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补偿在中医英译中的应用

时间:2022-06-17 10:11:25

翻译补偿在中医英译中的应用

摘 要:作为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土壤,和西方医学有着本质差异。如何在中医英译中准确完整地传达中医概念,是中医走向世界的最基本要求。采取必要的手段补偿中医英译中的文化和意义缺失是准确完整地传达中医内涵必不可少的手段。本文尝试将翻译补偿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中医英译中,以期为中医英译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医 中医 英译翻译补偿

传统的中医英译为了照顾西方读者,其翻译策略侧重于借用西医中原有的词汇和概念,而大量的中医学概念和西方医学概念是存在差异甚至是错位的。如最基本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在中医中,“心主血脉”这一功能和西方医学中的Heart的概念是一致的,但中医中还有“心主神明”之说,这与西方解剖学中的脏器概念存在明显差异。再比如说,“伤寒”在中医中指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而西方医学中对应的Typhoid则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伤寒病,这便是中西医中词汇的概念错位。面对中医英译中的意义缺失和错位问题,需采取相应的翻译补偿方能准确完整地传达中医中的实际概念。

苏联当代翻译理论家巴尔胡达罗夫 (L.S.Barkhudarov)在《语言与翻译》一书中指出:“当出发语文本 (emitting language text)的某些成分因某种原因在接受语 (receiving language)中没有等值成分(equivalents),而无法通过其他手段传达时,可以使用这种(补偿)手段。”[1]乔治・斯坦纳 (George Steiner)把翻译看成是“严格的艺术”,而不是科学,所以翻译的过程对他来说不是一种认知过程,而是一种启发和挪用意义的转换行为,是解释学的一种行为(动作、意向)( Hermeneutic Motion)。解释学具体操纵的四个翻译步骤是:信任(trust)、进攻(aggression)、吸收(incorporation)和补偿(compensation , restitution)。[5]他将补偿视为整个阐释过程中的最后一步,他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过采取入侵与暴力手段从原文中进行掠取,使原文意义有所损失,而使目的语有所增益。但同时也造成失衡。为减少损失,恢复平衡状态,翻译这种阐释行为必须采取第四个步骤,即补偿步骤”,[1]以恢复原文与译文、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均衡。

夏廷德于2006年出版的《翻译补偿研究》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翻译补偿研究的专著。他在该书中阐述了补偿的重要性,对翻译补偿重新进行了界定,论证了翻译损失的不可避免性和补偿的必要性。并从语言功能的普遍性和语言的代偿性两个视角论证了翻译补偿的机理。从时间、空间和手段的类型三个维度把翻译补偿分成整合补偿、分立补偿、同类补偿等类。[4]

整体上来说,翻译补偿的研究目前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但已呈现一部分研究成果。借助于这些翻译补偿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在中医英译中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众所周知,中医语言极富中国古典特色,不乏辞赋、诗歌等文体,其间各种修辞更是层出不穷。如术语“阴平阳秘”“祛风散寒”“母病及子”“土虚木乘”等,其中蕴含的阴阳学说和五行理论许多中国人尚不了解,遑论外国人;再比如说,方剂名“失笑散”(并非该药能使人失笑,而是吃了该药后病情缓解较快,使人不自己笑出来)、“乌鸡白凤丸”(切勿望文生义,该药其实是用于治疗气血两虚,身体瘦弱,腰膝酸软,月经不调,白带量多的)等。由此可见,在翻译上述类型的中医学概念时,必须进行适当的补偿,方能在文体和意义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夏廷德将翻译补偿分为八类,一为整合补偿(即在目的语文本中,把补偿的内容和原文文本原有的内容有机地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加任何有关补偿的标记符号。其特点是不暴露补偿的痕迹)。如翻译“脉象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这句话时,则需将“弦、洪、浮、沉”的内涵解释出来,以方便读者理解,因此可译为:“In spring the pulse is taut and tremulous like a musical string, in summer it is full and overflowing as flood, in autumn it is elastic and in winter it is deep like a stone dropping into water. ”即通过增益进行补偿。二为分立补偿(指在目的语文本中,把补偿内容通过某种手段加以标记,或与原文内容分别放置,以便向目的语读者明示补偿内容)。如下面一段话:“根据《难经》,自进入人体至排出体外,食物的正常消化和吸收要通过七冲门,即飞门、户门、吸门、贲门、幽门、阑门和魄门。”查阅《难经》,原文如下:“四十四难曰:七冲门何在?然: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因此,可译为:“According to Nan Jing (Classic of Difficulties), food passes by seven important portals from being taken into the body to being discharged out of the body for normal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including the flying portal (lips), house portal (teeth), inhaling portal (epiglottis), cardia (upper opening of the stomach), pylorus (lower opening of the stomach), railing portal (conjunction of the large intestine and small intestine) and corporeal soul portal (anus).”即采用文本内加注法进行补偿。

