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规划调控难点之思

时间:2022-06-16 10:58:05

信贷规划调控难点之思

自20世纪90年代人民银行废弃银行信贷规模管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管理是通过“存贷比”来进行控制的。2012年,人民银行根据特殊时期的特殊需要,摒弃了存贷比管理模式,采取合意新增信贷规划管理模式,管理的总量和节奏得到有效控制。

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合意新增信贷规划的测算是通过差别准备金测算公式倒推而来,涉及的指标如下:最低资本充足率、资产规模、贷款增速、目标GDP增速、目标CPI、最大资产规模、各月末贷款余额和上年同期月末贷款余额等,计算较为复杂,综合考虑的因素较多。据此测算,江西省南康市农信社2012年合意新增信贷规划仅为3亿元,但实际新增贷款数为6亿元,地方经济发展的刚性信贷需求由此可见一斑。

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贷规划调控四大难点

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是针对特定时期、特定环境甚至特定行业所采取的措施。就货币政策而言,有时是为了刺激经济快速发展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时是为了防止经济过热而出现通货膨胀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行合意新增信贷规划管理,就是科学执行稳健货币政策的一项新举措。但是,在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执行合意新增信贷规划管理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点问题,影响了措施的有效实施。

难点一: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相矛盾。一项宏观经济政策的出台,最终应该有利于经济的稳健发展。作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曾一度因为新增存贷比过小而被考核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不合格”。目前,政策要求用信贷规划限额管理的办法来直接调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而地方政府又希望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大对地方经济的投入力度,以最大限度地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期望值与政策的限制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差异。

难点二:难以有效满足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受信贷规划调控的影响,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在满足实体经济的有效信贷需求上,难以得到施展。许多小微企业在当地的法人金融机构难以获得足够的贷款支持,有些不得不停产待工,有些不得不向民间借贷融资,风险巨大。据不完全了解,2012年,南康市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贷规划缺口为4.64亿元,其中,已进入贷款程序未审批的1816户,缺口金额3.52亿元,已审批未发放的162户,缺口金额2.52亿元。

难点三:与促进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展相矛盾。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信社,经过几年来的政策倾斜和科学管理,各项业务发展迅速,经营效益稳步提高,但是低比例的存贷差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其发展。至2012年末,南康农信社存款余额47.8亿元,贷款余额23.2亿元,存贷比仅为48.5%,如按75%的存贷比标准测算,其仍有12.67亿元的剩余信贷资金未得到有效利用。信贷规划控制是必须的,但如何帮助处在改制过程中的农信社做大总量、做优质量、完善制度、科学管理,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难点四:央行监管的刚性缺失。面对目前农村信用社这种管理体制,基层央行的监管刚性约束太弱,面对央行要求控制而地方政府又要求投放的现状,权衡突破信贷规划限额后的所得利益大于可能所受的处罚时,控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信贷规划限额只能是雷声大、雨点小。

加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贷规划调控的有效做法

在现有的信贷管理模式中,要正确处理好宏观调控与发展经济的关系,着力解决信贷规划调控与资金需求的矛盾,力求做到调控政策要执行、企业发展要支持。

第一,信贷规划不搞“一刀切”。上级部门在确定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贷规划限额时,应充分考虑县域之间的差异,不搞“一刀切”,应根据县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活跃情况、信贷资金需求现状等因素,综合确定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信贷规划调控限额,不能在县域之间搞平衡,造成有的县信贷规划调控限额多,有的县不足,影响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建议上级部门将信贷规划调控总额以地(市)为单位,由法人机构的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统筹安排。

第二,信贷投向结构合理调整。农信社一是应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将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现代农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二是着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特点,创新金融产品、信贷模式和信贷管理制度,解决小微企业生产所需的资金需求;三是支持扶贫扶弱信贷投放,采取多种措施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大学生村官创业等,积极做好扶贫贴息贷款和残疾人康复扶贫贷款的发放工作。与此同时,对国家明确限制的产业和“两高一剩”企业不发放新的贷款。

第三,拓宽投资渠道。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在面临有大量信贷资金而苦于无信贷规划的窘境下,可进入银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优质项目的银(社)团贷款等,充分利用地域间经济发展的差异,以及信贷调控规划需求的不同,来弥补各自信贷投向不明和信贷调控规划不足的缺陷,让信贷资金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四,增强央行刚性约束力。应在法律的框架内,增强央行的刚性约束力,确保各级金融机构有效执行国家的货币政策。

上一篇:当“寒流”来袭的时候 下一篇:发挥好监管引领和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