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生就业思考

时间:2022-06-17 04:54:42

现代大学生就业思考

摘要:大学生就业是关系大学发展与学生利益的大事,本文介绍了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部分问题,从大学生培养、就业服务与职场帮助两个方面简要探讨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大学生就业,是一项涉及到全体大学生的切身大事,也是检验大学教学质量、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引导大学生就业工作、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思考

1 现代大学生就业现状

从近年大学生就业统计情况[1]看,大学生就业呈现 “三个难”的特点:第一个是毕业总人数增长较快,人才供给与经济增长需求失衡,导致社会消化难。第二个是近年来经济危机、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大学生就业率呈现一定的下滑趋势,导致大学生找工作难。第三个是由于社会工作多样性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单一性,学生就业所从事的工作很大部分与所学专业关联性不大,造成教育资源与知识的浪费,导致专业对口难。

从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取向来看,大学生就业的目的更加理性地从自身条件出发,人生价值取向更加合理、现实,对于人生的思考渐趋于成熟、多元,但在就业类型选择上,选择“行政事业单位”和外企的最多 [2],在就业地区选择上,多数选择东部发达地区和一线城市,结果是大量毕业生在沿海找工作越来越难,而处于大开发初始阶段的西部却招不到人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部大开发的发展进程[3]。

从就业市场对大学生需求情况看,就业单位对大学生存在“三高”的要求:第一个是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较多的单位招聘越来越多地向学历高的人才倾斜,对学历要求高。第二个是单位在招聘时更多注重考查大学生的工作经验、办事方法、专业水平等,对大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高。第三个是由于市场竞争及单位发展要求,越来越多的招聘单位注重考察人才的潜力、发展空间与人才的悟性、学习能力,对人才的潜力、个人发展空间是否能与企业发展步伐的匹配性要求高。

2 以大学教育为平台,打牢大学生就业基础

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应充分利用大学教育资源,搞好就业教育工作,让学生学得到、用得上。

2.1 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对接 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发生热门专业工作难找,冷门专业供不应求,大学的专业、课程、学科内容应与经济社会充分接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做出相应调整。一是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总结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情况和市场需求,重点加强对新型产业、新型市场、国家扶植产业发展研究,加大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分析研判,紧盯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二是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大学平时应加强人才储备,引进和培养一批深专细研的专家学者,鼓励教师开展新学科、新领域的研究,为学科设置打牢人才队伍基础。三是研究探索学科、专业设置。对于不合理的专业,应逐步减少师资力量的投入,减少招生规模,更新专业课程,谋求专业转型,对于极不合理的专业,应给予取消或者合并,扩大市场需求较强的新学科、新专业、新课程的规模,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和专业亮点。

2.2 努力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素质 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素质,要体现构建和谐校园和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提高:一是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利用学校机构和党团组织管理平台,充分发挥学生干部作用,鼓励、引导他们组织开展党团活动、文体运动、社会活动等,提高他们管理事务的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二是提高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和管理个人事务的能力。利用班级、寝室两个学生频繁接触的集体,引导、扩大学生事务自我管理范围,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较好的处理好人际关系,融入集体,树立他们的团队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三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开展演讲、辩论、诗歌朗诵等活动为契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研读著作、论文撰写、新闻评论/广播、黑板报出版等工作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以创新性开展学生课堂(学生当老师)为先机,培养学生的数字、图示表达能力。

2.3 分层次、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专业知识水平、职业素养是影响学生是否较快适应工作岗位、按单位标准完成职场工作的关键因素,在学生就业方向的多元化、就业岗位的差别化明显的前提下,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一是注重专业课程与实践经验接轨。大学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及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大学课程内容不应该给学生灌输空洞的理论,其内容应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变化,其授课场所也不应太多局限在教室、课堂,应加在大实验室、企业等地的实地作业课程安排,加大重点知识和课程的深度和广度,确实让学生把专业知识学熟、学精。二是培养学生的一专多能。要求学生找准自己个人特点和就业取向,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利用相关专业课程教育、兴趣小组、成人自考、双学位教育等方式,努力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为就业选择多元化打下基础。三是改革学生就业实习。就业实习是培养学生适应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而现阶段,不少实习流于形式,学校应根据学期课程设置,经常性开展就业实习,可将就业实习分为课程实习和综合实习两类,课程实习以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专业实践能力为重点,可于1-2个学期安排进1次,实习作为1门课程,成绩计入学分。综合实习可在专业课程基本结束、学生毕业前进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尽可能安排教职员工跟踪指导实习,加强实习管理,解答学生疑惑,提高实习质量。

3 以服务引导为主线,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场帮助

刚就业和即将就业的大学生,作为一个离开校园,融入社会的群体,开始总存在或多或少的不适应,如何顺利引导学生就业,适应社会,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迫切的问题。

3.1 拓宽就业服务渠道 高校作为就业市场与就业学生的媒介,应不断发挥信息平台作用,把学生培养好、推出去。一是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对接。根据学校专业特征,加强与社会企业交融,培养出企业急需的人才,利用学生实习、现地参观等时机,增强学生对企业的了解,根据企业需要,优先向学生提供招聘。二是努力构建信息交流平台[4]。要建立学校、企业、学生的3方交流平台,除就业网站外,还要建立就业信息手机短信平台、就业QQ群等就业信息收集与渠道,加大就业信息量,提高就业信息的针对性。三是举办招聘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要求,可建设校内人才市场,举办校级工作招聘会,尽可能多得满足在校学生择业要求,同时,可鼓励系、专业举办小型招聘会,满足部分学生愿望。

上一篇:基于SWOT分析法的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 下一篇:几种接地系统安全评估标准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