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泉水聚落中的公共空间

时间:2022-10-20 09:54:59

浅议泉水聚落中的公共空间

摘要:本文以泉水聚落中的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以泉水聚落中公共空间的形成与发展为线索,简要阐述了其在村落建设中的演进过程,从公共空间在村落有机整体中作用职能的角度对其进行类型划分,力求发掘其有别于一般滨水公共空间的独特内涵,作为有关泉水聚落空间研究的借鉴。

关键词:泉水聚落;空间演化;类型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3-(页码)-页数

1.引言

现今有关乡村聚落的研究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产生了许多较为深入的研究成果,但对于乡村泉水聚落空间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泉水聚落作为在泉水地理环境资源诱发下所形成的一种人居环境形式,具有其独特的空间形态特征。聚落公共空间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宽泛,本文所关注的“公共空间”为因泉水引发并形成了聚落中较为集中的社会交往活动的场所。济南受特殊地质结构的影响,泉水资源丰富,是泉水聚落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市郊山地聚落与泉水关系密切 ,多数保持了长期的自然发展状态,呈现出原生态的村落风貌,具有比较完整的历史延续性,为研究的进行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

2.泉水聚落公共空间的演进过程

泉水聚落中的公共空间作为承担居民社会交往活动的主要场所,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自下而上由初级向高级演进的过程――从对自然环境进行单纯实用性改造到有意识的对空间氛围进行营造,反映了人们对空间功能需求的变化和对空间属性认知的提升。

2.1物化空间的形成

如同绝大多数传统聚落一样,水源可靠性是泉水聚落选址时重要制约因素。泉水是地下水的天然出露,依靠岩层对地下水系的阻挡和地形高差所带来的压力形成,具有出水口较小、泉眼位置相对独立等特点,是居民赖以为生的水源地,对聚落公共空间的形态、分布具有重要影响。通过调研发现泉水聚落中的公共空间主要围绕泉水水体产生,可以根据其位置特点分为滨临泉眼、滨临泉井、滨临泉池与滨临泉溪四种基本形式,以下选取各自具有代表性的实例加以说明:

2.1.1滨临泉眼

这里所说的泉眼是指泉水的自然涌流点,常位于岩体侧壁或河道两侧等高低地势的交界处。图1为济南高而乡北高村的一处临泉空间,如图所示,泉水由道路滨水一侧侧壁的石缝中流出,汇入河道。空间向河道延伸,形成一处宽约1.0米的下沉平台,并由石阶与道路相联系,平台与道路垂直高差约1.5米。村民利用平台空间取用泉水,形成公共空间。这里的公共空间没有像一般滨水空间那样在临水面横向展开,而是仅仅位于毗邻泉眼的位置,并没有表现出对河水的关注。

2.1.2滨临泉井

图2为济南彩石乡东泉村东泉周边空间形态,左侧石桥宽约3.3米,为村落主要出入口。泉眼为井形,位于村中道路的交汇地带,形成一处宽约4.5米,长约9.0米的局部放大空间,全村居民均来此取水,是村落人口汇集的主要公共空间。

2.1.3滨临泉池

图3为济南西营镇黑龙峪村泉池周边空间形态,黑龙峪村依山而建,村民将山泉水引入村中蓄水池以方便使用。泉池长约5.5米,宽约3米,西北一侧呈弧形,位于村中道路的弯角处。空间由圆弧圆心继续向西北扩展,形成一处扇形区域,供前来取水的居民使用,并在边缘处用石板砌出石凳,方便居民交流、休憩,是典型的村落公共空间。

2.1.4滨临泉渠

图4为济南锦绣川黄崖村一处节点空间。黄崖村泉水涌量较大,沿村中明渠漫流,泉渠宽约0.4米,深0.3米,呈现一种小尺度的线形水体形式。 在泉渠与房屋外墙之间形成了一块宽约1.5米的带状区域,村民或在此停留、聊天,或使用泉渠中的泉水盥洗衣物,显示出一定的社会交往功能,属于村落公共空间的形式之一。

由上述对公共空间的出现形式分析可以看出,在泉水聚落中公共空间的出现均是以泉水水体为中心,对泉水周边空间的延续与扩展。人们将泉水周边的空间建设为方便使用的形态,例如为了取用河道侧壁涌出的泉水而延伸出的滨水平台;为了满足多人同时取水的需要而砌筑的并列取水口和宽敞井台;亦或是为方便临泉使用泉水而形成的浣洗空间等,公共空间的位置、形态、尺度均显示出了明显的实用性。因此可以认为泉水聚落公共空间最初是为满足居民对泉水水源的使用需求而建设,居民各种必需的生活活动引发了公共空间物质形态的形成。

