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文本,课堂“看得见”的功力

时间:2022-06-17 11:25:59

解读文本,课堂“看得见”的功力

[摘 要]课前仔细研读课程标准、数学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厘清知识间的脉络联系,时刻以学生的视角设计教学活动,挖掘练习题中思维的生长点,可使数学课堂教学扎实有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解读文本;研读;精读;细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0-0054-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仔细研读课程标准、教材,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教材的精髓,准确把握编者的意图,是每个教师都应做到的。教师只有“书在心中”才会底气十足,“驰骋千里而不离其宗”。这就要求教师要理解教材,找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找准一节课真正的重点、难点,挖掘练习题中思维的生长点,不断提高自身对数学文本的解读能力。

一、研读课标,把握“重点”,定好课堂的立足点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方向,教师只有精心研读课程标准,熟知学科教学的目标要求、基本理念,才能打造教学的立足点。准确把握一节课的“重点”是文本解读的关键,是引领课堂前行的灵魂。教师只有通读教材,思考教学内容在单元中的位置,才能找准一节课的重点,而只有紧紧围绕重点才能万变不离其宗,才能将课堂四十分钟花在刀刃上。我在备“倍的认识”这一课时,就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倍的意义”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算”而纠结,因为不同的教学重点就决定了不同的备课思路,如果教学重点不确定,整个课堂就不知所向。我仔细研究教师教学用书,发现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接触“倍”的概念,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所以清晰“倍”的概念是关键,学生只有在扎实理解“倍”的意义的基础上才能学习“倍的计算”。确定了教学重点,课堂教学就能有的放矢了。

二、精读教材,厘清“联系”,找准课堂的生长点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前后联系、环环相扣是它的特点。教师钻研教材时,不能仅限于钻研几页教科书、几道例题,而是要对整个小学阶段的教材体系了然于心,对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得一清二楚,才能像“庖丁解牛”一样,将“功夫”花在刀刃上。如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一课,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将一些物体看作单位“1”,比原来把一个物体看作单位“1”要抽象得多。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某教先出示一个四叶风车(四片叶子各一种颜色),通过提问:“红色叶子占风车的几分之几?”复习了原来把一个物体看作单位1的知识。学生很快就说出了“四分之一”,还解释了分数的意义。接着,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小猴可喜欢风车了,总是拿在手上玩,结果风车散了,分成4块,其中红叶子占4片叶子的几分之几?由于有之前“完整的风车”,所以学生仍自然而然地把4片叶子看作了单位“1”,这一独具匠心的设计非常轻松自然地将一个物体作为单位“1”转变成将一些物体作为单位“1”,架起了新旧知识间的桥梁。教师若不深入研究教材,怎会找到如此巧妙的切入点?

三、细读练习,重视“拓展”,挖掘思维的延伸点

课堂练习是每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往往容易流于简单模仿、机械训练的形式,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下降。对于每节课的练习题,教师要仔细推敲,分清层次,尤其是综合性题型,要挖掘其中的思维生长点,使习题能够真正起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如在教学“认识小数”时,一根小小的数轴在多媒体的作用下就展示出了无穷的魅力。原题如下:

大多数教师会让学生直接填写,然后对照答案。而某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1)不出示整条数轴,而是先出示0~1部分,让学生填写,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填,复习0.5这个小数的意义。

(2)讲解数轴可以向右延长,延长数轴出示到2,出示空格,问学生1.7应怎么填写。有学生回答:“可以从1往后数,也可以从2往前数。”接着,让学生比较1~2之间的小数和前面0~1之间的小数有什么不同。

(3) 延长数轴到3,让学生说出方格中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分别是几,再填写空格。

(4)问:如果要填5.3,该填在哪?

通过四个层次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步步引向深入,提高了习题的思维含金量,让学生理解小数含义的同时学会辨别小数的大小,从而进一步感受到数轴的无限延展性。

由此可见,不少教师热衷于在课堂上临场发挥,讲求信手拈来,这样的课堂过于随意,往往收效甚微。会上课的教师往往把功夫花在课前,只有紧扣重点,精研巧设,才能换来课堂上的妙语连珠,精彩纷呈。因为,只有深入研究后的精巧预设,才能实现课堂上的精彩生成。

(责编 罗 艳)

上一篇: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下一篇:小学班主任对融合教育的态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