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体 大舞台

时间:2022-06-17 02:38:54

小团体 大舞台

近年来,在常德市的广大农村,无论是婚丧嫁娶或是建房祝寿:无论是店门开张或是厂庆校节,总是活跃着无数农民演艺团体的身影。他们在农家小院内可唱春秋大义,在集市墟场能演阳春白雪。灵活的机制、鲜活的内容、亲和的形式让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演艺团体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也促进了农村演艺业的蓬勃发展。据统计,全市现有各类农村演艺团体2000多家,从业人员达10万人,年演出超过15万场,经营收入达5.9亿元。农村演艺业的繁荣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经济业态,为民间演艺从业人员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一、农村演艺团体以其独特的方式活跃于乡村舞台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常德市农村演艺业的起步、发展主要是以民间艺人为引领、以乡土文化为基础、以本土市场为导向,以其独特的方式活跃于乡村舞台。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1、演出团体数量众多。2000年之前,只有桃源、石门、鼎城、澧县等偏僻的山村存在少量的唢呐队、号鼓队、说唱团、龙狮队等传统民间艺术团体,其从业人员只是逢年过节热闹一下,平时基本不演出。近几年特别是2006年以来,带有经营性质的新型农村演艺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活跃在农家婚丧嫁娶的现场和各种人气旺盛的场合,发展速度很快。澧县大堰镇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现有曲艺茶社57家,这些茶社每天自编自演对鼓、说鼓、小品、快板、三句半等节目,座无虚席。石门县蒙泉镇的女子管乐队在湘西北一带享有盛誉,村村都有女子管乐队,全镇100多支统一服装、统一打扮的女子管乐队穿行于田间地头,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据统计,仅鼎城区就有200多个农民演艺团体,11300多名演员大多是当地农民,常年走乡串户,演出超过1.5万场。桃源县也有近200个农村演艺团体,从业人员达8000余人。

2、演艺节目丰富多彩。农村演艺人员大都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发生在身边的一些家长里短的事情,随时成为他们进行创作和表演的素材。节目的内容和形式来源于民间,根植于广阔的田野,因而富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和艺术魅力。从表现形式上看,既有古老的地方戏曲,如常德丝弦、荆河戏、汉剧高腔、傩戏,也有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歌舞,又有推陈出新、不断发展的杂技、马戏、魔术以及现代流行音乐和时尚歌舞等艺术形式。鼎城区草坪镇歌舞团对当地婚庆习俗进行研究并编排成系列舞蹈,常演不衰,受到农民的热捧。今年6月16日,尧天坪镇6龙6狮共100多人到北京代表湖南省参加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一举获得“金穗奖”。桃源县溪河镇龙凤戏剧团以唱汉剧、花鼓戏为主,目标市场定位于中老年农民“戏迷”,拥有《拨火棍》、《打龙袍》等经典节目100多个,可以做到随点随唱。

3、运作机制灵活善变。在用人和收益分配上,农村演艺团体的机制十分灵活。一般都有相对固定的演员,演员“半文半农”,一手拿道具,一手拿农具,到了演出旺季就召集人马进行演出,演出淡季就地解散回家务农,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演员只有少量象征性的保底工资,主要收入与演出场次、贡献大小直接挂钩。部分知名度较高且有“绝活”在身的演员,与多个演出团体形成合作关系,今天参加这个团的演出,明天参加那个团的演出,到处客串。大部分演艺团体都有自己简陋的交通工具和演出器材,演出成本低,收费也贴近农村实际,随行就市,少则三五百,多则二三千。演出的场地因陋就简,常常是一个小角落就可以解决问题,要么在田间,要么在禾场,要么在院落。