2.2意识形态的发展

如果说物质形态是公共空间产生的基础,那么空间所承担的社会交往才是其公共性的本质内容。泉水聚落中居民长期依靠泉水生活,在频繁接触泉水、使用泉水的过程中自然的触发彼此的交往,并逐步形成了因泉水而生的,建立在生活需求之上的意识活动。以下为对其发展阶段的简要分析:

2.2.1与泉水相关典故、传说的出现

调研发现,泉水聚落中较为普遍的流传着与泉水相关的传说、典故,例如长清皇姑井村流传着韩姑凿井惠民的传说;西营拔槊泉村流传着唐王拔槊成泉的传说;鸭子泉村流传着金鸭送水的传说等等,几乎所有为人所用的泉水都会有一个与之相伴的故事。这些传说仅在村民口中代代相传,并无相关史实可考,但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泉水周边的环境特征,反映出人们在使用之余产生了对泉水本身的思考。由于村民知识水平的局限性,这些传说、典故并不具备科研价值,但其出现是人们对泉水空间具有主动认知行为的佐证,可以看做公共空间意识形态发展的开始.

2.2.2对公共空间的景观营造

泉碑是人们对泉水周边空间进行重大修建活动后常见的记载形式,是研究人们对于公共空间形态认知过程的重要依据。长清积峪村晓露泉旁有一座立于清朝同治二年的泉碑,上刻《重修晓露泉记》,其中尚可辨识的碑文为:“岱阴名山惟灵岩最著,灵岩之北而逾岭有季家峪焉。是峪也,奇峰环拱……屋宇隐现中,其自东绵亘于此者,曰囊云岭,林峦苍秀,鸟语花香。岭之足曲径通幽,其潺潺而泻出于石屑之间者,晓露泉也……以壮往来之观瞻,以便乡邻之汲取也”。文中简要介绍了村落的地理位置,对泉水周边的环境进行了描写,并明确提出了修建活动的景观目的性。由此可见当时居民对于公共空间的认识已不仅仅是满足用水需要的物质空间,而是形成了集合诸多景观要素,用以交流情感、寄托情怀的意态空间。“以便乡邻汲取”更是体现了居民在使用泉水时共取共用的分享态度以及触发个体间交往的主观意愿。类似情况在泉水聚落中并不少见,彩石东泉村、长清北套村、五眼井村等许多村落中都留下了有关泉水周边空间营造的碑文记载,其内容形式极为相似,均表现出了对空间的审美需求。因此对泉水周边空间有意识的修建活动,标志着人们对公共空间意识形态认知的进一步发展。

2.2.3公共建筑的建造与人文活动的兴起

调研发现,某些泉水聚落在长期发展中出现了寺庙、戏台等人文性建筑,并具有与泉水密切相关的特点。以长清五眼井村为例,村中泉眼位于村落东南侧山脚处,周边形成开敞空间,是村中主要的公共交往场所。泉水向南溢流形成一座小型池塘,村中天齐庙临塘而建,与五眼井南北相对,丰水季节庙宇临水一侧的院墙下部没入水中,清澈的泉水与古老的石墙相映成趣,加上房屋与水体适宜的尺度关系,形成了幽静、舒适的空间氛围,是村中进行各种宗教活动的场所。而其祭祀活动同样泉水关系密切,据村民介绍每逢除夕、元宵等传统节日,每户都会在天齐庙参拜后来到井旁,点起烛灯以祈求水源充沛、家人平安。这种祭祀行为已在村中持续多年,形成了一种以泉水为核心的风俗习惯。此外,在泉水与庙宇西侧的轴线对应位置建有一座石砌戏台,距泉塘约120米,由村中主要道路相联系,是村民进行集会及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村落以泉水周边空间为发端,衍生出了多样化的公共空间形式,其承载的意识活动已经超越了单纯对景观审美的需求,演化为一套完整的社会活动模式,它贯穿于村民生活方方面面,具有强烈的地域人文特色,这种多样化、体系化的社会交往活动是泉水公共空间意识形态发展较为成熟的表现。

综上所述,泉水公共空间的出现源自于人们对泉水取用的需要,是一种对自然环境无意识的改造行为,并没有认识到空间的公共属性。而在长期被动的交往活动中人们开始对泉水空间本身产生关注,并逐步对泉水空间进行营造,反映对空间形态的认知过程,进而发展出多样化的公共活动形式。在物化空间与其衍生出的丰富意识形态共同组成了泉水公共空间的核心内涵。

3.泉水聚落公共空间的类型划分

基于对泉水聚落公共空间的内涵分析,笔者以公共空间在村中所承担的交往职能为依据,将其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3.1外向型标志空间

