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文研究简述

时间:2022-06-16 07:12:17

彝文研究简述

摘 要:彝文是我国现有诸文字中起源于本土并有悠久历史和完整系统的文字之一。本文主要从彝文的名称、创制和文字类型三方面入手,对现已取得的彝文研究成果进行简单地介绍。

关键词:彝文;名称;创制;类型

中图分类号:27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彝族先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自己独特而灿烂的民族文化,包括语言和文字。

彝文又称“毕摩文”,或“西波文”,是我国起源甚古的一种民族文字,也是彝族古老文化的象征。从造字法来看除有义借法之外,也有汉字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基本方法,随着历史的发展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文字体系。

一、关于彝文的名称

基于彝族语言文化的多元特性,各地彝族对彝文的称呼也有所区别,如四川凉山地区称彝文为“诺苏布玛”,贵州毕节地区称为“苏纳”,云南功禄地区则称为“苏索秣”。

在汉文史志里彝文常被称为“夷经”、“韪书”等,如《清一统志》称彝文为“韪书”,《天启滇系》、《开化府志》、《滇系》等则称为“夷经”。汉文史志里记载的彝文名称之所以会不同,一方面是因为彝族居民自身对彝文有不同的称呼,而汉语则根据彝语的发音进行译介,因而产生不同的记录;另一方面是汉语译介者在记录时用了不同的汉字,随着文献的传抄与传播,难免会发生误抄、讹传等现象。

二、关于彝文的创制

彝文是一种古老的文字,有悠久的历史。和其他文字一样,它也经历了创立、完善、流传和演变的过程。

1、创制者

文字的产生与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密不可分,彝文的产生也是如此。关于彝文的创始者,有如下几种说法:

民间口头传说。彝族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彝族先民的生产生活都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联,因而彝文的产生与宗教祭祀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彝族民中“毕摩”是主持宗教事务的主要人物,因此在许多传说中“毕摩”都是彝文的创始者,如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就流传着毕摩阿苏拉则创造彝文的故事:彝文是他为了记录解除诅咒的术语而发明的。此外在贵州西北部流传着彝文是由一个叫吉禄的老人通过摹描刻画家禽等事物而创造的故事;云南的一些彝族地区则认为是一个叫伯博耿的先知根据鸟兽的足迹和事物的形象创制了彝文;而云南建水地区的彝族民间故事《红皮箱》则说彝文是仙人赐予的。

文献记载。关于彝文的创始者在彝族文献中有诸多记载,如《西南彝志》记述了恒本阿鲁“创造彝族的象形文字”的事情;彝文经典《说文・序列》则记载有宓阿叠、白博耿(即伯博耿)和丹冉一义创造彝文的“三圣造字说”。此外在汉文史志中也有相关记载,如《清统一志》、《滇系》、《新纂云南通志》、贵州《大定县志》都认为彝文是阿畸创制的。

历史发展到今天,关于彝文的产生我们可以很肯定地排除“仙赐论”和“神造论”,只是由于时间太过久远,也由于彝文记录的文献资料不够完整,现有的资料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和缺失,再加上彝文形体结构的发展演变,究竟是谁创制了彝文,已成为一个不得而知的问题。然而无论如何久远神秘,彝文来自于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彝文创制于彝族人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2、起源年代

彝文创制于哪个年代,这一问题是彝文研究界争论最多、最难解决的问题。文字学研究者朱建军在《对彝文发生问题的几点认识》(2007)一文中对彝文产生的时间的观点作了如下概括:a、创制于先秦;b、创制于春秋战国时期;c、创制于汉代;d、创制于汉唐以前;e、创制于唐代。其中彝文创制于唐代的说法,与今四川凉山地区的说法颇为相符。在凉山地区对彝文产生的历史不是用“年”和“年代”来计算的,而是根据传说中的创始者及其后的传人的代数来算,按此说法彝文创始至今已经历了58代(另一说法为55代),推算起来彝文创始于唐,而集大成于明。还有一种说法是根据西安半坡出土的彩陶上的刻划符号与彝文有某些相似之处,以及能用彝文释读其中的一些符号,从而认为彝文距今已有六千年的历史。

