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闻资料工作的“作为”与“地位”

时间:2022-06-16 10:16:30

试论新闻资料工作的“作为”与“地位”

【摘 要】本文阐述网络对新闻信息资料服务的冲击以及信息资料服务工作面临的“五缺”现象等问题,分析新闻信息资料服务工作边缘化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新闻资料 “五缺”现象 信息服务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日益普及,伴随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传统的图书报刊资料服务工作受众面已越来越窄,影响力越来越弱,信息资料服务工作的地位和发展前景岌岌可危。作为新闻单位从事新闻资料采编工作的一员同样感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困扰与冲击。怎样才能维护新闻资料工作的应有地位,用自身的“作为”拓展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探寻未来的立足之本呢?

一、新闻资料服务工作面临“五缺”现象

1、“五缺”现象由来已久

所谓“五缺”现象是指:缺(领导)重视;缺经费;缺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缺管理;缺读者。“五缺”现象在图书报刊信息资料服务工作中存在已久,而且有日趋蔓延之势,新闻单位资料信息中心“关、并、拆分”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纵观全国新闻单位信息资料工作的现状,要么技术、信息、咨询服务彼此独立,各据一隅;要么技术部门一统天下,信息、咨询服务收归麾下,其中难免尾大不掉。从上海看,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信息资料服务,特别是图书报刊资料服务工作也呈日趋萎缩的态势。未来信息资料服务工作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信息资料服务工作出路在何方。

2、扭转“五缺”现状已刻不容缓

从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闻信息中心的现状来看,虽然信息中心的职能和规模有一定发展,但信息资料咨询服务工作弱化的现象依然存在。虽然新进单位的记者编辑都需在信息中心参加新闻资料采集借阅的相关培训,但他们对新闻资料的采集利用率普遍偏低,对图书报刊的浏览借阅兴趣不高。经年累月,有的记者编辑甚至忘了新闻资料的检索采集方法和途径。许多创刊至今、具有历史价值的纸制文献只能束之高阁,乏人问津。同时,新闻资料服务工作也欠缺主动走上门的信心和勇气。长此以往,新闻资料服务工作的作用和意义容易被人忽视,新闻资料服务工作将趋于边缘化。

从国民的阅读倾向来看,中国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报纸阅读率为58.3%,比2008年下降了5.6个百分点;期刊阅读率为45.6%,比2008年下降了4.5个百分点。而网络阅读继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显示首次超越图书阅读以后,其阅读的百分比呈逐年上升趋势。

探寻“五缺”现象的内因外因,缺乏读者或用户的认知度、认可度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只有提高他们的使用率,提升他们的满意度,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这样的局面。

二、服务靠前,岗位靠前,逐步实现采、编、咨一体化

1、变文献资料服务为信息知识服务

充分挖掘现有的馆藏资源,把馆藏书籍和创刊至今的馆藏报纸期刊,进行科学的研究、筛选、统计、分类、收藏,并且进行必要的数字化处理,建立各种目录、索引、数据库、数据光盘等,把纸制的文献资料变为数字化的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闻信息中心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集团的大力支持下,联手有关数据制作公司,制作了《文汇报》、《新民晚报》创刊至今的全部图文数据光盘,为新闻资料的抢救保护、开发利用开创了先河。

2011年以来,新闻信息中心倾力打造全新的集团“新闻信息服务网”,汇聚集团下属十几家报刊的全文数据库以及国内200多家纸制媒体的电子数据,记者编辑可以通过日期、作者、版面或者图书期刊名称、出版社、ISBN号等等设置多种检索条件或进行两次检索来查询资料,还可以使用版面对比、数据流量分析等统计,在一个平面内实现相互对比、实时检控,极大地方便了读者和用户浏览和采集相关版面和数据。

同时有针对性地采购一定量的图书数据库和期刊数据库,作为馆藏资源的补充,有效解决资金、场地、人手有限等问题,拓展馆藏数字资源的立体和纵深,增强新闻资料的情报职能,把新闻资料的管理与服务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2、变被动等待为主动服务

由于图书情报专业学科设置几经变迁,转岗进入新闻资料部门工作的人员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就使新闻资料管理岗位的人员构成、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相关岗位业务知识培训普遍不足,专业知识更新匮乏。岗位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普遍不高。

要改变这种现状,其一新闻资料工作者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树立危机观念,除补充图书报刊资料相关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掌握一定计算机、数据库、网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对工作有用的图书情报理论知识以及相关边缘学科的理论知识,为主动走出去打下扎实的基础。其二新闻资料工作者应具有一定的新闻敏感性和政策性,应主动将各种途径搜集来的资料筛选、分类、合辑,经过甄别研究后编辑成二次、三次文献资料,力争提供有使用价值的文献资料。中央电视台摄制的大型专题片《香港沧桑》、《永远的丰碑》等等,就是通过前期搜寻大量的历史资料、图片、档案等文献进行整理、加工、编辑成历史文献电视片,使报道的内容和形式更具有时代的生命力和新闻宣传的张力;其三新闻资料工作者需要改变重收藏轻使用的工作习惯,想用户所想、急用户所急,在众多的新闻资料中提炼出真正有价值能使用的文献资料。想方设法让“死”资料变“活”资料,主动上门服务,使开发的文献资料为一线工作的记者编辑接受采纳,在实践中加强交流和反馈,在实践中实现新闻资料工作的价值。