以上只是从句法(词汇)方面简单举例论述夏廷德翻译补偿理论在中医英译中的应用。当然,翻译补偿可以更加细化,虽然将翻译补偿分为八类,但其余的同类补偿、异类补偿和整合补偿以及分立补偿是相互交叉在一起的,可简单从词汇补偿、语法补偿、语篇补偿及审美补偿来概述。而鉴于目前中医的特殊地位,中医类文本英译时可不必刻意追求美或雅,应以实用的信和达为主。

而从语法层面来说,夏廷德指出:“在翻译过程中,除了词汇层面会发生损失而需要补偿外,语法层面也会发生损失。”而在语法层面,需注意汉语时间副词、助词、被动意义词汇与英语语法中“时”“体”和被动语态之间的差异。中医文献以古汉语居多,如:“千般M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在翻译该段话时,须注意以上差异,可译为:“Diseases are exclusively caused by three kinds of pathogenic factors. The first group is endogenous ones caused by invasion of exogenous pathogenic factors into the viscera from the meridians; the second group is the ones attacking the skin and stagnating the vessels that connect the four limbs and nine orifices; and the third group is the injuries caused by sexual overindulgence, incised wound and animal bites. ”[2]由此可见,在中医英译中,可在译文中添加助词,通过时态和被动语态来传达中医类文本中的时间副词、助词和被动意义词汇中的内涵。

斯坦纳指出:“(汉语)命题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句法的,还不如说是意合的;标点符号作为呼吸停顿的功能远远超过作为逻辑或是语法切分功能。”[1]他在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一书中曾说:“In older Chinese literature it is almost impossible to demarcate prose and verse.”[6](在较古的中国文学中,几乎无法划定散文与诗的界限)。因此,在翻译中医文献时,需通过添加逻辑连接词补偿意合汉语转换为形合英语中的连贯损失。如“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可译为:“Smooth flow of qi ensures normal circulation of blood, while stagnation of qi leads to stasis of blood.”当然,语篇是更宽泛更复杂的层次,以上只是对语篇中比较突出的逻辑连接问题进行了讨论和举例。其他方面暂不细述。

中医类文本是极具中文特色的文本,在遵循一般中文英译方法的前提下,更需结合各种手段,准确完整地传达中医文本内涵,为中医理念的传播打下坚实的基础。翻译补偿作为一种翻译手段,可对翻译过程中造成的损失做出一定补偿,因此在中医英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实用性。当然,在应用翻译补偿时,切记不可“超额补偿”“过量补偿”,这是我们在翻译实践中需时刻谨记的。

参考文献

[1] 夏廷德.翻译补偿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2] 李照国,张庆荣.中医英语[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

[3] 李照国.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研究:理论研究、实践总结、方法探索[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8.

[4] 陈琳.《论语》英译中补偿的比较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5] 刘国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6] Steiner,George.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上一篇:从生活到舞台:三毛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表征与变迁 下一篇: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用学中的语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