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国学观下透视对外汉语教学改革

时间:2022-06-16 07:55:34

【摘要】二.“大国学观”中的语言文化教学启示 学习母语以外的语言,学习者最终能够实现语言运用和交流的保证条件是真正了解该语言国家的文化。这里就涉及到了“大国学观”视野下的文化与语...

在大国学观下透视对外汉语教学改革

内容摘要:随着海内外“汉学热”的兴起与影响,对外汉语教学将从单纯的语言传播变为双向互动的文化传播与交流。从“大国学观”的角度透视其教学改革,探寻一种语言教学与文化诉求相结合的改革创新模式成为当下重任。

关键词:大国学观 对外汉语教学 改革 文化

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创造汉语学习和文化交流的机会,增进国际理解与合作,实现语言和文化的多元发展,这已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业内的共识。文化是语言的灵魂和最终存在的意义,它渗透在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是影响外国学生汉语学习的重要因素。因此,从“大国学观”入手去分析、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体系,既是教学的需要,又是提高中国软实力的时代必然。

一.“大国学观”纳入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

在1994年底举行的“对外汉语教学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上,大家一致认为:针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必须要结合文化教学。在这种共识下,我们向“中华之学”探寻一种本体的语言教学思路,对整个学科,整个学术环境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大国学观”中的语言文化教学启示

学习母语以外的语言,学习者最终能够实现语言运用和交流的保证条件是真正了解该语言国家的文化。这里就涉及到了“大国学观”视野下的文化与语言对应教学问题。对此共出现过四种观点:“文化导入说”、“文化揭示说”、“文化融合说”、“文化语言有机化合说”,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文化导入说”和“文化揭示说”。赵贤州先生最先提出“文化导入说”,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文化知识的导入时必须遵循“阶段性、适度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的原则。此后,魏春木、卞觉非、陈光磊、张英等人也先后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陈光磊提出文化导入有四种方法:直接阐释法、交互融合法、交际实践法和异同比较法。张英则认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比重在整个预科教育阶段是个‘变量’,并规定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比重,在初级约为5∶1,中级阶段约为4∶1,高级阶段则要上升到3∶1”。“文化揭示说”的主要倡导者是张占一和吕必松等学者,其核心理论是“交际文化”,主张在教学中必须揭示那些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能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社会习俗、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文化因素。这些方法学说都是建立在“大国学观”基础上的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延伸。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大国学观”的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的不足表现为研究取向的失衡。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重语言文化因素教学,文化诱引语言欠缺。

文化教学研究应包括:一.“分散式文化教学”;二.“集中式文化教学”。前者是以分散的形式隐含在语言的各个子系统中;后者则以集中的形式体现在专门的文化课教学中。前者在教学的初、中级阶段占据主导地位。这时的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是以语言教学为主,文化教学为辅。后者是向学生传授跟语言密切相关的那些表层的物质文化,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某种场合该说什么话”,使学生“知其然”。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就应该适时地给他们开设专门的文化课。这时的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则表现为以文化教学为主,教学的任务是要传授深层的精神文化,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那种场合为什么要说那样的话”,也就是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目前,关于语言课中的文化因素教学的研究成果颇丰,而对专门的文化课教学的研究则相对薄弱,是今后加强研究的重点。

第二、重语言交际研究,非语言交际欠缺。

“语言交际文化”与“非语言交际文化”是吕必松1992年给“交际文化”所做出的下位分类。从研究成果看,语言交际文化的研究成果所占比重很大,而非语言交际文化的研究成果尚不够丰富。对“非语言交际文化”给予较多关注的是毕继万。他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研究及其与对外汉语教学之间关系》等文章及专著《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对此问题进行了专门而深入的关注与论述,是对业内的一种呼唤。

第三、重文化差异研究,文化共融性的关注欠缺。

人们普遍认为,克服不同文化之间交际障碍与冲突,最好办法是进行文化对比。“对比的重点是差异和冲突,目的是遏止负迁移;对比的原则是只比异同,不论褒贬,以共时对比为重点,着眼于解决交际中的现实问题,对比的应该是主导(体)文化”。(毕继万、张德鑫1994)但正如语言有个性也有共性一样,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尽管存在显著的差异,但由于不同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可能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因此,在文化中肯定也会存在共性的因素,这是“大国学观”意义指导下“和”的追求。

四.“大国学观”指导下对外汉语教学策略的参考建议

与国人研习“国学”不同的是这一教学所涉及的“大国学”文化更着眼于跨文化教学。教学中“大国学”更具多元文化的性质,它不仅涵盖了中国之学,还应该延射各国留学者的国家之广学。因此,用这种意义上的“大国学”作为指导思想,是对外汉语教学今后创新发展的趋势。在此提出如下几方面的参考建议:

第一、由本及末,“大国学”文化支撑语言教学。

我们说从“大国学观”上去指导语言文化教学,是因为语言文字是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的符号载体,它承载着相应社会群体的基本价值观念及其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因此,进行文化教育是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承担的一项重任。教师要把文化作为教学的重点,确立语言和文化不可分的观念,让汉语教学置于中华文化背景之下,将文化的传授自然地融入语言教学中。

第二、由浅入深、有的放矢地科学教学。

能否做好这种双向教学任务的工作,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要继承并贯彻我们教育文化中的传统的因材施教原则。比如: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三大基本要素不仅是语言的问题,其内部都蕴含着国学方面的信息,其中尤以词汇所携带的文化信息最为充分和多样。这时就应将文化教学内容与语言知识自然、有机地融合起来进行教学。

第三、由源入井,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与能力。

教学理念的实施最终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来实现。教师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教学水平最终决定教学结合的效果。首先,教师在提高语言专项教学技能的同时,除本族文化外,还要了解、熟悉和掌握所教授对象国家的文化;能够妥当处理教学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文化冲突现象;通过文化比较,展现中华文化魅力时,要注意尊重学习者的民族文化尊严。这是文化教学顺利实施的基本前提。再者,引导学习者在交际中能正确运用符合汉语表达的规则,帮助他们理解中华文化以及在此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寻找与文化因素相关的教学切入点,激发他们自发地学习和热爱这一蕴含着悠久文化的语言,最终能够准确而又得体地使用汉语。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终极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德鑫.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文化研究的问题.《语言文字应用》,1994第02期.

[2]陈光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第03期.

[3]程棠.关于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第03期.

[4]葛中华.文化考察的新视角——语言文化与超语言文化《汉语学习》,1994 第03期.

[5]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第04期.

[6]梅立崇.试谈陈述性文化知识和程序性文化知识.《汉语学习》,1994第01期.

[7]孟子敏.交际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第01期.

[8]林国立.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定性、定位与定量问题刍议.《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第01期.

王樱颐,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传媒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文化传媒。苑慧香,大连交通大学国学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古典文学。

上一篇:远方月皎洁 下一篇:浅析《寡妇》中的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