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怎样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时间:2022-06-17 10:32:05

语文课怎样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摘要:美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在教育中应该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从内容到形式体现着美、颂扬着美、凝聚着美。如果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美,再辅助以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之趣味化、艺术化、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文中感受审美,满足成长中的审美需求,从而促进他们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形体美,增进他们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这样,我们小学的语文教学将会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关键词:小学语文 美育 审美能力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实施美育的途径很多,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是极其重要的途径。然而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蔡元培先生在1930年答《时代画报》记者问时说道:“我们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塑、图画、文学里又找见他们遗失了的情感……似乎觉到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这种使命不仅仅是使人人要有饭吃,有衣裳穿,有房子住,他同时还要使人人能在保持生存以外,还能去享受人生。知道了享受人生的乐趣,同时更知道了人生的可爱,人与人的感情便不期然而然地更加浓厚起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正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美育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1.用活语言揭示艺术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可以想象,如果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只要感情真实,语言动人,就会永远给学生一种艺术的美。

2.创设情景鉴赏语言美

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但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何发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这是教学艺术的更高层次。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这样教学唤起了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使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的“神奇”与“美丽”,得到了美的感染与熏陶,获得理解语言文字和塑造心灵相统一的效果。

3.巧用插图感受形象美

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因此,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有些课文,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经由想象,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尚不发达,加之表象储存贫乏,有时仅凭文字的叙述,很难使学生呈现形象,唤起美感。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利用插图,把文字内容诉诸于视觉的画面,(因为图画比文字更容易产生鲜明的形象),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以达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之目的。

4.利用板书展示结构美

人们都说当老师的是每天与粉笔打交道,课堂上教师离不开板书。写得一手好字,自然给每天都望着黑板的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板书美,不仅强调老师要写得一手好字,还要求老师在板书时必须注意板书的位置,板书的条理。一句话,板书要合理。有的老师一节课把黑板写得满满的,写了擦,擦了又写;有些老师却不喜欢板书。前者往往给学生以杂乱的感觉,抓不住重点,后者则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深。所以,该板书的要板书,多余的板书则应省略。板书应力求简洁、明了,既要给学生以美感,又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5.启发想象体味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美。想象是储存于大脑的表象,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意象(主观把握了的表象)的过程。把文字转化为意象的阅读,一刻也离不开这一基本的心理活动方式。因此,在阅读中,“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爱因斯坦语)。想象的触觉伸得越长,由文字所唤起的意象愈丰富,对课文的感受就愈生动愈深刻。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其中概括着的、凝冻着的内容融化开来,再造意象的整体,从而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感受,拓展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依具体的视觉形象,比依抽象的文字符号更容易唤起想象,而且由前者唤起的想象较后者的更生动得多、聿膏得多。

6.引导朗读领略意境美

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互相叠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为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朗读是一种碍芦的形式。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范读、自读、引读、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中的意境美。如《观潮》一课,教学重点部分“潮来之时”,首先让学生体会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给学生自悟的机会和空间。接着指名读、评议、复读,让读得不好的学生再读。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看着老师读,注意老师读时的眼神、体态、手势的变化等。最后,让学生模仿观潮的沸腾人群,跳着、叫着、挥舞着手进行朗读。这样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使他们置身于其中,充分感受潮来之时“浩浩荡荡”、“人群鼎沸”、“山崩地裂”的壮观场面。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新兴中学)

上一篇:谈英语分层阶梯教学法 下一篇:小学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