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06-17 05:29:13

民办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当前,民办高等教育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但是,民办高校基本处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的低端。教育理念落后,高校定位模糊,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社会发展,阻碍了民办高校的内涵提升。民办高校推进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民办高校;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286-02

2010年5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中强调培养大批的创新人才应该成为面向未来十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目标。民办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承担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一、民办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意义

所谓创新即是通过创造性的劳动产生新的、有价值的东西。高校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应具备三个基本要素:知识、能力、素质。首先,具备知识基础,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其次,具备基础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最主要的是具有批判思考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及其症结所在,并能够积极地去寻找可靠的合理的改进措施[1]。第三,素质全面。素质是比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东西,它对于人才接受和获取知识、提高和发挥能力有决定性影响,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民办高等教育将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未来民办高校的发展是必然趋势,而且会从目前的边缘化地位逐渐融入主流,从必要的补充变成必要的选择[2]。而在高等教育事业总体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大形势下,民办高校必须把自己的注意力和着力点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是形成有特色、高水平高校的核心。民办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落后。所谓教育理念是指教育主体对教育及其现象进行思维的概念或观念的形成物,是理性认识的成果,包含了教育主体关于“教育应然”的价值取向或倾向[3]。作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基本要素,教育理念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和趋势。然而,当前民办高校教育理念仍然过于传统,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知识取向,把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提高作为最主要的价值追求,认为民办高校首要任务应该培养学生具有获取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过分突出教育的服务功能,忽视了教育最本质的价值目标——培养人、解放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甚至不少民办高校仍把招生放在首要位置,只注重“量”的发展,不注重“质”的提升,将教育作为一种“人力教育”而不是“人的教育”。

2.民办高校定位模糊。高等学校定位是指高等学校按照一定的品种、数量和质量向社会提供服务,并对高校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发展方向做出战略选择[4]。目前民办高校在办学定位上主要存在两方面的误区:一是有的办学者对学校定位认识不清,重视不够,在办学过程中缺乏认真的理性思考。二是相当多的学校定位不准,出现定位偏差。其一,定位过高。把办学目标不切实际地定为东方的哈佛、剑桥。其二,定位过大。一部分民办院校办学规模定得过大,盲目提出办几万人大学。其三,定位过全。一部分民办院校办学门类求全,不顾及自身条件贸然提出办综合性大学。其四,定位类同。相当一些民办高校没有从自身办学条件和客观需求出发,而是亦步亦趋地比照公办高校或者办得比较成功的其他民办高校。

3.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大多数民办高等学校现在的课程和教学体系基本上是沿用了传统的精英化教育或者是公办高校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这种课程体系主要特征是强调学科纵向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课程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和有机联系。院系结构和学科设置过分狭窄;课程体系建构不合理,通识教育课程比例偏低;培养途径和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标准和方式单一、不合理等,导致民办高校所培养的学生成为学科知识继承型人才,缺乏批判精神、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民办高校缺乏明确的、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阻碍了高校人才培养在空间上的延伸,使高校培养的人才素质结构同社会发展需求无法统一。

4.实践环节薄弱。据调查,专业实践能力不强仍然是民办高校毕业生的软肋。民办高校实践教学链和教学平台的构建很不平衡,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由于受到实习经费、接受单位、安全责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能得到科学的安排,进一步加剧了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些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定出的专业实践能力指标体系过于笼统、缺乏原则,缺乏可操作性,缺乏具体的落实措施。许多民办高校缺少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一些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和实训实验室,尚未建设完善。实验课的管理职责不明确,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另外,教师队伍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比较薄弱,无法满足学生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需要。

5.教学管理手段落后。高校教学管理的任务是培养创新人才,其服务与管理对象是高校教师与学生,其工作性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与智能性。高校的管理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服务工作,它需要管理人员具有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管理观念,并具有一定的管理知识与技能。事实上,大多数民办高校的管理人员并未达到这些要求,学历不高以及人员数量不足仍是中国民办高校教学管理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民办高校管理体制较为僵化,灵活变通性较差。国内研究者“对一年级新生的专业满意度进行调查,发现80%的学生对自己选的专业不同程度地存在不满意,还有些学生认为自己不适合学习这些专业”[5]。目前在很多民办高校中无法灵活地实现专业选择。而且民办高校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的制订比较僵化,远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

三、民办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创新的意识,“思想有多远,发展才能有多远”,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学生,必然不会有创新的动力。因此,创新应该成为高校学子的必备素质。民办高校应该改革传统的教育理念,认识到教育的终极价值取向是要促进学生“成人”,促进人本身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防止受到工具理性思想影响而忽视对人自身发展的关注。民办高校应更新教育理念,关注人个性、潜能和创造力的发展,才能真正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个性十足,富有探索精神、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2.明确定位,找准办学特色。民办高校由于在办学历史、区域位置、学术科研水平、师资队伍、学校专业结构等方面不尽相同,不可能采取同种定位、同种模式来办学。一所学校在定位上个性特色鲜明,它在社会上就有了核心竞争力,就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从高校教育的主要功能来看,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各类高校所面临的共同任务,但不同类型的高校,其工作重心有所不同。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私立大学发展的经验来看,学校办得好不好,不在于规模大小、层次高低,关键看是否在合理定位的基础上办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优势。民办高校应整合学校的教学资源,努力形成自身办学特色的比较优势,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体现高校特色,在主干的学科专业领域中办出特色,在学生的职业技能上体现特色,在人才的创新能力方面凸显特色。

3.制定明确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对整个人才培养模式起着统筹的作用,明确的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证和重要条件。民办高校同公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其培养模式的不同。依据当前中国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民办高校的主流定位在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应强调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传统的本科教育和传统高职高专教育的链接点上求生存,谋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特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为重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计适应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民办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在培养目标上应充分体现其自身特点:高等性、职业性、区域性和社会性。

4.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民办高等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校企合作的机制,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目前,中国企业参与民办高校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不高,内在动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民办高校更应该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服务功能,积极参与企业、科研机构的项目开发、技术公关、员工培训,进而形成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体”,真正建立起谋求双赢、共同提升的长效机制。推行校企合作,建立校企间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既是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利途径,更是民办高校未来发展必然方向和趋势。另外,可以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或行业内的知名人士或企业人员来校讲座或任教,以此来弥补校外实习不足的的劣势。

5.改革教学管理手段。在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的改革和创新上,可以推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具有可选择性、灵活性、个体性,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科学途径。可以允许学生依据个人兴趣,有第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对于考核能达到培养目标、质量标准的学生准予提前毕业,或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延长修学年限。其次,优化管理和服务。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为教学工作提供良好的平台。教学人员传授基础知识、前沿理念和科学方法,管理服务人员做好制度和硬件设施上的保障,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的办学目标,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王洪才,高馨.论创新人才素质特征与高校办学定位[J].现代大学教育,2008,(5).

[2] 张玉民,民办高校新一轮发展的出路[N].中国教育报,2009-01-02.

[3] 眭依凡.简论教育理念[J].江西教育科研,2000,(8).

[4] 王司瑜,包常海.论地方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7,(Z2).

[5] 林崇德.创造性人才特征与教育模式的再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0,(6).[责任编辑 魏 杰]

上一篇:以功能集群推动义乌市制造业集群升级的实现路... 下一篇:管理决策的中国辩证法、“易”管理理论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