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德育功能刍议

时间:2022-06-17 05:39:08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德育功能刍议

摘 要: 我国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德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发挥。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其德育功能,提高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要深入了解贫困生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的内涵,掌握贫困生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的运行方式,熟悉贫困生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的效果表征。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 资助体系 德育功能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高等教育不仅要向学生系统地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要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在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德育功能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发挥。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是对贫困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宝贵资源,应该充分挖掘,发挥其德育功能,提高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的内涵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是指我国已建立的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以及地方政府、社会、企业对贫困大学生的奖励与资助等多种资助措施并存的较为完善的资助政策体系。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四点。

1.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的核心是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态,人的尊严,以及符合人的生活环境的关注和支持。贫困生资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贫困生,其价值诉求以贫困生为核心,贫困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应该是贫困大学生资助的价值所在。贫困生资助工作本质上是关怀人性的教育活动,其最终目标是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构建人文关怀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应该以尊重、关心贫困生的需要,特别是精神需要为根本特点,以不断提升贫困生的精神品位、丰富心灵世界为价值取向,以唤醒贫困生的主体意识和塑造独立人格为本质特征,以培养贫困生的伦理情操、完善贫困生的道德境界为核心内容,以建构精神家园,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2.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的逻辑起点是关照生活。简单来说,生活就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简称,也可以理解为人生来就要活着。确立合理的生活方式是一个人优秀品性形成的本源性途径。高等教育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而贫困生资助是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特殊方式,它具有隐性教育特点。即使我们给予学生最高额度的资助,从直接的物质条件上也未必能够彻底改变学生已有的生活状态,但我们仍坚持开展资助工作,并不断从理念、政策、制度、规章、方式等方面提升资助体系的发展水平,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引领学生确立一种具有人类性和时代性的生活方式。贫困生资助体系对于贫困生的生活关照就是在此环境中获得了它实现德育功能的合法性。

3.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的价值期望是优化人生。所谓优化人生的价值期望,就是要促使贫困生内在地认知人生的真实面貌,引导大学生内在的领悟人生的真实意义与真实价值。贫困生资助体系是一种特殊的生活化隐性教育方式。若想引领学生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真实的理解,塑造合理的观念,并以此作为学生未来发展的生命意识,就必须运用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方式,而这恰恰是贫困生资助体系的优势所在。资助体系通过物质财富的载体内在表征了一种生命精神,这种生命精神就是人类自我批判、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生命品质。我们在现实资助工作中应让学生不知不觉地了解这种精神,生成这种精神。只要能引导学生形成这种精神,他们就会形成具有人类性、时代性和个性的人生意义与价值的理解。这是贫困生资助体系优化人生的重要内涵,也是贫困生资助体系的价值期望。

4.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的社会效应是道德行为。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更重要的是为了提升其思想道德境界,引导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德育功能包含的最后一层内涵就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社会工作于生活中发挥高级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

道德教育需要言传身教,而我们一直以来进行的道德教育更多的是说教。贫困生资助活动作为一种隐性德育方式,无疑符合道德教育的特质,因此能更好地使学生将其内化为自身生命的一种内在修养。如果高校资助工作人员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很好地加以运用,贫困生的道德行为将会取得很好的社会效应。

二、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的运行方式

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主要包括奖、助、勤、贷、补、减等措施,它们发挥育人功能的运行方式有所不同。

1.通过奖学金激励贫困生成长成才。奖学金是向优秀贫困生颁发的奖金,用以表彰和鼓励先进分子。目前,高校设置的专门面向贫困生的奖学金包括国家励志奖学金,地方政府、社会和企事业单位等为贫困生设立的各种奖学金。这些不同类型的奖学金,都是为了引导和鼓励贫困生奋发向上、刻苦学习、全面发展。由于奖学金评比存在着竞争,要想获得奖学金必须依据评定标准来规范和调节自己的言行,这就对学生的行为起到导向作用。事实证明,奖学金制度能调动贫困生的学习热情,激励他们提升自我。

2.通过助学金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国家助学金、特殊困难补助、临时困难补助、学费的减免可以统称为助学金。国家助学金人均3000元/年,发放比例达到在校生的20%,再加上特殊困难补助、临时困难补助等,具有金额高、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助学金都具有无偿提供、无须归还的性质,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贫困大学生的无私关爱。高校应该根据助学金的这些特点,启发、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意识。

3.通过助学贷款提高贫困生的责任与诚信意识。助学贷款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在借款人与银行之间存在着一种信用契约关系,即银行基于借款人会按约偿还本金并支付利息而发放贷款,而借款人则在承诺支付本息的前提下获得贷款。助学贷款是一种重要的资助手段,高校在助学贷款的办理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把贷款和还款作为践行诚信、主动承担责任的一种表现形式。对此,高校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贷款学生的示范效应。

4.开展勤工俭学加强贫困生自强自立教育。勤工俭学不仅是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重要举措,而且是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进行心理调适、拓展职业素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在学生勤工俭学活动中,通过正确引导,不断完善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实现个体人格,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必须在组织勤工俭学活动时将德育和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德育不再凌驾于生活之上,教育学生正确理解社会。通过勤工俭学和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独立自强的品格。

三、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的效果表现

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资助活动强化了贫困生的进取思想。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正处在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在日常工作中掌握贫困生的思想特点,了解他们的真正需要,不失时机地做好指引教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在注重解决学生经济生活困难的同时,在资助过程中渗透开展艰苦奋斗、自立自强、诚实守信、学会感恩等教育活动。挖掘一批逆境成才的先进典型,通过宣传他们的真实感人事迹,使身边的贫困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促进学生在观念上脱贫,思想上脱贫,从视贫困是一种负担、耻辱转变为视贫困是一种资源、力量,奋发进取,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资助活动促进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随着新资助政策的落实,国家对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力度加大,一方面,学生物质需求的满足越来越有保证,其结构趋向于丰富和优化。另一方面,学生的精神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并趋向于大量化和高雅化。贫困生资助体系本质就是对人的关心,对生命的呵护,对人生意义的激发。所以,在资助工作中要引导贫困生正确对待贫困,树立“人穷志不穷”的意识;要接纳贫困,不以消极的态度回避现实;要悦纳自我,找到自信的立足点。贫困生入校后,往往担心大学的学习生活费用难以承担,导致心理压力过大,意志消沉,容易产生抑郁、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努力提高贫困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还可以通过勤工俭学等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劳动收获、劳动光荣的健康心理感受;通过评审发放国家励志奖学金,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心理需求,提升他们的人格尊严。

3.资助活动提高了贫困生的学业成绩。大学生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由于家庭经济原因,贫困生受教育条件差,知识面较窄,信息量少,部分贫困生学习心理紧张,学习成绩较差,同时又因相对过高的学业期待加重了心理压力。他们因自卑心理产生了挫折感,再加上学习方法不科学,又不愿意接受同学们的帮助和指导,进而形成经济困难和学习困难的“双困”局面。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建立,有效解决了他们的经济难题,同时也减轻了其家庭负担,缓解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使他们能够安心地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提高学习成绩,掌握专业技能。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在物质资助的基础上,宣传推广优秀贫困生的学习经验,鼓励学习困难的贫困生树立学习信心,指导贫困生改进学习方法,找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大学学习生活,顺利完成学业目标,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贵臣,刘和忠.试析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

[2]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本论文获河南工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辅导员专题项目支持。

上一篇:浅析新时期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下一篇:独立学院家长参与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