关于彝文创制年代的说法众说纷纭。肖家成、武自立、纪嘉发等认为彝文可能起源于汉或更早一点,阿畸作《韪书》对彝文进行加工处理则可能在唐,而明清则是彝文的兴盛时期。他们的依据是:根据彝文经典《说文・治国论》的记述,在汉光武时期就有了“宓阿叠造彝文”的传说,而且还有“治国安邦经”,因此彝文的起源应不晚于汉代,甚至还要早一点;《华阳国志》和《西南夷传》等汉文史志里有了对“夷经”的涉及,将“昆、叟、汉嘉夷”等与古代彝族相联系,可以推断在东晋时便已经有了“夷经”的记载,唐时有阿畸作《韪书》,根据《滇系》和《新纂云南通志》对当时彝文的使用情况的记载描述来看,彝文在明清时代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运用。

三、关于彝文的类型

传统的文字分类法是根据文字书写符号本身的特点进行的,据此把文字分成了图画文字、表意文字(又名象形字)和表音字三大类。

彝文研究界对彝文的文字类型归属尚存分歧,但总的来说大致可以归为两类,即表意说和表音说。

1、表意说

彝文学术界支持彝文为表意文字的学者有不少,如丁椿寿、武自立、朱文旭等,他们的理由有(朱建新《传统文字分类理论及分类标准的反思与评说》2003):其一,彝文中有不少按照象形、指事、会意等方法创造出来的文字,且大多保留了原有的意义;其二,“假借”了的表意字大多都还没有失去原有的意义,还未形成纯表音的字;其三,原始彝文属于象形字,但随着彝文本身的发展其象形性已大大降低,演变成为了一些指代实物的符号,由这些符号发展出来的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就更具有表意的性质;其四,彝文有“六书”,有独体字和合体字,还有表示义类的部首。丁椿寿还按照“六书”的方法将彝文分为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和假借字五类,由象形到假借,这一分类也是对彝文发展的一个简要概括。

3、表音说

支持此说的学者们如马学良、陈仕林等。马学良认为彝文的发展最初也是一个由象形发展到象意的过程,这一过程比较接近汉字发展的性质,但是彝文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像汉字发展到音加类符以区别同音字的形声阶段,因此在用字方面除了少数引申义外,为了表达语言,同音假借字成了用字的主要手段”( 马学良《再论彝文“书同文”问题―兼论彝文的性质》),因此随着同音假借字的不断增多,彝文也接近表音文字了。陈仕林等则认为现存彝文中的大多数书写符号按其性质来说是表达彝语中的一个个的音节符号的,他们认为彝文一开始就是一种在借用和改造汉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音文字,即使有少数象形字,也已成为表达彝语音节的记号,故彝文是一种纯表音的音节文字,否认了彝文具有独立形成发展的阶段,也否认了彝文经历过象形表意的发展过程。这两种观点表明在支持彝文表音说的学者内部也是有分歧的。

四、结论

彝文自创始至今经历了无数的发展演变,虽然它已形成了一套独立的文字系统,但这个系统还不够完备,需要我们去不断完善,还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研究,包括彝文文献的发掘、整理、翻译和研究,以及通过这些文献资料进行各学科的专题研究,同时要加深对彝文历史和现状的了解与认识,推进彝文规范化,让彝文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好地为彝族人民的文化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菊 《斯蒂文・郝瑞的中国西南彝族研究》,思想战线,2009

[2] 田铁阿闹,《水书与彝文的对比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08

[3] 巴且日火,《古彝文的符号特征与发展规律浅析》,毕节学院学报,2007

[4] 朱建军,《对彝文发生问题的几点认识》,内江师范学院报,2007

[5] 王正贤,《彝文金石述略》,贵州民族研究所,2002

[6] 张春德,《树枝文字―彝文起源新探》,思想战线,1991

上一篇:试论《钟生》中儒释道文化心理的融合及其作用 下一篇:词汇记忆方法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