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纠偏 柔性回归

时间:2022-06-17 03:59:57

语文教学中,教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教版语文教材一直是我国初中语文界的主流教材。今年秋季,人教社统编出版了崭新的新课标语文教材。下面,笔者就201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抛出一管浅见,期望与潜心教学的同仁一起研讨、共同进步。

一、与2010版语文教材的大致比较

2013版教材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内容体系设置、主题单元顺序、“写作”与“综合性学习”等方面。

1.内容体系的设置更加紧凑、实用

2010版教材设计了“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大板块,“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板块附于“阅读”板块之后,将具体学习活动的选择权完全交予教师,还提供了数量众多的相关资源材料,以方便不同区域教师的使用。而2013版教材不仅删去了“口语交际”,而且将“写作”与“综合性学习”分列编排,呈现出清晰的“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三大板块。

“课外古诗词背诵”依旧是10篇,篇目不变,只有个别篇目做了前后位置的微调。“名著导读”未变。

2010版教材的“附录”有两项内容:一是“硬笔书法”,包括当代书法家丁永康书写的一幅正楷作品――《锄禾》《草》《静夜思》,当代书法家司马彦书写的几幅行楷作品――《春》(片段)。二是指导写字的短文《写好硬笔行楷字》,强调了“从多看好的行楷作品”“先把楷字写好”“注意笔画之间的连带”“注意笔画的‘借代’”4点内容。2013版教材“附录”对以上内容进行了修改:依然设置一篇短文《写好硬笔行楷字》,但指导内容大变,不仅从“要有硬笔楷书的基础”“学会笔势连带”“减省某些笔画”“学会‘借代’笔画”“改变某些笔顺”“笔画聚而不散”6方面进行具体指导,还用大幅空白突出行楷例字,十分醒目、突出。在短文之后是供学生欣赏、临摹的“范本”――当代书法家司马彦书写的两幅行楷作品:《观沧海》和《春》(片段)。改后内容更加凝练,顺序安排逻辑性更强。

与内容变更一致,文前彩图也相应变化。因单元阅读篇目删去了《风筝》《我的信念》等,增加了《再塑生命的人》《秋天的怀念》《小圣施威降大圣》等,文前彩图相应删去了鲁迅照片、居里夫人工作照,还删去了《孔子讲学图》;增加了泰戈尔像、海伦・凯勒与莎莉文老师照片、用生命写作的史铁生的照片、小圣施威降大圣图片,将大幅《春》景图片换做三小幅“桃花、杏花、梨花”图片。另外,文内插图与单元设计多了些许点缀,页面风格更加灵动活泼。

无论从内容体系设置还是具体细节安排来看,新版教材都显示出形式服务于内容、针对普遍性问题改进和更加注重课堂教学实效的突出特点。

2.主题单元的内容与顺序排列更加人性化、科学化

2010版教材的6个主题单元依次为“人生”“人生”“自然”“科学”“亲情”和“想象”。连用两个“人生”单元强化七年级学生对人生的体验、思考,虽用心良苦但台阶过高,一些刚刚步入少年、思想还很稚嫩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脱离了这部分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悖于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也不符合新课标底线设计的思路。

2013版教材则将主题单元的编排顺序调整为“家庭生活(亲情)”“校园生活(学习)”“感悟自然”“关注人生”“科学世界”和“想象世界”。改后的6个主题单元,由学生生活了十几年的“家庭”开端,到浸润了六七年的“学校”生活,再到耳濡目染十余载的多彩“四季”,然后到体察、思考别人与自己的“人生”,了解“科学世界”和“想象世界”,循序渐进地浓缩了学生熟稔到陌生的6个生活领域,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师生学习可以驾轻就熟,可谓匠心独运。将较为艰深的“人生”主题缩减为一个单元,且位置由开头单元移至“感悟自然”之后的第四单元,理顺了单元之间的难易关系,更为贴近学生,便于教师教学,改得富有人性色彩。