4、演出渠道不断拓宽。近几年,一些演艺团体不再满足于小打小闹,开始尝试走向市场、适应市场,谋求更大的发展,并逐步尝试职业化、产业化经营。演出渠道不断拓宽,逐渐由本地走向外地,由本市走向外市,由本省走向外省。板龙灯是桃源县九溪乡独有的民间艺术形式,近几年,几个民间人士投资200万元建起融演出、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板龙源基地,以演艺为主,开展多种经营,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去年,板龙灯走进常德开展春节拜年活动,短短几天的时间收入就达20多万元。从鼎城区蔡家岗镇起飞的海燕歌舞团全面实行产业化运作,不断扩大演出市场,演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据统计,一般农村演艺团体每年演出都在100场以上,多的达300多场,年收入在60万元以上,演员平均工资不下3万元。

二、农村演艺业实现了“两个效益”双丰收

农村演艺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让广大从业人员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而且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社会效益非常明显,教育了广大群众,提高了农民素质,丰富了群众生活,带来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1、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一些具有表演天赋的农民逐渐脱离农业生产,当起了职业演员,出场费是家庭主要的收入来源。目前,桃源县有40多家演艺团体的年收入达60万元以上;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团体占总团体数的65%。鼎城区草坪镇60%以上的男女青年都有登台表演的一技之长,600多人从事专业演出。全镇通过引进项目和资金,实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600多万元,仅文艺演出一项就使全镇人均增收120元。此外,许多节目的内容涉及农技知识和实用技能,寓教于乐,通俗易懂,广大农民群众在欣赏节目的过程中自觉接受,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质和致富本领。

2、净化了农村文化市场。当前的农村演艺业总的来说,普遍具有内容比较健康、导向正确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了农村文化市场,农民看演出成为一种时尚,相应地留连、沉湎于落后文化活动的农民越来越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多了,参加健康有益活动的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少了,聚众的少了。可以说,农村演艺业的发展增强了群众自觉抵制不良文化侵扰的能力,“门徒会”、“地下”等找不到滋生的土壤。前些年,鼎城区草坪镇“地下”一度抬头,部分群众深陷其中,危害极大。镇党委、政府请来乐团团长,让其编排专题节目,宣传“地下”的危害,对审查后出演的节目,每个给予2000元奖励。许多群众看过节目后深受教育,自觉远离“地下”。

3、传承了民间乡土文化。农村演艺团体的存在,源自乡村民俗文化,又传承并弘扬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文化、乡村文化、通俗文化等。随着农村演艺业的兴起,许多过去已经销声匿迹的文艺形式又开始复苏,并呈现繁荣的态势。目前,鼎城区的农村演艺业已经形成了周家店镇民间铜管乐、尧天坪镇舞龙舞狮、斗姆湖镇腰鼓、草坪镇歌舞等特色品牌,三棒鼓、渔鼓、地花鼓、围鼓、窗花剪纸、手工刺绣等百花齐放的局面。安乡县的农村演艺团体涉及的艺术门类较多,包括歌舞艺术团、腰鼓队、龙船队、戏剧团(含汉戏、花鼓戏、木偶戏等)、铜管乐队、民间花灯队、秧歌队、曲艺说唱队、迎亲花轿队、龙狮队等。临澧县180多支演艺团体在演好 现代歌舞、艺术小品的基础上,复活了曲艺说书、渔鼓、竹马灯、采莲船等当地古老的民间文化样式。

4、凝聚了家乡发展合力。农村演艺团体带着浓浓的家乡情四处演出,把许多在外人士的心联在了一起,支持家乡建设的人越来越多。新政策的宣讲,新成就的展示,新举措的推行,能够很快地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拥护。一些演艺团体长期在外闯荡,但一直念念不忘家乡的养育之恩,只要有机会,逢年过节都要回来义务为乡亲们奉献一台精彩的歌舞表演,并积极组织献爱心活动。鼎城区草坪镇于2007年启动草坪北路和北大桥建设,通过演艺平台,许多在外工作和创业的老乡了解到建设资金不足的情况后,纷纷给予支助,解囊捐资37万余元。在花叶港和兴隆街通村公路建设中,不仅当地村民积极筹资,在镇外发展的私营企业老板伍育刚和陈先玉分别捐资10万元,并呼吁其他人士伸出援助之手支持家乡修路。

