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新课标下的“体验学习”

时间:2022-06-17 01:50:59

浅谈小学数学新课标下的“体验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199-02

西方有句谚语: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却无法迫使它饮水。同样我们可以命令学生坐在教室里,却不等于使学生都进入主动学习、自主体验的临界状态。只有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时候,他们才能真正投入到学习中。 新课标中提出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动词刻画学生的数学活动水平。可见变数学教学过程为学生体验的过程已刻不容缓。而我们知道体验是一种情感真正投入的学习活动,它需要学习者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客观事物,这样才能达到一种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的内化效果。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主要从营造导课氛围、创设生活情境、提供探究时空等方面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1.营造平等、和谐的导课氛围, 是体验学习的重要前提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认知的参与,更需要情感的投入;只有激发起学生良好情感体验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陶行知先生说:"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自己真诚的情感与学生交往,教师最重要的两个品质是'亲切和热心',教学中要使学生尽可能少地感受到威胁,因为在自由、轻松气氛下,学生才能最有效地学习,才最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2011版新课标也指出:"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因此,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宽松、自由、安全的开课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下开始数学学习。

2.让数学知识走进学生生活是体验学习的内在动力

2011版课标指出:"数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2011版课标尤其对"综合与实践"领域提出了明确要求:"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综合。重在实践是指在活动中,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重在综合是指在活动中,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应用。大量的实践也证明:当学习的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加高涨;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在教学时要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

如:在教学实践活动课《小小商店》时,我为学生布置了购物的场景:货架上有地球仪(42元)、字典(10元)、书包(35元)、文具盒(6元)、布娃娃(11元)、熊猫(20元)。让学生模拟购物,要求学生准备用50元钱去购物,最多能买几件物品?

这样的实践活动就是模拟生活实际,让学生用学具钱去购物。在购物活动中充分体验到如何取币,如何找币,学会与他人合作。学生很兴奋、很投入,这个活动,把枯燥的数学题设计成现实的数学活动、游戏,活动中小朋友乐此不疲。在轻松和谐的氛围里,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价值,享受了自主参与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再如:教学完《克和千克》我又组织学生开展一个"寻找千克"的活动,让学生三三两两自由组合,在校园里或家中,在商店里或菜场上,寻找哪些东西重约1千克,在下次课上汇报交流。这样的活动,除了可以加深对千克的认识,还有助于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3.提供充分的探究活动时空是体验学习的关键所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点燃这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十分重要。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度增强开放性,启动学生思维,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给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尝试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愉快,多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宽畅的思维空间中展开多角度思维,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发展,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例如:我在教学《克和千克》这一课时,考虑到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对质量单位克、千克等还不是很熟悉,对1克与1千克到底有多重更加缺乏感性认识,更别说估计出物品的实际重量了,因此理解这样的概念就会感到吃力。考虑到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我深刻认识到要上好这节课,重点应让学生成功地进行体验。于是从始至终我都精心设计体验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很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动脑、动口、动手,在思考、操作、对话、合作、实践中,有效地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质量观。

环节一:认识1克

师:1克有多重呢?(出示一枚2分硬币)象这么大,这么厚,用金属铝制成的一枚2分硬币就大约重1克。

然后请每位学生也拿出一枚2分硬币,经历以下的学习活动。

(掂一掂:你有什么感受?)

(找一找:学具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1克重?)

(说一说:你怎么知道这个物品大约重1克?)

(议一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1克重?)

以下教学10克、500克、1千克也都经历了同样的体验活动。

环节二:估测物品质量

以小组为单位实践探究学习,每位同学分别估测一袋桔子、一块泡泡糖和一块橡皮的质量,然后填入老师设计的表格中,接下来通过对第一样物品估测结果的验证,我又给学生提供了再次估测的机会,通过这次体验,离正确答案就愈来愈近了。

环节三:实践应用(猜体重)

师:谁知道自己的体重?找一位中等身材学生上台,告诉全班同学他的体重是多少千克,然后请同学们根据他的高矮胖瘦来估一估本组组长的体重。

(学生在活动中选择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目测、有的背一背,有的抱一抱)

通过上面这一系列的实践、操作、探索、合作等教学体验活动,学生对克与千克的质量概念已经建立得较为牢固了。由于留给了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使得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同时也得到了锻炼,情感得到了体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总之,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做到把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留给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观察、分析、估计、想象,在探索中体验,就一定能使学生在学习、理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

上一篇:巧用流行音乐为课堂教学服务 下一篇: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几种情境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