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专题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时间:2022-06-17 01:41:06

开展专题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什么是“专题”?《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专门研究或讨论的题目。什么是“专题教学”?“专题教学”是与“单元教学”相并列的一个阅读教学专用概念,是以一系列同类材料为对象,在整合单元内容的基础上,围绕一个问题、一个内容进行专门的研究。从课文内容看,“专题”可以整合相同体裁的作品、相同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相同时代不同作家的作品等。从教学的切入点看,“专题”可以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表现手法、语言特色、构思规律、创作风格等方面入手加以探究和整合,合理地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的高度。

语文教学是一种最具开放性和创造力的基础人文学科,为了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改变以前封闭的手段,打破教材的束缚,构建开放型的教学模式,加大课堂阅读知识的容量,而专题教学生成的研究专题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点或能力点,而是教学的切入点,是语文能力的整合点,是语文素养的提升点。

一、专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专题”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探究性,“专题”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语文实践与探究的过程。“专题”教学应改变过去学生依赖教师学习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开设王安石专题,老师首先把初中学过的王安石的诗文和分散在高中必修、选修课本上的文章整合在一起,让学生精读原作。具体篇目是:诗歌《登飞来峰》、书信《答司马谏议书》、游记《游褒禅山记》、策论《兴贤》,在这个基础上研读文章。具体篇目是:奏表《上时政疏》、朱国华《王安石小人化过程之推考》(有删节)、王晓如《闲话王安石的人品》、王中宇《毁誉千年王安石》、杨明世《隐秀褒禅山》,共约5万字的阅读材料(注:以上作品从互联网上下载参考)。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探究,设置的探究题是:《游褒禅山记》仅仅是借游山探洞来阐述治学之道吗?《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变法革新难道一定要以抛弃友谊为代价吗?从诗歌到游记,从游记到书信,从书信到奏表,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王安石?为什么清代以前以“君子”“小人”为标准评价王安石,进入近代社会却被誉之为“政治改革家”?这些个别化、个性化的指导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探究的更深处;教师的指导不是讲而是问;不是针对一篇文章而是涵盖一组文章。

这样以“专题”的形式组织材料,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学生能够系统地阅读某一领域内不同观点的学习材料,带着问题探究,并以问题为核心组合学习材料,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解与思考。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既重过程又重结果,学生的探究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二、专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所谓思辨能力,指的是思考辨析的能力,它强调的是经过自己的分析和论证,挑出自己认为正确和重要的东西,做出理性的判断。高中生正处于思辨能力发展的时期,单篇课文的教学往往过于零碎,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影响学生的推理、判断。而专题教学拓展了语文课程内容,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综合运用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判断、演绎、归纳、想象、创造的过程,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比如专题学习中的文章有著名学者写的,有专业教授写的,甚至还有语文专业之外如历史、政治、心理等专家们写的,他们的视角不同,观点有冲突。选用这一类具有思维挑战性的阅读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符合高中学段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由感悟到思辨,并以思辨为主。如我们开设了“女性的诉求”这一专题,从《氓》到《孔雀东南飞》,到《祝福》《彷徨》,再到《性别诉求的多重表达:中国当代文学的女性话语研究》(孙桂荣),打破了时空的约束,从单一的课文引导学生阅读多部作品,同学们通过课前大量的自主阅读,形成了疑问点,并由浅入深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思考“诉求的内容是什么”“诉求的方式是什么”“诉求的结果怎么样”,对中国文学中女性的多元走向问题进行了分析阐释。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他们必须筛选出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从而做出理性的判断。

当前,培养高中生写议论文的能力,已经成为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更是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深造的必备能力,而学生普遍缺乏理性思辨能力,不擅长说理,不能较客观辩证地看待、分析问题,所以不论从高考考场作文的要求看,还是从学生将来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来说,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势在必行。而学生通过专题学习,在多种观点的碰撞中,学会了怎样阅读、怎样质疑、怎样表达观点、怎样寻找文本依据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是别人的观点,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而表达自己独特新颖的感悟和思考,显示出理性的力量和思想的深度,成为一个有较强的思辨能力的人,一个有思想、有见地、有智慧、敢表达的鲜活的人!

