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华反倾销的经济影响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2-06-16 07:07:25

欧盟对华反倾销的经济影响及对策分析

反倾销是欧盟对华采取的最主要的贸易救济手段,自1979年欧盟发起第一起对华反倾销调查至今,欧盟共对华发起150余起反倾销调查,是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最多的WTO成员之一。欧盟作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的范围、幅度、频率均有不断扩大和提高的趋势,致使中国企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因此,深入分析欧盟对华反倾销的现状、特点及其经济影响,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欧盟对华反倾销概况

(一)案件立案情况

1979年至2010年3月16日,欧盟对华共启动151起反倾销立案调查。此期间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考察:1979~1987年为第一阶段,欧盟对华反倾销立案数维持在较低水平,年均立案数大约为2起;1988~1998年为第二阶段,立案数稳步上升,年均立案数为5起;1999~2007年为第三阶段,立案数快速上升,且立案数的波动比较剧烈,年均立案数为7.1起。从立案数的变化趋势来看,1999~2009年年均立案数高于前两个阶段,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二)案件裁决情况

根据欧委会数据,1995年至2008年,欧盟一共对华发起84起反倾销立案调查,已作出终裁的案件数为81起。其中,有23起案件未采取最终反倾销措施,占28.4%;有53起采取最终反倾销措施,占65.4%。在53起采取最终反倾销措施的案件中,有11起已经期满终止了,仍在执行终裁征税的34起;另外还有8起进行了期终复审,并且继续征收反倾销税。

不同类别的涉案产品裁决情况不同。本文选取了1995~2008年间欧盟对华四类重点涉案产品进行了比较。其中,第XV类贱金属及其制品的肯定性终裁比例最高,主要是由于钢铁及其钢铁制品实施最终反倾销措施比例很高。第XI类纺织品和第XVI类家电机电产品肯定性终裁比例相对较低,尤其是第XVI类产品未采取最终反倾销措施的比例高达54.5%。(见表1)

(三)欧盟对华反倾销重点涉案产品

1 重点涉案产品的分布。

全球反倾销立案的重点产品依次为第XV类产品,占所有涉案产品的27.8%;第Ⅵ类产品,20.2%;第VII类产品,13.2%;其余各类产品的比例均低于10%。中国出口遭遇反倾销的涉案产品较广泛,除第Ⅲ、XIV类产品外,其余20类产品均被发起过反倾销立案调查,重点集中在第Ⅵ类和第XV类产品,两类产品分别占中国所有出口反倾销涉案产品的21.8%和21.6%;其次为第XVI类产品,占11.1%;其他各类产品的比例均低于8%。

相比之下,欧盟对外发起反倾销的涉案产品集中度较高。欧盟对外反倾销的重点产品依次为第XV类产品(贱金属及其制品),占所有涉案产品的32.5%;第Ⅵ类产品(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18.2%;第XVI类产品(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电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14.6%;第Ⅺ类产品(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11.O%;上述四类产品占欧盟同期对外反倾销所有涉案产品的76.3%,产品的集中度非常高,这与欧盟的产业结构有关。

2 重点涉案产品的变化。

以中国加入WTO为分界线,将1995~2008年分为两个阶段:1995年至2001年为第一阶段,欧盟共对中国11大类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2002年至2008年为第二阶段,涉案产品的范围扩大到14类产品,新增了第Ⅱ类(植物产品)、第Ⅳ类(食品)、第Ⅸ类(木及木制品)共三类产品。

欧盟对华反倾销的重点产品也发生了变化。第XV类和第VI类产品依然是欧盟对华反倾销最严重的两类涉案产品,但是位次发生了更替:第XV类产品(贱金属及其制品)成为中国遭受欧盟反倾销头号产品;第VI类产品(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的比例有所下降,位居第二。位居第三的是第XVI类产品(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电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位次没变,但是比例增大。第VII类产品(塑料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反倾销立案比例迅速增加,跃居为第四位。而在第一阶段欧盟对华反倾销的重点产品――第VIII类(主要是生皮、皮革、毛皮及其制品;鞍具及挽具;旅行用品、手提包及类似品)和第XVII类产品(主要是自行车零部件)所占比例急剧跌至5%以下。

二、欧盟对华反倾销的特点

(一)立案呈上升趋势

根据欧盟委员会提供的数据,2002~2008年间,欧盟对外反倾销立案数呈现下降趋势,但对华反倾销立案数却不减反增。这与中国入世后,与欧盟持续扩大的贸易不平衡有很大关系。

(二)对中国产品出口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以反倾销调查的主要产品化工产品为例,2000~2008年间,保守地估算,中国涉案化工产品的出口损失为年均597.36万欧元,七年累计损失高达4181.52万欧元。期间,中国涉案化工产品出口为年均2446.89万欧元,可见,反倾销对中国涉案化工产品出口所带来的贸易损失约为年出口额的四分之一。市场份额损失则高达56.43%(量)/47,.85%(金额)。化工产品的案例在欧盟对华反倾销案例中非常具有代表性,其分析结论具有一般性。

(三)肯定性终裁比例高

根据欧委会数据,1995年至2008年,欧盟对华采取最终反倾销措施的案件占案件总数的69.4%。但是不同类别的涉案产品裁决情况不同,在欧盟对华反倾销的四类重点涉案产品中,第XV类贱金属及其制品的肯定性终裁比例最高,高达93.8%,主要是由于钢铁及其钢铁制品最终实施反倾销措施比例很高。

