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时间:2022-06-16 11:46:27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随着现代新课改的逐步推进,认识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作用的重要性。现代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观,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关键是增强学生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条件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深化与发展。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教学的知识作适当的“分解”“降格”处理。

所谓“分解、降格”处理,就是把新的知识分解成几个小点,使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到共同点和不同点,顺利完成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先让学生把圆形模块分成两个半圆,再把每个半圆等分成8个扇形,然后把分开的两个半圆拼成一个图形,让学生认识这是一个已学的什么图形(长方形),再让学生找出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圆上的什么,最后让学生通过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化简得出圆的面积公式。这样让学生对圆面积公式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二、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动手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

如教学“圆柱体认识”这一课时,主要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1.首先教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其分类,并叙述自己分类的理由。

2.教师拿出几个底面是圆的圆台、圆锥、圆柱让学生观察、思考得出圆柱有什么特点。

3.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导得出圆体的特征。

4.让学生用纸板做圆柱体,得出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圆柱体的表面是由两个等圆和一个长方形组成。

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发了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三、提高学生的认知欲望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因素

学生的认知欲望与课堂参与是不可忽视的,而学生的认知欲望是学习知识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提高认知欲望,激发学生参与欲。

如讲“圆柱体表面积计算”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圆柱体的表面积能计算出来吗?学生都动手动脑来进行,将圆柱体的表面分解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圆。通过这样的设计,层层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欲望,使学生处在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

四、因材施教,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前提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到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题可做。

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出示这样四个题目:

1.粮库有90吨大米,运走了,运走了多少吨?

2.粮库有一批大米。运走了,恰好是30吨,这批大米有多少吨?

3.粮库有一批大米。运走了,还剩60吨,这批大米有多少吨?

4.粮库有一批大米。第一天运走全部的,第二天运走全部的,还剩57吨,这批大米有多少吨?

在练习中,让学习程度中下的学生做第1、2题,中上水平的学生在做完1、2题后,再开动脑筋做第3、4题。这样,不仅使大多数学生能“吃得了”而且使少数学生能“吃得饱”这样的分层练习不但在课堂上进行,在课后的练习中,有能力学习好的学生留一些难题,中、下等的学生留一些较简单的习题。

总之,在教学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上一篇:利用多媒体提升中学英语语法课教学效果 下一篇:对高职学生管理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