张夏镇积峪村是该类型空间具有代表性的实例之一。村落东西南三面环山,地势南高北低,沿南北向主路带状展开。村中泉眼晓露泉为济南新72名泉之一,位于村北道路东侧的石洞中,洞深4米,宽、高各2米。水自洞内岩孔涌出,流进井形池中,再经由暗渠流入洞外石砌方池。水盛时溢出池外,汇入北侧石店水库。村中公共空间围绕泉水形成,位于临近村落入口的位置,是联系村内外空间的门户。泉池四周砌有精致的石雕围栏,泉水出水口以石材雕为龙首的形态,石洞上方现存百年古树一株。泉水空间现今是村落重要的旅游资源,随着游客的增多,公共空间活动的内容更多的表现出与外界的联系性,村中也因此形产生了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餐饮服务行业。

由上述可见,对外交流性是该类型公共空间的主要职能,空间多位于村口位置或毗邻村中主要交通道路,具有比较明确的导向性。空间一定程度上经过了与泉水相关的景观建设,具有一定的旅游价值,对聚落之外的人口产生了吸引力,促进了聚落与外界的接触,并在与外界交往的过程中引发了各种文化、商业等方面的互动,丰富了村民的生活内容,对村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此类型的公共空间可以看做是村落对外展示自我风貌的一种媒介。

3.2半外向型交往空间

长清北套村是该空间类型的代表村落之一。村落位于山体西北侧,地势较为平坦,呈南北向略长的块面状布局。龙涎泉位于村中偏北侧的位置,出水口为方形,面积约为0.6平方米,泉水常年溢流,通过溢水口汇入泉眼西侧长约25米、宽约18米、深约3米的蓄水池中,丰水期泉水注满水池,并经由水池北侧明渠在村中漫流。泉眼周边形成较为开阔的空间形态,是村中主要的交往场所,其位置与主要交通道路距离较远,围合于村落房屋组群之中。空间形式以实用性为主,并没有过多的景观装饰,但由于与村民的住宅距离较近,有相当数量的村民在此停留,其中既有聊天、休憩的成年人,也有玩耍、嬉戏的儿童,呈现出和谐愉悦的空间氛围。

相较于外向型标志空间,半外向型公共空间侧重于对聚落内部居民的服务功能,其对外交流性被弱化。村落的建设围绕公共空间进行,随着村落规模的扩大,空间位置逐渐位于较为深入的区域,与外界交流减少,但村落内部交往更为密切。在这种类型的公共空间中,泉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空间形态的营造以村民的需求为首要考虑因素,显示出了更为出色的易用性,空间与居民住宅的位置关系更为合理,空间尺度与村落规模的契合度更高,村民在其中进行各种交往活动,各得其所,更容易产生场所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是一种注重村民生活体验的公共空间类型。

3.3内向型过渡空间

泉水聚落中的公共空间并不都是集中出现的,许多分散于村落中的小型空间节点也显示出了明显的公共性特征。以锦绣川黄崖村为例,村落位于山体东侧,地势南低北高呈南北向带状布局。泉水自村落东侧石缝中流出,向西流淌进入村中,在村中道路的交汇处形成一处水塘,随后溢流进入主路旁宽约0.3米,深约0.15米的明渠,在村中漫流。村中公共空间沿泉渠线形展开,泉渠与房屋间形成1.0米至3.0米的带状区域,村民多在此休憩或临渠浣洗衣物。村中房屋沿泉渠而建,村中广泛存在着“道路―泉渠―交往空间―房屋”的空间模式。

此类空间形式多依附于泉渠、泉塘出现,并与村中道路、街巷相联系,呈现带状展开的空间形态。空间主要职能为满足临近房屋中居民的生活、交往的需要,几乎没有对外交流的功能,使用人群多为村中的街坊邻里,因此空间尺度通常较小。该类型空间将相对独立的泉水水体与居住空间结合在一起,是泉水水体与村落居住单元间的过渡性空间。

4.结语

泉水聚落公共空间在居民与泉水长期互动中逐渐形成,对村落的布局、形态有着重要影响;其承载的公共活动形式更是反映了村民意识形态层面的丰富内涵;多样化的空间形式联系着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村落特色发展模式的缩影。但由于城镇化发展进程导致村落对泉水依赖度降低;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导致泉水资源被破坏;以及人口流失导致村落衰退等原因,对泉水聚落的保护性研究已迫在眉睫,以避免这种美好的人局坏境形式消失在现代化进程的浪潮之中。

参考文献

[1]藤井明著,宁晶,译.聚落探访[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扬・盖尔著,何人可,译. 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李宁,李林.传统聚落构成与特征分析[J].建筑学报,2008,(11):52-55.

上一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应当把握好三个要点 下一篇:红狮HMI已实现综合以太网交换机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