三、专题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写出内容丰富的文章,就要有丰富的积累,积累是写作准备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写作,所谓以“读”促写。专题学习采取读写一体的方式,既通过大量阅读积累了素材,又使学生的思想与言语高位运行高速转换,表达能力得到提升,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着的思想成长与语言发展难以结合的难题。

专题教学,首先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经典原著,阅读海量的评介文字,然后条理清楚地陈述内容,将自己的研究结果表达出来,并选择核心词连词成句,拟出概括性强、观点清晰的标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都在不断地高速转换,直至有机结合。如在苏轼专题中,学生首先阅读苏轼的赤壁系列《水调歌头》《江城子》《定风波》《浣溪纱》《临江仙》《蝶恋花》《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 密州出猎》《赤壁赋》《后赤壁赋》《惠崇〈春江晚景〉》《方山子传》,然后阅读文章《坡传》(唐震)、《坡突围》(余秋雨)、《嫁给苏轼》(网络文章)、《我心中的苏轼》(网络文章)。在大量的阅读之后,以“苏轼与赤壁”为关键词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文章。海量阅读就是学生同思想大师心灵的沟通、对话、交流,学生通过阅读提高自己对苏轼、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水平,提升了品位。学生阅读作品,理解作品,欣赏作品,从内容到形式,由感性到理性,在作品范文的铿锵顿挫节奏中不断深化,把各种与苏轼和赤壁有关的写作元素融入自己的心灵,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判断力和领悟力,它是无意识的沉淀。学生的习作点评课也不再是教师讲评一两篇学生习作,而是学生自由式、互助式的点评。

在语文单元教学中,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之间难以形成像数理化的例题与习题的关系,不可以简单地把思路方法拿来模仿迁移,立竿见影地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而专题学习中材料的同一性和相似性恰是实施专题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即在材料的“相似点”上确立专题,从而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从模仿走向独立创作。

四、专题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

“专题”学习给学生提供了广阔天地,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将冲破语文学科知识,衍射其他学科和其他领域。从而使学生具备了必要的科学素养、文学艺术素养、哲学美学素养、史学素养、政治学素养,具备了跨学科学习的能力。我们的学生群体是个综合的群体,有的学生精于自然观察与分析,有的学生巧于经商,“专题”设计的跨学科、综合性,可以适合不同学生的需要,打开了学生的视野。

这些跨学科、博大精深的阅读专题,犹如强大的磁场吸引着学生,从古今中外的不同角度,用深厚的经典文化的智慧之光、理性之光来洞照学生,昭示了人类在前行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的心路历程,滋养了高中学生的心灵空间,从中滋生出了丰盈饱满的人文主义悲悯情怀,形成高中学生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健康向上的积极的人生观和强健的人格力量。和仅仅学习阅读教科书的同龄人相比,接受高中语文专题教育犹如吸纳了丰盛高档的精神食粮,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较强,视野开阔、思想深邃、积淀丰厚、人文情怀浓郁。因而也更加喜爱读书,对自己的学习更加充满信心。

当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具备了跨学科学习的能力,何愁学生没有开阔的视野?何愁学生不能读懂文章、组织答题?何愁学生不会自主地开展研究?何愁学生不会兴致勃勃地学习语文?

一次次专题学习就是学生在一次次经受思想与语言的洗礼,在一次次茁壮成长起来。有专家指出:“整合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针对传统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而提出来的一个理念,教材的整合是新教材编写的重要理念之一”。研究语文专题教学的案例,梳理相关概念、类型和经验,这是当前教学实践的迫切需求,在新课改实践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此外,未来新教材、新课程建设方面的实践基础,有一部分便是“专题教学”,这属于实践对课程建设的反作用。高中选修课,目前几乎都涉及“专题教学”。现在的实践与研究,对于今天和明天,都有重要价值。

主要参考书目:

[1]梅洪建:《浅谈基于有效教学的语文教材整合》,新课程,教研版,2011-22。

[2]王君:《王君讲语文》,语文出版社然2010年6月。

[3]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朱忠平:语文有效性教学的相关因素[J].探索者 2012(06)。

[5]唐建新:聚焦吴泓课改系列,《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第11期。

[6]吴泓:“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系列文章,2014年。

周鸿波,教师,现居广东佛山市。

上一篇:蔬菜育苗期常发病害识别及综合防治 下一篇:哈尔滨市普通高校课外篮球俱乐部存在现状与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