5、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农村演艺业的兴起,增加了农民群众互动、交流和沟通的机会,有助于促进邻里、婆媳、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关系的和谐。农民的诚信意识、法制意识大为增强,有助于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桃源县九溪乡曾经一度上访群体居高不下,党委政府疲于应付,却始终治标不治本。近年来,乡、村两级党组织利用演艺团体穿插宣讲各种政策方针,很多群众在理解政策后,自觉放弃上访。2009年,乡里发动村民搞沼气建设,起初群众不了解也不配合,很难推动。喜洋洋艺术团自编自演了一个小品《奖沼气》。节目一演出,不用干部再做工作,农民纷纷主动建起沼气池。在节目的感染下,一些农民群众自觉加入到促进家乡发展、维护家乡稳定的行列中来。草坪镇上访户陈松茂通过观看节目《走进新农村》,不仅自觉放弃上访,而且多次主动帮镇政府做息访工作。目前,该镇实现了小矛盾不出村、大矛盾不出镇,群众上访率明显下降。

三、政府扶持引导激活农村演艺业

农村演艺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由自发到自觉,由自娱自乐走向市场,逐步发展壮大,辐射周边广大农村,并最终形成欣欣向荣的局面。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搭建发展平台。实施文化名城建设战略,加大文化建设投入,扶持文化产业发展。2004年,市委四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工业强市、文化名城、和谐常德”的发展战略,在全省率先确立了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随后几届领导班子一以贯之。自2006年起,文化建设的;中锋号再一次吹响,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的意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文化发展的平台得到了有力拓展,市财政每年拿出2000万元投入文化名城建设;每年投入1 00万元扶持20个示范乡镇文化站建设;实施农家书屋工程,规划建设588个农家书屋,目前已建成100多家:推进全民健身工程,为市县城区社区及条件较好的乡镇街道购置体育器材,建设健身园,等等。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扶持地方艺术发展。《文化强市战略实施纲要》明确提出,扶持常德丝弦、澧洲大鼓等地方艺术发展。从2010年起,又设立文化产业引导资金1500万元,专门用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开展比武,给予奖励,搭建发展平台。为鼓励农村演艺业发展,市里每年都要采取以奖的形式奖励20个优秀民间艺术团体,并重点支持部分戏剧或歌舞节目。每年举办一次鼓王擂台赛,分澧水片和沅水片进行,已连续举办了五届。定期举办山歌节、说唱赛等之类的民间艺术赛事,推荐民间演艺团体登上大雅之台。鼎城区仅今年就举办了两次大规模的民间艺术比武,分前河区和后河区进行,上百名民间艺人聚济一堂,以艺会友,同台竞技,热闹了十里八乡。

2、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壮大演艺队伍。一是健全组织体系。目前,从市到县、乡镇一级普遍成立了文化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专人分管,下设办公室,由办公室具体负责协调处理日常事务。鼎城区、石门县、桃源县等地演艺团体较多的村也建立了专门的工作班子,由专人具体负责,出台措施,繁荣发展农村演艺业。并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演艺业发展的目标和工作规划。二是壮大演艺队伍。积极支持民间艺术能人办团组队,投身农村演艺市场。市文化部门每年都要对全市范围内的民间艺术人才进行一次调查登记,特别是对非物质艺术传承人,进行跟踪服务,对其办团组队大开方便之门。2009年,在县、乡宣传文化部门的支持下,汉寿县太子庙镇倒流坪、天星、黄福、姚家坪等村分别由当地的演艺能人牵头,办起了7支腰鼓队、唢呐队,发展队员200多人。三是优化发展环境。前些年,民间演出团体刚兴起时,发展环境不是很好,不是遭到有关部门索拿卡要,就是被社会流氓围追堵截,或被罚,或被逐,甚至被扣被抓。从2008年起,一些乡镇政府把优化演艺发展环境摆上了重要的工作日程,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同时,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也优化了发展环境,演艺业的潜力被激发,令人欣喜的变化开始出现。2009年7月,鼎城农民李海华创办的海燕歌舞团在邵阳演出时,当地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故意找茬,制造麻烦。市委政法委的领导得知情况后,主动出面与当地的政法部门沟通联系,果断予以平息。

