而作出的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

(一)翻译过程中语言的变异性

变异性是指,语言具有可供选择的可能性。语言使用是一个不连续的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是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或者外部的原因,也不论这种选择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 Vers-chueren认为,人类语言是静态的,只存在于字典或者语言团体的交流沟通之中,是该团体中所有的团体内个体的语言能力的总和。,这种元语用知识就交际意义而言,其最为重要的作用就是为现实交流沟通提供选择的可能性。举例来说,词典中的某一特定词语,只有被使用者选择,同时经过变异的改变,才能够具备负载信息的功能,最终进入到交流沟通实践活动。因此,表达某一思想首先遇到问题就是面临多种复杂的选择,对于译者而言更甚:译者不仅要在目标语语言环境中作出相似的选择,,而且要试图重构原作者的选择过程;不仅要在译文读者身上收获类似于源语言情景的效应,而且要把握作者的选择程序和意图。

译者作出的选择不仅包括语言策略和语言形式, 语言形式的选择也会受到选用策略时所表现的语体或风格的影响。翻译过程中的语言选择发生在语言结构的任何一个层面。可供译者选择的策略和语言手段并不相同,会受到文化、社会和认知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译者的意识程度问题同样存在于翻译的过程中。可以将翻译活动理解为译者在某种理论的指导下作出某一特定的选择的过程。语言的选择和使用过程反映的是译者的意识程度,译文语言的选择应该对语言结构、原语语境作出动态性的顺应。在这个过程中应考虑到对交际者意识程度、语言结构、语境、时间等,从而实现译文反映作者真实意图的结果。

(二)翻译过程中的商讨性

商讨性指的是,语言选择不是固定地按照形式-功能关系或机械地严格按照规则做出的,而是在灵活的策略和原则的基础上完成的。在翻译过程中主要体现为如何在目标语中忠实地传达这种意向性,以及对原文意图的理解。在翻译的过程当中,译者必须和译文读者、原文读者、作者这三者都就相关的文本进行“商讨”,充分考虑三者的言语诉求,才能最终实现忠实翻译的目的,取得良好的翻译效果。语言自身不会自动地选择,也不会不会变异,所以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意无意地使用特定的语用策略。而这些“语用策略”主要包括语用预设、言语行为、会话含义等部分。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 只确定句子的字面意义,只对话语进行语义和逻辑分析,是不够的。话语本身不仅要“言有所述”,同时必须“言有所为”,甚至要做到“言后有果”。译者的翻译过程首先需要把握说话人的字面意义,在此基础上要做到了解说话人的隐含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预期的交际意图和原文中所要表达的效果一致。将含义明晰化是有效的翻译方法,但是还必须考虑到文本翻译过来后在目的语的接受度,充分考虑到同读者共享的预设知识。文学文本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艺术形象和叙述语言对话的隐含性,如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加考虑地明晰了所有的含义,则实际上取消了读者与作者的机缘,剥夺了读者想象的权利,剥离了双方的预设和背景知识,也取消了读者自身的审美和思考的过程,这也意味着取消了文学本身。

(三)翻译过程中语言的顺应性

顺应性指的是,语言使用者为了尽量满际的需要,而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做出的相机抉择。任何语言的使用,都要作出动态的顺应。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动态顺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时间顺应。时间因素促使在使用语言过程时做出调整和顺应,语言的产生和理解因时间差异而不同。译者在理解和翻译过程中要顺应源语文本写作的时代背景,任何源语文本的产生都是时代背景的产物,同样的道理,在用目的语重述时又必须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和审美心理,顺应译文读者所处的时代环境,才能使交际有效进行。例如,文艺复兴时期《圣经》英译本在当时是被公认为最伟大的英语经典,时过境迁,全新的译文不断创作出来,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创作和翻译需要顺应不同时代译文读者,考虑其不同的阅读期待。

第二,不同语境对语言选择的制约。语境不是静态而是动态的,根据语境的不同来选择语言,并作出动态顺应与交际双方的认知心理状态和社会关系有关。这些交际语境主要包括人类所有的背景知识和百科全书知识。翻译过程中的三大主体之间对交际语境的认知范围和内容是有差异的,这种相异性构成了理解和翻译的障碍。

上一篇: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下一篇:找准定位 做好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