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业学生服务社会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时间:2022-06-17 07:04:36

医学专业学生服务社会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摘要: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活动由于其专业性强、对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等特点已成为广大高校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良好学风建设、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而医学院培养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医疗卫生实践能力。所以,笔者认为医学专业学生服务社会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可以多途径为学生提供学习知识的机会和场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医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拓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领域和空间。

关键词:科技创新活动;医学专业;学生

医学院培养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医疗卫生实践能力。建立良好的学习风气是关系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乃至精湛医术的重要系统工程,这就要求医学生的培养尤其要注意实践性。

社会实践由于其专业性强、对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等特点已成为广大高校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良好学风建设、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并已逐渐成为高校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精心组织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努力构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新体系。宁夏大学十分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了"科技创新实验项目"、"科技创新计划"等创新实践教育模式,早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2]。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有组织参与的、由社会或学校组织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持续一段时间、比较集中的集体性活动[1]。而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通过大力推动课外学术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习型学生社团建设,多途径为学生提供学习知识的机会和场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切实提高综合素质,拓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领域和空间。

1加强并成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

在学院职工活动中心、文化巷社区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进行"爱心义诊"活动,建立每位被服务人员的档案,包括相关疾病史、血压测量、血糖监测、体重、心肺检查等,定期定点开展服务。这两个实践基地我们从上学年就已建立,并且现在每周三都在进行着。

开展医疗知识下社区为主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拓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领域和空间,重点发挥医学专业大学生的作用,在农村基层,进行基本医疗卫生知识普及活动,为农民进行健康普查和常见病的健康指导。

走进原州区敬老院,为老人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一方面培养学生关心他人,敬老爱老的美德,另一方面也潜移默化的将所知道的医学知识传授给了老人们,使他们能或多或少的从中受益,从而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密切的联系到一起。

2成立医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落实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成立医学院科技创新中心,由专门老师负责,组织学生大力开展科研小课题及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活动,以专业、班级、宿舍三个层面进行,层层抓落实。开学初制定出本学期活动计划,各个小团队选定课题,上报学院领导审核,活动计划经批准后,指导老师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学院将有好的创意的课题及认真完成的全部全部予以奖励。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创造热情,促进学风建设,为学生今后在学业乃至工作上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石。

3构建学习型学生社团

积极构建学习型学生社团,包括护理协会、药学协会、口腔协会及临床医学协会,组织各个协会开展一系列的相关知识学习、学术论文分析、临床技能竞赛、护士礼仪交流会等科技性、学术性、专业性强的活动;通过广播、讲座等形式向广大学生普及卫生保健和护理知识,帮助更多同学了解国内外关于医学科学知识的最新进展,熟悉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常识,了解疑难杂症的病因机制研究方向。

4建立学生科技创新小组,培训学生科研意识

以我院近年来大学生科技创新相关项目,包括全区大学生创业大赛,学院每年组织的暑期及寒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高年级带领低年级,从这些项目中选拔出50项左右,对所有有意向参加的学生进行项目前培训,分阶段进行,如第一阶段为准备工作:如何查阅文献资料、项目实施方案、项目操作流程等,为项目的顺利操作做好准备;第二阶段为具体操作过程,在团队人员的共同合作下,做实验、发放问卷等完成项目;第三阶段总结,将所有的调查结果经过分析、整理,形成心得、论文。通过实施具体的项目,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增,可以促使良好学风的形成。

医学专业学生服务社会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可以让医学专业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将所学到的医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同时锻炼学生的个人能力,全方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水平。

同时,通过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活动,可以增进学校与地方的交流,为学校赢得声誉,同时可以亲近社区居民,为他们建立健康卡片,每周进行相应的活动,定点、定时、专人负责活动的进行,从而系统、全面的为社区居民服务。

参考文献:

[1]郭涛林,裴国栋.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02.

[2]宛燕平.对高校青年教师社会实践问题的认识[J].教育管理研究,1997.01.

上一篇:PDCA循环在精神科临床型研究生培养管理中的应... 下一篇:浅谈医学生化实验课教学现状及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