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能分

时间:2022-06-17 02:13:27

大康:昨天我做家务时偷懒,被妈妈发现了,她说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阿牛:那她说得没错啊!我敢肯定,你一定分不清“五谷”。

大康:你这是抠字眼。不过,“五谷”是什么,我还真不知道……

“五谷”这一说法,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人们种植的谷物并不是只有五种,所以,关于“五谷”究竟是哪五种谷物,古书上有不止一种记载。其中,最常见的说法有两种,一是“稻、黍(shǔ)、稷(jì)、麦、菽(shū)”,一是“麻、黍、稷、麦、菽”。区别就在于,一个有稻无麻,一个有麻无稻。

稻和麦

咱们中国人的一日三餐,总少不了各式可口的主食与点心,如米饭、面条、馒头、水饺、年糕、糍粑……如果把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美食打回原形,你会发现,占据我们大半张餐桌的,只是水稻和小麦这两个其貌不扬的家伙!

认一认

虽然每天享用着水稻和小麦的“成果”,但恐怕很多人都没见过它们的庐山真面目。看看这两张图,请你辨认一下:哪个是稻穗,哪个是麦穗?

大康:虽然我没有亲眼见过水稻和小麦,但是这题难不倒我。

阿牛:哦?说说你是怎么辨认的吧!

大康:不是有句话叫“针尖对麦芒”吗?可想而知,长着尖尖的芒刺的,就是小麦了。

阿牛:恭喜你,在“五谷”之中,你已经能分出“两谷”啦!

水稻和小麦在我国种植的历史都非常悠久。在3000多年前,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对“稻”和“麦”的记载。

“来”的甲骨文字形,看起来就像一株禾苗。这个如今常用作动词的字,怎么会和小麦有关呢?

对此,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解释:人们相信小麦是“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也就是说,人们相信小麦是上天送来的礼物,因此小麦“来”便产生了“往来”的“来”这个含义。而据后人考证,小麦的“故乡”在亚洲西部,向东传入中国后,被广泛栽种。也许,我们的祖先就是想到了小麦长途跋涉来到这里,才会赋予“来”字“由彼至此”的含义吧!

不同于小麦“舶来品”的身份,水稻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作物。在位于长江下游地区的河姆渡遗址中,曾出土过成堆的稻谷、稻秆,说明在7000多年前,生活在那里的居民就开始种植水稻了。这一发现,也证明了中国是水稻的原产地之一。

小麦适宜在干燥的土壤中生长,而水稻喜欢温暖潮湿的地方。我国的气候特点恰好是南方多雨,北方比较干燥,“南稻北麦”的种植格局就这样自然地形成了。

填一填

在我国,水稻和小麦的种植、收获时间也不同。下列两首诗各描写了一种谷物的收获情形,你能根据时间,填出正确的谷物吗?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 覆陇黄。――[唐]白居易

香 三秋末,平田百顷间。――[唐]杜甫

黍和稷

大康:这两种是什么?我不仅没吃过,连听都没听说过。

阿牛:先别说得这么绝对。小米粥你总吃过吧?

大康:这倒是吃过,可是小米和它们有什么关系呢?

黍,在今天又叫黍子、黄米,是一种略带黏性的谷物,可以用来酿酒和做糕点。

稷,一般认为是粟(还有一种说法是高粱),俗称小米,比黄米略小。

黍和稷,都是我国原产的作物。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它们远没有稻和麦的名气大。然而在古代,尤其是先秦时期,黍和稷的地位可非同一般,不仅是人们最赖以生存的食粮,还是用来祭祀的祭品。其中,稷还有“五谷之长”的美誉。知道“五谷之神”叫什么吗?稷神!不是稻神,也不是麦神。人们把土地神“社”和五谷神“稷”合称“社稷”,用来作为国家、江山的象征,由此可见稷的地位有多重要。

在《诗经》中,黍和稷像一对好兄弟,总是形影不离地出现。其中最著名的篇目,当属《黍离》:

彼黍离离,

彼稷之苗。

行迈靡(mí)靡,

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那黍已经一排排十分茂盛,

那稷也生出了禾苗。

我步履缓慢地前行,

心里满是苦闷烦恼。

了解我的人会说我心怀忧愁,

不了解我的人会问我在把什么寻求。

高高在上的苍天啊,

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呢?

相传这首诗是周朝一位士大夫写的。西周灭亡后,昔日的宫殿变成了田地,种满了庄稼。这位士大夫经过这里,怀想起故国,心里感到无限悲伤。后来,“黍离之悲”就用来表示亡国的哀痛。

读一读

这首《硕鼠》也是《诗经》中朗朗上口的名篇,多读几遍,想一想:诗中的“硕鼠”“黍”有什么喻义呢?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通“汝”),莫我肯顾。

逝(通“誓”)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yuán)得我所。

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再吃我的黍。

多年来养活你,你却不肯把我眷顾。

我发誓摆脱你,前往那无忧的乐土。

乐土啊乐土,那里才是我的好去处。

菽和麻

如果说黍和稷是粮食界的落魄贵族,地位大不如前;稻和麦是后来者居上,成为两大“新贵”;那接下来要认识的两种谷物,就是成功的“转型者”了。

阿牛:你知道“五谷不分”的近义词是什么吗?

大康:那还用说,当然是“四体不勤”啦!

阿牛:就知道你会这么回答。与“五谷不分”意思最接近的,是“不辨菽麦”才对。

“菽”是什么,说起来你可能会觉得陌生,但要说“豆”,你一定熟悉多了。菽,其实就是豆类的总称,也可专指大豆。而“豆”字,最初的字义其实是一种盛放食物的器皿。

大豆在我国历史上也曾是一种主食,尤其是在土地贫瘠的地方,大豆比小麦等作物更能存活,给无数人解决了充饥的难题。但“豆饭”毕竟粗糙,而且不容易消化,所以不是主食的首选。随着稻、麦等谷物产量的提高,大豆就渐渐从粮食家族的舞台上退出了。不过,大豆并没有因此远离人们的餐桌,相反,在善于烹饪的中国人手中,大豆“摇身一变”,以各种新的面貌出现,更受人们喜爱了。

大豆还富含油脂,可以榨取食用油,这下,大豆干脆从粮食作物“转型”,跳到另一类农作物――经济作物的行列中了。

猜一猜

经济作物,就是具有某种经济用途的作物。农作物包含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两大类。下列作物中,你能认出哪些是经济作物吗?

同样“转型”成经济作物的,还有“麻”。五谷之一的“麻”,在诗词中常与“桑”并肩出现,合称“桑麻”,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与人的衣着有关:种桑可以养蚕,蚕丝可以织布;麻秆的表皮富含纤维,也可以用来织布。这么看来,麻与谷物好像没有什么关系吧?其实,麻的籽去壳后是可以食用的,这就是它能位列“五谷”的原因。和豆一样,麻也是在古代粮食不充足的时候,供人们充饥,后来渐渐地退出了粮食的行列。

大康:终于弄清楚“五谷”是怎么回事了。以后妈妈再嫌我“五谷不分”,我就一一说给她听。

阿牛:你怎么也学会了抠字眼?其实除了“五谷”,还有“九谷”“百谷”的说法,粮食里的学问大着呢!

大康:这么多……那我可分不清楚。

阿牛:要我说啊,你还是先把该做的家务做好吧!

上一篇:注意招商中的误区 下一篇:农村带头人靠“闯”不靠“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