3.“写作”与“综合性学习”回归本真,易于操作

“矫枉”需要“过正”,“过正”后必须回归中正。2013版教材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2010版教材在“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板块中,综合设计了6次学习活动,依次为“这就是我”“漫游语文世界”“感受自然”“探索月球奥秘”“我爱我家”和“追寻人类起源”。2013版教材则清楚地将“写作”板块学习内容分解为“从生活中学习写作”“说真话,抒真情”“文从字顺”“突出中心”“条理清楚”和“发挥联想和想象”,且依次将其附于6个单元之后,回归至按写作规律练习作文的本真状态,变“读写双轨运行”为“读写一体”,删繁就简,易于操作。

2013版教材分别在第2、4、6主题单元后面设计了“综合性学习”活动:“漫游语文世界”“成长的烦恼”和“少年正是读书时”,不仅更贴合教材单元内容,还及时吸收了近一段时间内的相关研究成果,做到了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二、2013版语文教材的编排意图解读

1.开掘“生活”之源

“生活化”是2013版教材的突出特点。在整册教材的内容选择上,无论是阅读篇目增删、综合性学习内容选定,还是主题单元编排、课后练习的拟设,统统体现出努力靠近学生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兴致盎然地观察、感悟、思考身边生活,在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生活化”过程中不断改进思维与行为方式,培养“积极向上、诚实守信、有社会责任感、认同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实践创新”价值观的理念。

2.重拾“汉字”之美

有识之士早就大声疾呼,语文教学要追求“四好”:“字”要写好,“话”要说好,“书”要读好,“文”要写好。读书、说话、写作都离不开汉字。一个个方块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2011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7~9年级)“写字”的目标与内容要求有三条:“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2013版语文教材很好地落实了这个要求。教材不仅精心设计“附录”部分,为汉字教育树立可供临摹的标杆,提供可行的练习方法,还在整册教材的编写中不断强化这一点。譬如“目录”中阅读篇目的“标题”、主题单元中每一课的“标题”、课后的“读一读 写一写”栏目里的“字词”,都无一例外地选用了手写硬笔行楷字体,使师生时时处处得以观察、模仿、练习,令执教教师耳目一新。这种编排意图一定会逐渐矫正“学生愈来愈不会写字”的时弊,使教师忠实履行语文教学职责,让学生重拾汉字之美,为一代代国人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

3.习得“阅读”之法

2013版教材特别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在第二单元的“单元设计”里,编者明确要求“学习本单元,要注意采用默读的阅读方法,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一气呵成地贯通全文”。在第四单元的“单元设计”中,明确要求“在本单元继续练习默读,力求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妨在课本上随手圈点勾画,标出关键语句,画出你喜欢的语句或者有疑惑的地方”。过去的教材一般只提示笼统的学习方法,粗心或资料不全的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具体学习方法的细致指导。而这样的内容编排前呼后应,不断细化、深化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力求使学生逐步习得阅读之法,也为所有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提供了极大方便。

4.积累“写作”之本

写作,占据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历来备受重视。但师生缺少统一的写作教材,语文界也无权威写作体系凸立,写作教学呈现出“八仙过海”的乱象。2013版教材遵循写作规律,将写作训练要点提炼齐全、按主题单元编排成序,又在每个单元的“写作”板块设置“写作导引”“写作实践”栏目,精选事例与名言对学生加以引导、提升,可谓执写作教学之牛耳。学生只需将一个个写作训练要点扎实理解、练习、掌握,就可以逐步形成立意选材、布局谋篇与语言表达的系统能力。这部分修改对矫正初中写作教学现状应该有“四两拨千斤”之效。

5.提升“口语”之效

从形式上看,2013版教材取消了“口语交际”板块,但笔者认为:这并不意味着“口语”教学的淡化,应更是对“口语”训练的进一步强调。教师应当把学生的口语练习和教师的随机指导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学生多种多样的“口语”表达中不断检验他们学习的质量与熟练程度、运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性与艺术性、思考的深度与广度等,使他们在“说、写”表达的言语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认识社会、懂得生活。因此,取消一个板块的设置,却将“口语”练习扩展到全方位的语文学习进程,这样的编排不能不说是对教师教育理念与教学素养的一种尊重与倚重。

教材的每一次修改,都是对理论与现实的一次纠偏。今年人教社语文教材的修订凸显了纠偏的理性与回归的柔性。蓝图在前,鼓舞人心。

上一篇:我和我的138位妻子 下一篇:这个比妈还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