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市政工程通病及治理

时间:2022-06-16 10:25:35

浅谈市政工程通病及治理

摘要:随着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工程质量的好坏对经济的发展进程起着重要作用,现对市政工程道路施工中“常见病”“多发病”的现象、预防治理方法和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市政工程;通病;治理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3-(页码)-页数

1.路基工程:路床的质量通病及治理

1.1不按土路床工序作业,把路面结构直接铺筑在未经压实的土路床上。治理方法:要按照路床工序的要求,在控制中线高程(±20mm)、横断高程(±20mm,且横坡不小于±0.3%)、平整度(10mm)的基础上,填方路段路床向下0~80 cm范围内,挖方路段路床向下0~30 cm范围内要达到重型击实标准95%压实度(采用轻型击实标准时要达到98%)。路床工序中的密实度项目和路面各结构层一样是主要检查项目(即带项目),不作土路床工序等于密实度合格率为0,按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评定方法判定应属不合格工程,因此,必须加强土路床工序的质量控制。

1.2土路床的压实度宽度不到位,路床的碾压宽度普通或局部小于路面结构宽度。治理方法:不论是填土路段填筑路基时,还是挖方路段,开挖路槽时,测量人员应将边线桩测设准确,随时检查桩位是否有变化,如有遗失或移位,应及时补桩或纠正桩位。路床碾压边线应超出路面结构宽度(包括侧石基础宽度)每侧不得小于10 cm。

1.3土路床的干碾压,在干燥季节,施作土路床工序过程中,水分蒸发较快,在路床压实深度内的土层干燥,不洒水或只表面洒水,路床压实层达不到最佳密实度。治理方法:如果路床土层干燥,应实行洒水翻拌的方法,直至路床土层(0~30 cm)全部达到最佳含水量时再行碾压。

1.4路床土过湿或有“弹簧”现象不加处理,路床土层含水量超过压实最佳含水量,以致大部或局部发生弹软现象。治理方法:雨季施工土路床,要采取雨季施工措施,挖方地段,当日挖至路槽高程,应当日碾压成活,同时还要挖好排水沟;填土路段,应随摊铺随碾压,当日成活。遇雨浸湿的土,要经晾晒或换土。

1.5路床土层含有有机物质,路床土层内含有树根、杂草、垃圾等有机物质,未予清除。治理方法:不论是填方路床还是挖方路槽土层中不应含有任何有机物质,如土路床处于含有机物的房碴土或垃圾土土层应换填好土;如有少量树根、杂草、木块等有机物应清除干净。

2.基层工程:

2.1石灰土基层(垫层)的质量通病及治理

石灰土强度的形成原理,是粉碎的土料中掺入适量的具有一定细度的石灰,在最佳含水量下压实后,既发生了一系列物理力学和物理化学作用,形成石灰土的强度。灰和土发生系列相互作用,形成板体,提高了强度和稳定性。但是由于违反施工操作规程出现了下述诸多通病。

(1) 搅拌不均匀,石灰和土掺和后搅拌遍数不够,色泽呈花白现象。有的局部无灰,有的局部石灰成团。更有甚者,不加搅拌,一层灰一层土,石灰馅“蒸饼”。治理方法:按施工技术载规程的规定,人工搅拌:将备好的土和石灰按计算好的比例分层交叠堆在拌和场地上。机械搅拌:方法很多,有用平地机搅拌,专用灰土拌和机搅拌,农用犁耙搅拌。不管用什么方法就地搅拌,都应严格按规程操作,保证均匀度、结构厚度、最佳含水量。最好的办法是实行工厂化强制搅拌。

(2) 石灰土厚度不够,石灰土达不到设计厚度,特别是人行道石灰土基层表现尤为突出,造成小方砖步道下沉变形。治理方法:要按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所规定的土路床工序,控制土路床的纵横断高程、平整度、宽度、密实度。在这个基础上再按“搅拌不均”通病的治理方法,搅拌、摊铺石灰土。灰土层厚就能保证均匀。

(3) 掺灰不计量或计量不准,在石灰土掺拌过程中,加灰随意性较强,不认真对土,灰的松干容重进行试验计算。或虽有计量只是粗略体积比。治理方法:石灰土的石灰剂量,是熟石灰占灰土的总干重的百分率计算。经济实用的剂量是10%~14%。要取得准确的剂量,就应经过试验,如果无试验资料,12%石灰土,压实厚度15cm,以人工上土为例,土松铺22~24 cm,石灰松铺6 cm;压实厚度20 cm,土松铺30~32 cm,石灰松铺8 cm。按上述土、灰厚度比例关系,大致4:1,如果是石灰处理土基15 cm(实厚),加灰6%,那么石灰松铺厚度便是3 cm。如果9%,松铺厚度便是4.5 cm。

