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中的人文精神表达

时间:2022-06-16 11:26:09

城市建筑中的人文精神表达

摘 要:城市建筑是城市环境中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只是一般概念上的土木工程,它是城市人文精神的开启和创造,是城市人文精神传承的一种生命哲学,城市建筑的发展表现了一个时代文化艺术的风貌和水准,凝聚了一个时代的人类文明。因此城市建设和规划成功与发展,历来是与城市建筑人文精神的发展水平相关联的,城市文化的形成衍生出建筑的形态,也是城市文脉之所在。

关键词:城市建筑;人文精神;文化

Abstract:The urban architec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 not just on the general concept of civil engineering, it is a city open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human spirit, the spirit of the urban cultural heritage a philosophy of lif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performance of athe style and standards of the era of arts and culture, the combination of an era of human civilization. Urban construction and planning success and development has always been associated with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urban architecture, urban culture derived form of the building and urban context.

Keywords:city building;humanistic spirit;culture

中图分类号:TU-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7-0027-02

1 引言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的文化环境造就不同的城市居住环境。当前各个国家各个城市对城市居住环境评价的标准也不尽相同。自1999年国际建筑协会第20届建筑师大会通过《北京宣言》以来,“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建筑理念逐渐成为各个城市建设的主要指导思想。城市建筑所涉及的方面不仅是要满足人类对遮风挡雨、生活起居的物质需求,而且还要满足人类对心理、伦理、审美等方面的精神需求。因此无论是建造住宅还是与其融为一体的园林景观,都既是一种生产活动,又是一种文化艺术活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建设城市的历史,城市建筑始终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和文明进步。

2 城市建筑人文精神的历史积淀

中国最早的史前建筑大约出现于距今一万年前的新、旧石器交替时期。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从商周到秦汉的萌芽时期,经历魏晋经隋唐至宋的成熟时期,再到元至明清的充实时期。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锻造了理性而务实、中庸而恒定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性格、中国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人文精神,形成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精神。

任何一个从不发达状态上升的民族,都会遇到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它必须扎根在自己历史的土壤中,熔炼一种民族的精神,并且在殖民者的个性面前显示出这种精神和文明的再生;另一方面,为了走向现代化,为了参加现代文明,它又必须参与到科学、技术和政治上的理性行列中来,而这种理性又往往要求把自己全部的文化传统都纯粹地、简单地予以抛弃。事实上,所有传统的文明都在经受这样的冲击:如何既融入现代而又诉求自己的源泉;如何既恢复一个古老的、沉睡的文化,又参与到全球文明中去。当然,现代的不一定就是没有地域特征,受了外来文化和文明影响,就不一定是完全抛弃传统。

传统建筑的设计艺术是璀璨而且无可替代的,在现在西方文化思潮和艺术设计新力量的冲击之下,传统建筑设计中的固有符号被创新使用,现代城市建筑在遵循传统建筑艺术特色的基础上,结合城市所在的地域特色和环境特点,运用新的设计手法和技术,展现出了一种全新的风貌。比如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他在遵循现代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创造出了属于芬兰的、独特的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现代主义建筑,如沃尔夫斯堡文化中心、纽约国际博览会芬兰馆等。印度的查尔斯·柯里亚、拉兹·利沃尔,埃及的哈桑·法赛等从当地的气候和生活方式出发,通过独特的形体和布局也创造出了具有鲜明地域建筑特色的现代建筑,而现代材料的选用,则成为了当今传统建筑或现代建筑的主流。

著名城市规划师沙里宁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的人民在追求什么。”每一幢年代久远的建筑,都是一件记忆历史的遗存,它们见证了尘世沧桑,历史和民族的沉淀使之产生引力,发散魅力,然而越来越多的旧街老巷,还有散发着传统气息的老房子,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旧城改造”而迅速灰飞匿迹,在高楼林立,日趋格式化的都市里,它们消失的身影让人们心生怀念。城市的发展是无可非议的,地球在转动,社会要进步,我们决不是要回到旧时代,然而我们失误的是“不分青红皂白全部拆除”,现在人们所谓的旧城改造就是拆掉旧房建新房,由于对那些珍贵的遗存,对历史城市、历史街区的价值缺乏认识,人们缺乏必要的历史文化修养,于是在“大发展”的浪潮下,我们过去的那些遗存、那些历史的印记陡然消失了,而这种消失却永不再生。