3、加大规范管理力度,引导健康发展。针对农村演艺业初步繁荣后存在的节目单调、内容庸俗、恶性竞争等一系列问题,各级宣传文化部门积极想办法加以解决。一是加强管理,确保导向。通过举办演艺团体培训班,加强对演艺人员的文化和法律知识教育,帮助提高艺术质量,引导健康发展。鼎城区对每个民间艺术团体登记造册,在内建立了诚信档案,对外公布了监督电话,及时了解每个艺术团体、每名从业人员的现实表现,对不良从业人员严厉批评教育。澧县还尝试在民间演艺团体中建立流动党支部和流动党小组,加强领导,牢牢把好节目质量关。汉寿县、津市市连续几年在民间表演团体中开展评优奖优活动,对优秀的团长和演员进行表彰奖励,对严重违规违法并造成恶劣影响的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予以打击和取缔。二是悉心指导,提升档次。十年来,为了给农民演艺团体提供健康向上的演艺内容,市委宣传部每年从文化建设事业经费中拨出专款,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演艺题材创作,由市群艺馆编辑为《常德演唱》,每季度一期,免费发到各乡镇,供农村演艺团体在节目编排时参考借鉴。利用开展“五下乡”的机会,召集农村演艺团体欣赏观摩,或是同台表演,提升艺术档次。因而近几年的农村演艺节目更多地融入了现代元素、通俗气息与流行色彩。三是转变观念,搞好服务。汉寿县文化部门变单纯的管理型为主动服务型,向演出团体做出了优质服务的十项承诺,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困难,努力创造宽松的发展空间。临澧县选择3-4个有较高艺术水平的团体予以扶持,组织发展态势较好的演出团体给大家介绍成功经验。鼎城区、武陵区还定期派出艺术顾问,下到农村演艺团体进行艺术指导,帮助策划排演节目,不断提升艺术水平。 津市市文化部门安排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隔三差五下到演艺团体,选择有发展潜力的苗子进行艺术传承。四是成立协会,倡导自律。鼓励演艺业比较兴旺的乡镇成立演出团体行业协会,加强自我教育和管理。今年6月上旬,草坪镇的20多个歌舞团自觉联合起来组建了民间艺术联合会,做到“三个统一”:即统一名称,各个团体都以草坪镇民间艺术联合会的名义对外演出;统一形象,从演出底幕到演出着装,各个团体都要求在形象上保持一致;统一水准,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所有演出人员和团体的水平。有了统一的规范和管理,草坪镇民间艺术联合会名气越来越大、声誉越来越好,“草坪歌舞”这一文化品牌逐渐形成。桃源县九溪乡农村演艺协会在《行业自律》中明确规定,凡是庸俗节目一律不允许对外演出。石门县、汉寿县等地的农村演艺团体还结合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气象,排演出一些雅俗共赏、寓教于乐的节目,很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4、加大体制创新力度,激发发展活力。2006年,常德市被确定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之一,先后5次召开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对不同类型的单位明确了不同的改革要求。近年来,以重塑市场主体为目标,积极稳妥地对文艺院团进行整体转企改制,重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全市近百家文化事业单位相继启动内部改革,自加压力,通过实行全员聘用、岗位工资、业绩考核、项目负责等办法,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文化体制改革解放了文化生产力,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一些演艺团体纷纷下到农村谋求发展,更多的团体不再满足于小打小闹,开始尝试走向市场,实行职业化、产业化经营。石门县荆河剧团在巩固城市演出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辟农村演出市场,每年下乡演出近200多场,效益十分可观。从统计的情况来看,一般农村演艺团体每年演出都在100场以上,年收入在15万元左右,演员年薪不下2万元;多的达300场,年收入在60万元以上,演员年薪达5万元。