(4) 石灰土活性氧化物含量低,石灰经试验氧化钙和氧化镁活性氧化物含量低于60%的Ⅲ级灰标准。特别是当前市政工程上大量使用的袋装生石灰粉,发现不少低于Ⅲ级灰标准,灰中含有大量非活性的生石灰面粉。治理方法:不要采用低于Ⅲ级标准的石灰。对新购进的或存放过久的石灰要进行活性氧化物含量试验。如经试验低于Ⅲ级灰标准,可根据活性氧化物含量提高石灰剂量。要尽量缩短石灰的存放时间,一般生产后的石灰不迟于3个月内投入使用。

(5) 消解石灰不过筛,将含有尚未消解彻底的石灰块和慢化石灰块直接掺入土料,不过筛。治理方法:生石灰块应在用灰前一周,至少2~3d进行粉灰,以使灰充分消解。

(6) 土料不过筛,土料内含有大土块、大砖块、大石块或其他杂物。治理方法:所有的土均应事先将土块打碎,人工拌和时,须要通过2cm以上土块含量不得大于3%。

2.2石灰粉煤灰砂砾基层的质量通病及治理

石灰粉煤灰砂砾,是在具有一定级配的破碎砂砾中,按一定比例掺入少量石灰和粉煤灰,加入适当水量,拌合均匀的混合料(以下简称混合料),混合料的结硬原理是靠石灰的活性,去激发粉煤灰中不活泼化学成分的活性,在适当水分下起化学反应,生成具有一定水硬性的化合物,使石灰粉煤灰逐渐凝固,将砂砾固结成整体材料,但由于混合料的生产工艺不当和使用方法不当,在应用中产生诸多通病。

(1) 含灰量少或石灰活性氧化物含量不达标,主要表现在混合料不固结,无侧限抗压强度不达标。治理方法:主管混合料生产质量的部门,要加强对生产厂拌合质量的管理。要求厂家逐步改造粗放的生产工艺为强制搅拌工艺,并提高厂家自控制能力。要逐步实行优质优价政策,以激发厂家进行工艺改造。市政工程施工集团公司要设法建立自己的混合料搅拌厂,以保证质量。混合料在拌合厂的堆放时间不应超过4d。运至工地的堆放时间最多不超过3 d,最好是随拌合随运往工地随摊铺碾压。要求工地加作含灰量和活性氧化物含量的跟踪试验,如发现含灰量不够或活性氧化物含量不达标,要另加石灰掺拌,至达标为止。

(2) 摊铺时粗细料分离,摊铺时粗细料离析,也像级配砂砾出现梅花(粗料集中)砂窝(细料集中)现象一样。治理方法:如果在装卸运输过程中出现离析现象,应在摊铺前进行重新搅拌,使粗细料混合均匀后摊铺。如果在碾压过程中看出有粗细料集中现象,也要将其挖出分别掺入粗、细料搅拌均匀,再摊铺碾压。

(3) 干碾压或过湿碾压,混合料失水过多已经干燥,不经补水即行碾压。或洒水过多,碾压进出现“弹簧”现象。治理方法:混合料出场进的含水量应控制在最佳含水量-1%~+1.5%之间。碾压前需检验混合料的含水量,在整个压实期间,含水量必须保持在接近是佳状态,即在-1%~+1.5%之间,如含水量低需要补洒水,含水量过高需在路槽内晾晒,待接近最佳含水量状态时再行碾压。

(4) 碾压成型后不养护,混合料压实成型后,任其在阳光下曝晒和风干,不保持在潮湿状态下养生。治理方法:加强技术教育,提高管理人员对混合料养生重要性的认识。严肃技术纪律,严格管理,必须执行混合料压实成型后在潮湿状态下养生的规定。

(5) 超厚碾压,不按要求压实厚度碾压,规程规定:每层最大压实厚度为20cm,而有的压实厚度25~35 cm也一次摊铺碾压。治理方法:交底清楚,严格控制。凡结构总厚度超过一次碾压限厚的都要分层摊铺碾压,如结构总厚度为30 cm。可分两层,每层15 cm,其虚铺厚度为15×1.3(机械摊铺的压实系数)=19.5 cm。