3 城市建筑人文精神与空间生态

相当长的时期,城市建筑都停留在“房子”的认识,认为建筑就是盖房子,“茅茨土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遮风雨,避寒暑”,后来踵事增华,开始注重房子的外观美,增加社会功能等等,这是一个从建造房子到建筑艺术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时期,在此过程中,城市建筑也开始从简单房屋走向建筑的“聚落”,建筑的空间生态需要科技发展的支持,更需要人文的认识,这是科技与人文的协同发展的结果。

“我们要用群体的观念、城市观念看建筑”。城市空间永远是建筑的载体,也是建筑生存的容器,城市建筑除了房子这一基本要素,还会有一些附属功能设施,满足人的各种需求,以人为本,这才是一个完整的生活单位,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建筑概念,也是最朴素、最自然的社会生活的真谛。《文献通考 职役考》云“昔日皇帝经土设井,以塞争端…使八家为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凿井于中。一则不泄地气,二则无费,三则同风俗,四则齐巧拙,五则通财货,六则存之更守,七则出入相同,八则嫁娶相谋,九则有无相贷,十则疾病相救”。也就是说,古时凿井以为居住的中心,以此为中心而聚居,可以同风俗,相互协作,这也是典型的“人以群而居”。时至今日,整个城市就是一个“人以群而居”的大的群落,因而城市建筑的生态化,人文精神处处紧密融合在城市建筑的每一个元素当中。

人住在房屋里为了遮风避雨,为了自身安全要与自然相隔离,但又不能与天地分开,要上接天,下着地,这是与生俱来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于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就发明了天井,将房子围合起来,中间留一块空地,就是天井,与天地既相隔又连通。房屋布局有了天井,建筑空间就丰富了,有了住房的室内室外的相通和过渡,就出现了门厅、抱厦、门楼、廊子。廊子有开敞的,有半敞的,有曲廊,有复廊……,这些地方建筑学里叫做灰空间,是半开敞,半封闭,可以做出各式各样的建筑空间。天井就是院子,可以设花坛、砌鱼池,可以挖口井,种几棵树,江南民居的花厅、书斋就是由天井发展成了花园、园林。中国各地的民居都很有特点:像徽州的四合院天井,围合就做成了“四水归堂”;云南民居成了“一颗印”、四合五天井(四合院中间一个大天井,四角四个小天井),还有三房一照壁(天井前做一个大照壁,做上许多精美的花饰,画上壁画,使家里充满文化气氛),这是传统的科学性、生态性的很好体现。

4 文化与城市建筑

21世纪是一个“环境、历史与文化赋权的时代”,不论是传统的旧街区还是新建设的现代街区,都是展现城市文化的重要场景。现在许多城市开始认识到在旧城更新发展中,保护、保存传统历史文化街区是多么重要的文化复兴活动。它对于城市文脉的延续,对于民风民俗的展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街区包括产业区、居住区、文教区和商业区,它们从不同的侧面体现着现代城市文明的风采。

4.1文化

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所谓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创造活动的总和,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曾指出:文化是人类环境的人造部分。所谓狭义的文化,是指在一定特质资料生产方式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方式的总和。它并不与自然相应,而是与社会经济基础及其政治制度相对应,相当于广义文化的精神层面,特别是指称其意识形态。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由多种要素按一定方式或结构组成的有机整体。了解文化的结构系统,对深入理解文化的内涵,认识文化的变化规律十分必要。大多数文化学家认为,从广义文化概念出发,文化有三方面要素,或者说三个不同层面:一是文化的物质要素,也就是文化的物质实体层面,一般称为物质文化,包括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及其他各种物质产品;一是文化的行为要素、也是文化的行为方式层面,一般称为行为文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文化的定义是,人类在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行为的成果总和。