3、汇聚合力,实现采、编、咨一体化

为什么新闻资料工作者化大力气搜集的新闻资料使用率不高,而编辑记者急需的资料又拿不出来,根本问题就是工作目标不明确,采、编、咨一体化意识不够。

早在1965年,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利克利德就指出:当人们最终拒绝接受图书是一种有效的信息传输机制时,他们也就会拒绝接受图书馆,那么图书馆就有生存的危机。同样,新闻资料工作的生存与价值就在于自身的服务与市场,开发适宜的服务模式,不断满足外界的需求,这是新闻资料工作的首要任务。

新闻资料工作者应注重开展新闻资料专题服务,发挥主动性、针对性、及时性、连续性等特点,开展一定规模的座谈会、咨询会,察一线所需,急一线所急,按需调配新闻资料专题的形式和内容。做到准确可靠、扼要精当,从现实需求出发,广采博收,取其精华,适时注入时代新元素,适当赋予地方特色,使新闻资料专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文新集团新闻信息中心在奥运会、世博会期间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依据赛前、赛中、赛后的时间节点,浏览、查询、采摘了大量的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经过甄别、筛选编撰了 “北京奥运会”与“上海世博会”相关专题数据库,在实践中提高为一线记者编辑服务的能力。

在制作新闻资料专题的同时应注重调动一线记者编辑的积极性,及时沟通、及时反馈、及时完善相关专题资料,使他们也参与到专题数据库的建设中来。在实践中构筑完善采、编、咨一体化之路。

三、新闻资料工作要有“地位”,必须先要有“作为”

从传统意义上讲,新闻资料工作就是图书馆工作的缩影,新闻资料工作在秉承图书馆工作传统和特点的同时,大力推进数字化建设工作的进程。同时紧扣新闻资料工作的特殊性,围绕新闻的突发性、敏感性等特点做文章,追求快速、准确的特色,以优质高效取胜。用新闻合辑、独家链接、文献主题库、珍稀照片库等紧扣时事的脉搏,抓取用户和读者的眼球,为新闻采写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添砖加瓦。

2006年11月,美国最大的报业集团甘耐特宣布,集团旗下的所有报纸都将设立崭新的“信息中心”,全面取代已有的新闻编辑室,让原先的报纸读者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通过任何他们喜欢的平台,接收新闻和信息”。

为了应对日益发展的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冲击,甘耐特集团已经意识到报纸读者感兴趣的远远不只是新闻本身。他们对其他信息,特别是对本地信息(如天气、航班、饭店、电影等与读者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有着特殊的需求。使用“信息中心”这一名词为了突出对这些需求的回应,突出这些回应不仅在报纸上,而且也可以在网站、手持移动设备以及其他多种平台搜集新闻和信息。甘耐特集团认为自己不再仅仅是新闻的提供者,而是(或者说主要是)信息提供者。

这一消息在美国报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争议。甘耐特集团声称,信息中心已经在全美11个城市试行并获得了很好的效果,2007年在甘耐特旗下的所有报纸(《今日美国》除外)实施,全面取代所有报纸的新闻编辑室和电视台的新闻制作部门。赋予崭新职能的“信息中心”的作用和地位被提升到全新的高度。

借鉴国外报业发展的现状,满足读者和用户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满足记者编辑日益膨胀的求真、求新、求变、求异的信息采写需求,紧扣时展的脉搏,紧跟报业谋变转型的步伐,明确信息资料中心在报业内部的定位和功能,将是信息资料中心存在和发展的基石。

新闻资料工作要有地位,必须自身先要有所作为,有作为才能有地位。扭转“五缺”现状关键还在自身,寻找自身合适的定位,探寻自身发展创新的模式,开拓紧贴市场或用户多元化的服务渠道,大力发展信息共享、互惠互利的空间,开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日积月累,随着读者群、用户群粘着力逐渐增强,缺重视、缺经费、缺资源、缺管理的现状将逐步得到根本的扭转。新闻资料工作一定会有应有的作为和地位。

参考文献

①宋剑祥,《近十年来国内外图书馆核心价值内涵研究综述》,《图书情报工作》,2009(15):50-52

②邓建国,《甘耐特媒体集团的“信息中心”》,《新闻记者》,2007(1):31-32

③李爱萍,《新闻资料数据库建设之我见》,《新闻采编》,2000(1):65-66

(作者单位: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闻信息中心)

责编:姚少宝

上一篇:微博环境下的高校宣传工作创新策略 下一篇:网络论坛中旅游信息的传播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