3.面层工程

3.1水泥混凝土路面

水泥混凝土路面,由于施工方面的种种原因,造成路面工程的质量通病,如路面胀缝处破损、拱胀、错台、混凝土板块裂缝,路面相邻两板间高度差过大,路面板面起砂、脱皮、露骨,路面平整度差和板面出现死坑等种种质量病害,影响着投资效益的发挥。

(1) 胀缝处破损、拱胀、错台、填缝料失落。混凝土路面当运行一段时间后,胀缝两侧的板面即出现裂缝、破损、出坑。严重时出现相邻两板错台或拱起。胀缝中填料被挤出面被行车带车。治理方法:胀缝板要放正,应在两条胀缝间作一个浇筑段,将胀缝缝板处外加模板,以控制缝板的正确位置;缝板的长度要贯通全缝长,严格控制使胀缝中的混凝土不能连接。认真细致做好胀缝的清缝和灌缝操作。

(2) 混凝土板块裂缝。板块出现发状裂纹,只是浅表层细小裂纹。局部性裂缝,如板块不规则断裂和角隅处折裂。全面性贯穿裂缝。治理方法:对于混凝土板出现的裂缝,应随时根据开裂程度,用以下各种方法进行修补,防止水分侵蚀路面基层。当裂缝度不大于每平方米20cm,没有路面其他变形现象时,可清凿出施工面后,用环氧砂浆修补。当裂缝度≥20 cm/m,裂缝较宽时(超过0.5 cm以上),将裂缝边缘凿成一个凹面,清洗干净,用稀沥青在缝边涂刷一遍,再用沥青砂或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填满夯实,表面用烙铁烙平。当裂缝度≥30 cm/m时,应与路面强度一并考核,作全面翻修或局部翻修后再做全面罩面处理。

(3) 板面平整度差。现象在单位板块范围内有鼓包、缓坑、浅搓板状波浪。在混凝土板面上留下了脚印、草袋印等影响平整度和外观质量的问题。治理方法:摊铺后,应用插入式震捣器沿边角顺序先行震捣,再用平板震捣器全面纵横震捣,对低洼处要填补带细骨料的混凝土,严禁用纯砂浆填补。当混凝土板成活后,未结硬前,暂不能急于复盖,应在2小时后方可覆盖和洒水养生。

3.2沥青路面

(1) 路拱不正路面出现波浪形。路拱不饱满,局部高点偏离中心线,或在路面纵向出现波浪,特别是靠近侧石的偏沟部位出现路边波浪较多,使侧石外露不一致。治理方法:路床和路面基层都应用五点五线检查控制纵、横断面高程。要控制好沥青混合料面层各层的虚铺厚度。人工摊铺要采用放平砖的方法。特别应该加细控制两雨水口之间的路边高程,切勿低于下游雨水口附近高程。

(2) 路面接茬不平、松散,路面有轮迹。使用摊铺机摊铺或人工摊铺,两幅之间纵向接茬不平,出现高差,或在接茬处出现松散掉渣现象。两次摊铺的横向接茬不平,有跳车。油路面与侧石接茬或与其他构筑物接茬部位留有轮迹。治理方法:对侧石根部和构筑物接茬,碾轮压不到的部位,要有专人进行找平,用热烙铁,夯烙密实,并同时消除轮迹。

(3) 检查井与路面衔接不顺。路面上的各类检查井较路面高突或低洼,或井周路面下沉、碎裂。治理方法:检查井周的回填土,应从检查井废槽底开始用动力夯转圈分层夯实,遇土质不好时,井周要加填石灰土。松散材料的路面基层,凡不易夯打密实部分,可填筑低标号混凝土。

(4) 路面与平石、侧石衔接不顺。侧石的偏沟处设平石(侧石)或设路侧石的路面,路面与平石或平路侧石之间出现相对高差,严重者达2~3cm。治理方法:严格控制平石高程。

4.结语

上述是道路工程中常出现的“通病”,在预防治理的同时也要在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在质量控制过程中制定并完善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制度和措施,施工企业在增强施工技术人员,建立质量控制的体系,才能充分保证对工程质量控制起着良好的保障作用。

上一篇:红狮HMI已实现综合以太网交换机监控 下一篇:公共景观设计中环境行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