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自律的国际经验

时间:2022-06-17 10:52:24

传媒自律的国际经验

西方社会很早就开始了传媒自律体系的建设,国内新闻传播学界对他们这方面工作了解不多。最近出版的陈力丹教授编的《自由与责任:国际社会新闻自律研究》,提供了2005年欧洲传媒组织这方面的研究报告,使我们有机会进一步了解西方社会关于媒介自律的最新情况。该书收入两份研究报告、一篇小论文,读后可以感受到欧洲国家的同行们自觉的新闻自律意识,对我国媒介自律的建设也很有借鉴意义。

《自由与责任:通过媒介自律来保护新闻自由》是该书收入的主要报告,对全欧洲现行的媒介自律进行了全面研究,大体可分为数据资料和结论两部分。数据部分分析了西欧,尤其瑞典、德国和英国的新闻评议会;研究了东南欧五国新近提升记者职业水准、建立媒介自律机制的动机和缘起。在对两者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报告得出主要结论:不存在放之各国、各种类型媒介而皆准的自律规范,但在不同国度、不同媒介之间存在相似的规律,这些规律是我们应该观察到和学习的。

报告的数据部分着力对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五国当下的媒介自律状况进行了调查和介绍,篇幅最长。对这些国家媒介制度的论述很少见于我国学界,却对我国的新闻实践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上世纪90年代初东欧巨变之后,这些国家就在既有的社会主义传统和新兴的市场经济间摸索媒介自律的各种可能性。这一历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同样拥有深厚社会主义传统的国家,无疑是弥足珍贵的。为完成这一报告,当地学者在各阶层中对媒介自律有兴趣的人士进行广泛的深度访谈。这些截至2005年的最新材料,哪怕单从世界新闻史研究的角度来看,也是很有价值的。

我国的新闻传播业正处于历史的转折点上。建国以来,传媒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主要被视为党政机关的一个部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以后,传媒虽然进入了市场,但对形成必要的职业自律意识,思想准备不足,实践中发生了许多涉及职业操守的问题。目前,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已经成为学界和业界需要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自由与责任》报告最有价值的部分―――将西欧成熟的和东欧相对粗糙的媒介自律制度进行的细致分析和全面比较,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

启发之一:如何建立具有普适性的媒介道德准则?2000年4月,波黑共和国独立记者行业联合会公布了一系列媒介准则、电视和广播的编辑准则,并在记者、新闻系学生和公众中间进行了广泛宣传。但不幸的是,没有人遵守和尊重这一自律规范。失败的原因或许可以用该准则序言中的一句话来概括:“书在这里了,剩下的取决于那些阅读这本书的人”。这种从外部提供模式,而后大力宣传的做法,被证明是行不通的。因为这个由波黑六大记者组织签署的准则,起草者是国际社会的代表,而非当地媒介社团。深度访谈中,“除了两个直接参与制定出版媒介准则的领导之外,多数被采访者对自律概念了解很少”。而在罗马尼亚,情况截然相反:“记者、非政府组织成员和科研机构人员都能很好地理解自律一词”。这种对自律的深入了解,原因就在于罗马尼亚媒介机构大会提供的记者法令和职业准则,全国半数以上的新闻工作者都参与了讨论,对自律规则已经很熟悉。基于上述事实,报告得出结论:“对自律有关的人参与到媒介自律的发展过程中,很明显会对自律系统产生关键的影响。”自律首要解决的是让成员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价值和伦理道德有一致的理解,这一理解可以在制定规范前的充分讨论中圆满完成。

启发之二:成文的自律条文如何与记者的日常实践工作有效衔接?个别记者对行为准则的遵从,是走向媒介自律过程的第一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但如何实现从条文到实践的转化?上文谈到的经过充分讨论形成条文是途径之一。报告中提到的俄罗斯沃罗涅什地区的实践经验,或可提供另一种思考的角度。2004年,大众媒介保护中心和俄罗斯记者联合会沃罗涅什分会合作,对自律规范的制定和实施进行了试点。试点工作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制定自律规范,二是选出负责自律规范实施的信息争端地区评判委员会。他们以《俄罗斯记者职业准则》为蓝本,计划出台新的地区性职业准则。这种方法有其特殊的好处:开始起草地区准则的时候,也是当地记者开始思考职业伦理的契机。最终形成的职业伦理规定和地区实际契合得越是紧密,对日常实践越是重要,记者们就越是认为这项准则与切身利益相关。

我国幅员辽阔,在制定通行自律条文时难以充分发动全国新闻工作者加入讨论,加之各地地域文化、媒介发展的差异,遵循划一的规范可能导致对实践的束缚。沃罗涅什在统一原则之下的地方标准,对于我国的自律规范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评判委员会的提名中,沃罗涅什的做法也和通常提名媒介名流和社会知名人士不同。他们对沃罗涅什500位记者中的300人进行了调查。问题包括自律的可能性和形式,以及“在沃罗涅什的记者中间,在与职业伦理观点发生冲突的时候,谁会确保和评估你的工作?”每个被访者都被要求提名一些业内受尊重的同事。结果有150位记者被提名,前17位成为沃罗涅什信息争端地区评判委员会委员的候选人。只有让记者对自律的发展过程起中心作用,才可以真正将自律条文落到实处。

该书提供的第二个报告《诽谤的定义:言论自由与保护名誉的原则》,是在对2000年召开的“诽谤法专题讨论会”中产生的草案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18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法专家参与了起草和修订。报告针对言论自由和名誉权保护的问题提出了19条具体的原则,涵盖了诽谤的一般原则、诽谤罪的犯罪构成、民事诽谤和刑事诽谤到诽谤罪的诉讼时效等方面,将对诽谤的理解上升到了极为严谨的法律和自律的层面,对我国的新闻法制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种健全而有效的自律机制,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上。这本书为我国新闻传播业开启了一扇了解国际同行职业自律的窗口,有助于提升我国社会转型期新闻转播业的职业自律意识。■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

上一篇:“信息中心”:未来报纸的新闻编辑室? 下一篇:对外传播的“赤字”和“二次编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