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域下《功夫熊猫》中的中国武术文化浅析

时间:2022-06-17 12:37:18

跨文化交际视域下《功夫熊猫》中的中国武术文化浅析

摘 要:本文简要地介绍了电影《功夫熊猫》以及跨文化交际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并进一步解读了《功夫熊猫》对中国武术文化的诠释和传播策略,分析了其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的启示。

关键词:武术文化 使用与满足理论 《功夫熊猫》

一、 引言

1.电影《功夫熊猫》简要介绍

美国梦工厂于2008年隆重推出了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该电影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尤其在中国更是万人空巷,在商业上取得了骄人战绩。从影片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功夫熊猫》以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两个文化符号“功夫”和“熊猫”为主线,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化印记。但与此同时,这也是一部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优秀电影。主人公熊猫阿宝是西方英雄主义电影中典型的主角形象,最开始往往貌不惊人、资质平平,其后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实现了心中的梦想。所以这部充满中国风的影片的文化内核还是在倡导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美国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功夫熊猫》也将中国文化的部分精髓呈现给了全球的观众,比如浣熊师傅和神奇五侠所体现出来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诸多复古、经典的中国样式的场景设计。从影片第一分钟就使观众感受到浓郁的中国气息, 梦工厂家喻户晓的标识改成中国风格, 钓鱼男孩带着斗笠一身短打服饰, 以轻功跃到空中。(常康,274)[1]

2.跨文化交际理论以及使用与满足理论

1974 年,跨文化交际理论学家E・卡兹等人在《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一文中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使用与满足” 研究把广大受众看成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还将媒介接触活动视为基于某种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 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进程。(姚,61)该理论强调了受众的重要作用,将其纳入衡量传播效果的标准,这一逆向思维对探讨《功夫熊猫》中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播策略和传播效果也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2]

赫斯和卡兹、格里维奇从跨文化交际文献中,选出了35 种需求,并将之分为5 大类:1. 情感的需要(情绪的、愉悦的,或美感的体验)2. 认识的需要(获得信息、知识和理解)3. 社会整合的需要(加强与家人、朋友等的接触)4. 个人整合的需要(加强可信度、信心、稳固性和地位)5.舒解压力的需要(逃避和转移注意力)。(姚,61)《功夫熊猫》则主要考虑到了受众的认识的需要、情感的需要以及舒解压力的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创作手段充分的诠释了中国的武术文化。[3]

二、 《功夫熊猫》对中国武术文化的诠释和传播策略

1.《功夫熊猫》对中国武术文化的理解:道家思想、儒家思想

中国武术文化历来都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为根基,而道家思想起源于中国,在塑造中国武术文化内涵方面功不可没。道家思想崇尚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崇“有即无, 无即有”,“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道可道,非常道”。这些思想在《功夫熊猫》中有着集中的体现,比如在龟仙人羽化登仙那一段情节中,龟仙人提醒心浮气躁的浣熊师傅要顺其自然,不要试图凭借一己之力去妄图扭转乾坤。道家思想的“有无”辩证关系理论也被充分地运用到了影片的情节之中,比如鸭爸爸的面汤秘方其实就是什么都没有,人心中相信面好吃才是使面变得好吃的不二法门,这个看似简单易懂实则玄妙深邃的哲思点醒了熊猫阿宝,他也终于从中得到启发,悟出了神龙秘笈的奥秘,无招胜有招,什么套路都没有反而会使看似强大的对手乱了阵脚,从而克敌制胜,这种极具东方色彩的武学文化就在谈笑间轻松自如的被展现了出来。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所述,这满足了受众认识上的需要,相信无论是西方观众还是中国观众都会被这一文化盛宴所深深震撼。

除了源自中国的道家思想以外,中国武学也蕴藏着一定的儒家思想。儒家的仁义思想在浣熊师傅和五侠身上得到最完美的诠释。(赵朝霞,48)与此同时,这些中国传统武学思想都鲜明地区分于西方基督教的“先知”现象和神选思想。

2. 文化融合,轻松诙谐

作为一部成功的动画电影,放松幽默气氛的营造也是《功夫熊猫》的一大特色。该影片并不满足于西方式的插科打诨,而是在人物造型上呕心沥血。(赵朝霞,49)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师傅这一人物形象的设计也是别具匠心。浣熊师傅的动物原型来自于美洲。但是, 这样一只美洲的动物却洋溢着中国文化的气息。他身穿长袍,被人尊称为师傅, 这些都是彻头彻尾的中式风格。(赵朝霞,49)

正是在这种东西方文化交汇之中,观众最大程度的体验到了文化融合的曼妙与奇特,自由地穿行在瑰丽雄奇的武侠世界里。它就满足了观众的情感需要,使观众感受到美感与愉悦,同时也纾解了精神上的压力,让人暂时逃离了障碍重重、枯燥冷漠的现实世界,所以就这一点来说,《功夫熊猫》将中国传统武学文化中强身健体、感化身心的重要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4]

3.启示 --- 中国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

要想有效的将中国的武术文化传播出去,就要先研究清楚武学的发展历程。中国武学不仅是习研中国武“术”,亦是研究中国武“道”的学问。武学与“武艺”、“技击”、 “武术”等概念似同但又包含对其内在规律的探讨,甚至包括传统哲学的思考。武侠小说大师金庸每每谈到武林当中的泰斗,不会评价他的“武术”水平,而是说他的“武学”造诣。(张长念,21)由此可见,中华武学历史久远、博大精深,所以在传播中国武学文化的时候,更应该充分地考虑到东西方的受众拥有着不用的文化背景,这决定着要采取不同的传播策略。正如《功夫熊猫》所展现的那样,对于关于武术只有模糊概念的西方观众,它满足了观众认识上的需要,全方位、多视角地阐释了中国武术文化;而对于早已熟悉武学的中国观众,它独辟蹊径,将西方幽默元素和华丽的数字技术融入中国武术文化之中,这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有着极为重要的引领意义。

三、结语

虽然中国武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有着较高的知名度,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而电影《功夫熊猫》中的传播策略大获成功,可以为我们的武术文化国际传播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常康.从《功夫熊猫》谈中国元素在动画中的运用[A].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2012:3

[2]姚.试析“使用与满足”理论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作用[J].新闻传播,2012,01:61-62

[3]张长念,张学力,陈兰. 浅论汉学与中国武学[J]. 搏击(武术科学),2013,05:20-22.

[4]赵朝霞. 《功夫熊猫》: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文化融合[J]. 电影文学,2010,05:48-49.

作者简介:

杜洋男,中国传媒大学12级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高校篮球专业课运动损伤预防 下一篇:我国传统体育教学与现代体育教学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