4.2城市建筑文化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不同的城市面貌、街道景观,是我们区别、认识不同文化最直接的途径。城市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它承载、凝固的不仅仅是建筑艺术,而且是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政治文化等等。

中国建筑文化在历史上十分辉煌。中国建筑与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并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相对于另外两大体系,中国建筑体系历史更加悠久,体系更加完整,并且更加注重自然和生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也曾涌现一大批融合本土和现代特色的新建筑。在我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今天,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舍弃了地域特色,忽视了建筑文化,使得城市建筑大量雷同、粗糙仿制、文化缺失,出现“千城一面,万栋同根”的现象。发展和繁荣建筑文化,找回城市建筑的“中国文化”,是建筑界未来发展的重任。为什么当前城市建筑如此缺乏个性?直接的原因是城市规划存在问题。首先是“寻风”,建筑师不再寻根,而是盯着国外的大师;其次是“跟风”,有时就出现东施效颦的效果;第三是“刮风”,各地流行一个模式。原创建筑文化的缺失,也导致了一味模仿。深层次来看,则是在快速城镇化阶段,人们在城市建筑上片面追求利益,导致文化缺失。为了追求GDP,许多地方仓促上马的建筑工程,被过多地染上了官方色彩,建筑师们在经济利益和行政压力下往往不得不“委屈”艺术。

当社会向市场化、世俗化转变之时,建筑从过去更为重视具有恒久价值的审美感受、意识形态的超越性力量、统治者的意志和权威,以及精英阶层的文化趣味,转为重视和强调现实的功利、即时需要、时尚潮流等等。权力的结构也发生了转移,从建筑和文化精英控制转为纯粹的商业操作。在许多情况下,地方政府放弃了其应有的职责,屈从于房地产商。新的工作机制于是成为“规划听领导的,领导听老板的”。这种不甚健康的商业化,必然意味着历史传统文化的流失和建筑精英文化旁落,意味着城市的平庸化、低俗化、麦当劳化。一座座失去记忆的城市被大量复制,一批批速成、单调的建筑迅速填充着城市的空间,粗暴地改变着人们的视觉。在新人类的词典中,“广场”不再是巨大的政治和物理空间,而只是建筑物的前庭路口:“花园”是楼旁狭窄的绿化带,“森林”则是郊外草木稀疏的苗圃。“世界公园”式谐谑、游戏的建筑,假冒的明清建筑和仿欧洲古典建筑纷纷出笼,加入着大众文化的狂欢。尊重历史,保护一座城市的建筑文化,就像要尊重老人一样,他们拥有丰富的阅历,积淀了许多文化的知识和人生的经验,保护的目的不是用来像古董般的陈列欣赏,而是要合理地利用,使其发挥出智能的作用。

5 结语

城市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文化的主体,城市建筑文化又是城市人文精神最具活力及表象特征的物质载体,城市建筑不仅仅只是一般概念上的土木工程,它是城市人文精神的开启和创造,是城市人文精神传承的一种生命哲学,因此城市建设和规划成功与发展,历来是与城市建筑人文精神的发展水平相关联的。如何体现城市建筑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剖析城市建筑文化的内涵及外延,了解城市建筑人文精神的地域性差异及发展特点,都是需要认真探讨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丁勤.城市建筑的灵魂是“文化”[J].建筑与文化,2010,(02) .

[2]居阅时. 中国建筑文化涵义的发生[J].古建园林技术,2010,(02) .

[3]王建国,梁燕枫,刘海金. 城市建筑文化问题浅析[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

[4]王均委,沈辉. 我国当代建筑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和发展[J].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04) .

上一篇:关于农村居民点布局模式的思考 下一篇:地域语境下的都市景观特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