四、农村演艺业繁荣发展的几点启示

常德农村演艺业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文化素质,净化了农村社会风气,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也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当然农村演艺业也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何大力扶持农村演艺业的发展,做大做强农村演艺业,值得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宣传文化部门高度关注。

1、既要大力扶持,又要顺应市场。农村演艺业尚处于市场的初级阶段,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培育。要进一步落实农村文化建设资金,逐步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文化产业投入机制,培植壮大农村演艺业。一是要建立演出扶持专项资金,对艺术性、观赏性较强的高雅演出和地方传统戏、特色剧目实行场次补贴制度,让更多更好的作品走向大众。二是在保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引入市场机制,对部分传统文化节目实行重点扶持。三是鼓励有条件的演艺院团探索采用演出季度制、月票制、通票制和会员制等多种方式培育和扩大观众群体。

2、既要经济效益,又要社会效益。农村演艺团体要经济效益,也要社会效益,要靠传播先进文化赢得市场。所以,要研究、制定切合农村演艺业发展实际的规定和办法,促进其发展和繁荣;帮助成立行业协会,维护行业权利,加强行业自律;研究开发乡村旅游与演艺业的融合发展,鼓励以历史文化遗产、现代文明风尚等为内涵和背景,创作、编演乡村旅游和生态观光之类的演艺节目,传承优秀的民间民族文化:多搭舞台,多给平台,引导其多参加一些公益性的演出,促进健康发展。特别要在挖掘、继承、创新民间文化上动脑筋、下气力,在节目中融入更多的民俗元素,使文艺表演变得清新活泼、雅俗共赏。要以乡镇文化站为基地,以普遍性、经常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促成农村演艺业提升规模和档次。

3、既要放手发展,又要规范管理。要规范市场管理,建立准入机制。由于现在农村演艺业的进入门槛低,有的地方甚至没有任何门槛,三五个人一吆喝就可以组成一个草台班子。再加上从艺人员专业素养良莠不齐,容易导致恶性竞争,庸俗低俗节目也不时出现,给演艺业的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克服谁都管但谁都不管的局面。要进一步加强管理,规范市场,促进农村演艺业的健康发展:其次是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对节目内容进行审核把关,对进入演艺业的人员设置门槛。推行专业资质考核认证,艺人实行持证上岗,从而确保从业人员的专业和思想素质;再次,是对民间演艺业进行合理布局,一村一品,突出地域特色,形成独特魅力,避免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

4、既要小型多样,又要规模经营。针对目前农村演出中介机构和演出经营人员缺乏的局面,可以引导演艺团体联合起来成立集团公司,学习和借鉴电影分帐制和院线制的市场营销模式,形成演艺联盟,延伸产业链。加强对演出市场的宏观调控,鼓励演出团体、中介机构实行联合。重点扶持一批演艺水平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农村演艺集团。逐步形成由集团公司进行统一管理,跑市场,签合同,实行订单制,避免相互之间乱杀价,扰乱农村演艺市场。通过集团公司的龙头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提高行业竞争力,促进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5、既要有所不为,又要有所作为。农村演艺团体的具体经营活动不必过多干预,但是,要注重加强业务指导,提高队伍素质。为了鼓励民间艺术团多出新节目、好节目,各级宣传文化主管部门应在业务上加强指导,同时也给予民间艺人更多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引导,充分发挥农村文化骨干和老艺人的传、帮、带作用,培养演艺人才,特别是针对有潜力的农民演员有重点地进行学习培训。也可以考虑用高薪从高等艺术院校和中等职业艺术学校引进专业人才,或是通过提供实习平台、开展节目合作等方式,提高队伍的业务素质。让他们扎根田野,心系农村,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展农村演艺业、促进乡村和谐作出贡献。

上一篇:明清以来的祖容像面貌 下一篇:线在绘画作品中的呈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