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德育实践中人本主义教育的反思

时间:2022-06-16 10:46:56

对学校德育实践中人本主义教育的反思

【摘 要】人本主义教育在学校德育实践中具有积极地意义。然而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解上存在片面性。本文分析了人本主义教育的内涵及意义,继而提出了学校德育实践中对人本主义教育的几种错误认识并加以澄清,以便正确把握其在学校德育中的适用度,减少实践的盲目性。

【关键词】学校德育;人本主义教育;反思

1 人本主义教育的提出及内涵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流行于西方的重要社会思潮之一,其中,以罗杰斯和马斯洛心理学思想最为出名。他们重视人的基本思想和感情的研究,重点回答了人如何选择和决定自己的人生以及如何使自己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等一些基本的问题。与此相应,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也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述到卢梭的自然主义和杜威“以儿童为中心”的进步主义教育主张。现代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受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很大,卡尔・罗杰斯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杰出代表。他提出了完善的人的概念。罗杰斯对人性的乐观态度以及对个体可以挖掘潜能和获得幸福的观点为了解人性提供了新的视角。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由三方面构成:

1.1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学生观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前提是承认人的价值。教育者首先要树立教中有人、为人而教因人施教的理念,它期待学生个人能成为教育的中心,必须为其负责。人本主义教育认为应当“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具有他或她自己的感情的独特的人看待。而不是作为授予某些东西的物体”。

1.2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教师观

人本主义教育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和学习伙伴。认为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创设一种适宜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中,教师主要扮演的是一个促进者的角色,他与学生之间建立的是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隐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1.3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目的观

人本主义教育家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出发,提出了人本主义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形成人的个性,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是独特的人类存在,并最终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的潜能。为了达到这一教育目标,人本主义教育家认为,要以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的自我感知基础,适当应用外部力量,最终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其成为一个具有自我选择和判断能力的人,成为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

2 学校德育中人本主义教育的意义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人本主义教育中对人性持乐观和发展的观点可以用来改进学校德育。它强调强调人的自主性,主张把人的尊严和自由放在核心位置;强调尊重学生,承认每个学生都是必须尊重的独特个体;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强调学生参与教育的决策过程,允许学生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自由;强调学会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教师要做学习的促进者等等。这些观念已经作为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原则被普遍认可并在学校德育实践中体现。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下的学校德育在师生关系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更有利于德育的开展。

人本主义教育中的“以学生为中心”和“非指导性”教学思想对西方德育的改革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也从中得到了许多启发:德育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人的作用,以学生为本;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正确看待和评价学生;教师要把自己看成是和学生平等的人,公正地接受每个学生,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确立发展的目标并加以积极的引导;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我发展,主动配合德育工作者的工作,从而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3 学校德育实践中对人本主义教育的反思

人本主义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无疑对当今教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然而,任何一种思想或认识仅仅代表了人们关注教育的某一视角,受人们价值观、生活方式及所处背景的不同,必然会有其局限性。特别是在学校德育中,如果过分推崇“非指导性”的德育,可能使现代德育改革走得太远;同时,我们还不能确保学生可以完全有能力选择和决定道德价值的目标和方向。因此,要辨证看待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在德育的创新和改革的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给予学生更多的自和发展空间,同时也要进行积极的引导。为此,我们要澄清几种错误的认识:

3.1 过度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教育者一切听命学生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的是一些基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原则,它并非包罗万象,完美无缺。人本主义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并不是要一切听命于学生。然而,在德育改革的过程中,一些人认为,既然倡导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就应当以学生要求教不教、教什么为前提和标准。针对当前中学生学业负担重的实际,一部分家长和教师认为,应减少乃至取消德育课。同时,在大学生中也喊出了反对的呼声,他们认为自己具有了基本的政治知识和道德素养,已经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上述认识是对人本主义的过度推崇。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看,德育是维护社会正常发展的需要;从个人方面看,它是一个人融入社会并求得发展的需要。因此,德育不仅是社会的要求,也是个人发展的需要。针对当前德育面临的一些问题,我们既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推进德育改革创新,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要求,又不能削弱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发挥好二者的能动性,才能真正搞好德育工作。

3.2 过分强调人的自然性,忽视人的社会性

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有过分强调人的自然性,忽视人的社会性的特点,这是不应该为我们所取的。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更重要的是社会存在物。人的社会性体现并制约着人的自然性。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人们必须遵循社会的基本规则和规范。学生要适应社会发展并在其中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这就要求他们具有基本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掌握基本的社会规范和准则。德育能够使青少年更好地实现社会化。但是,在实施人本主义的德育改革过程中,一些人过分地强调人的自然性,忽视人的社会性,认为学校教育用不着花大力气去抓德育,学生的发展应该完全由其天性使然,不要人为地灌输思想政治知识和道德规范。这种认识显然是不正确的。德育不仅不会妨碍学生的发展,反而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为实践所证明了的。

3.3 实行多元化自由式德育

西方资本主义的学校德育与我们的学校德育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他们的一些原则并不适合我们的教育实际。比如,人本主义教育坚决反对德育的一元指导思想和灌输的教育方法。我们在借鉴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我们的教育实际对它加以扬弃。不得不指出的是,每一个社会和时代都有相对稳定的德育指导思想和德育内容,这是不能想当然地自由选择的。然而,在倡导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德育改革过程中,一些人提出让各种思想道德体系自由竞争,让学生自由选择的主张。我们说,这是不适合学生特点和学校德育发展实际的,也是不为社会所允许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具备社会发展所要求的科学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才能在社会的发展之中实现自我价值,实现人生理想。但是,学校德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方法和手段上不断创新,才能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总之,学校德育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德育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既服务学生,也服务社会。这需要各级教育机构和德育工作者的参与,也有待于教育体制和观念的更彻底的改革,有待于各种社会条件的进一步成熟。

【参考文献】

[1]田建国.以人为本与道德教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2]孙作顶.人本主义教育观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11(12).

上一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归纳能力 下一篇:美式风格在现代家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