(四)通过行政复审来提高反倾销税率或延长征税时间

在反倾销措施实施期间,欧盟企业认为现行反倾销措施并不能很好的限制涉案产品的进口,往往向欧委会提出反倾销期中复审的申请,要求提高对华涉案产品的反倾销税率;或者在反倾销措施期满时提出延长征税时间。中国企业在1998年彩电案件的期中复审中集体缺席,被判以重税。

(五)与中国对欧盟出口的重点产品变化有密切关系

欧盟对华反倾销立案的产品范围逐步扩大,起初,欧盟对华反倾销案主要集中在五矿、化工类初级产品,后来随着中国对欧盟出口急剧增长,出口产品种类增多,涉案产品扩大至轻纺、机电、钢铁产品。

(六)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实施差别待遇

虽然中国很多涉案企业是民营、甚至外资企业,依然没有获得市场经济待遇,而且往往实行“一国一税政策”,众多企业面临相同的税率,降低了企业应诉的积极性。但是欧委会却对部分欧洲在华的合资企业给予市场经济地位,加剧了中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

(七)较为落后的南欧国家贸易保护意识较强

在欧盟国家中,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大量进口品的涌入则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北欧较先进的国家比较开放,而南欧相对落后的国家保护主义势力盛行,尤其欧盟东扩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很多出口产品存在竞争性。在经济相对落后国家的支持下,欧盟对华反倾销的势头更会高涨。

(八)涉案产品出口的抑制效果因产品而各异

从大类产品来看,欧盟反倾销措施对中国的化工产品出口产生了较大的不利影响。从具体案例来看,欧盟对华皮鞋的反倾销措施在初裁后一年内抑制效果明显;欧盟对华彩电的反倾销措施在实施初期效果明显,随着国内产能的迅速扩大,自2002年后中国涉案彩电对欧盟出口也呈现大幅增长。可见,中国对欧盟涉案产品的出口更多与国内的大量投资和急剧过剩的产量紧密相关;同时也与国内产业集中度有关。

三、欧盟反倾销对中国大类出口产品的总体影响:以化工和钢铁产品为例

(一)化工产品

我们分析了欧盟对华反倾销涉及的30个税号(HS6)的化工产品,认为这些措施对中国产品出口有非常大的不利影响。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对中国的化工产品出口产生了较大的不利影响。

无论是进口量还是进口额,从2000年以来均出现大幅度的下降。1999―2001间,自中国进口和白欧盟外进口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或没有较大的变化;2001―2004年间,欧盟外的进口呈现大幅增长的态势,而自中国的进口则逐年快速下降;2005―2007年间,自中国进口和自欧盟外进口的变动趋势又呈现大致契合的态势。2001―2004年间自中国进口的大幅下降,既反应了1999―2001年集中立案(6起)的滞后效应,也反映出在2002―2004年间8起立案调查的不利影响。而且,由于2006年立案5起,也对今后的中国产品出口带来更加不利的影响。

自中国进口的涉案化工产品正常情况下与欧盟总进口的变化趋势应该是一致的。因此,比较2000~2007年间自中国进口和总进口的增速,就可以大致估计出中国因为反倾销而带来的损失。在此期间,欧盟总进口的年均增速为3.13%,自中国进口的年均增速为~9.87%,两者相差13%。由此可以保守地估算,其间中国涉案化工产品的出口损失为年均597.36万欧元,六年累计损失高达3584.14万欧元。期间,中国涉案化工产品出口为年均2446.89万欧元,可见,反倾销对中国涉案化工产品出口所带来的贸易损失约为年出口额的四分之一。

2 中国涉案化工产品在欧盟市场上的份额大幅度下降。

从进口量来看,从最高峰2000年的78.55%降至2007年的22.12%,在2004年甚至降至18.53%。由于近两年来欧盟的反倾销力度很大,不排除中国涉案化工产品市场份额进一步下降的可能。从进口金额来看,从中国进口的市场份额也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从最高峰的76.52%降至28.67%。尤其是2006―2007年,由40.25%猛降至28.67%,反应出2006年5起反倾销调查的不利影响之甚。粗略估计,从1999~2007年,中国涉案化工产品因反倾销而损失的市场份额高达56.43%(量)和47.85%(金额)。

3 对中国产品产生贸易转移效益。

中国涉案化工产品在欧盟市场份额虽然呈现出大幅度下降的态势,但欧盟内进口在欧盟总进口中的比重却变化不大。这说明,欧盟反倾销措施对欧盟内部的化工产品贸易的影响不大,替代中国产品的是欧盟外国家的出口。这也说明欧盟的反倾销措施对成员国的保护作用有限。再考虑到反倾销措施对消费者的不利影响,难怪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多次声称反倾销的意义不大,要对贸易救济措施进行反思。事实上,欧盟“总体经济利益”以及消费者的利益在反倾销调查中从来都不是首要的考虑因素。

(二)钢铁产品

我们分析了欧盟对华反倾销涉及的34个税号(HS6)的钢铁产品,认为尽管欧盟频繁对中国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但中国对欧盟的出口仍然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中国涉案产品对欧盟市场出口迅猛增长,无论从进口量还是从进口金额来看都是如此。

尤其是自2005年以来,中国的涉案产品出口呈现出井喷的态势,这与国内的大量投资和急剧过剩的产量是紧密相关的。中国产品的进口猛增是欧盟采取反倾销调查的重要原因,但由于大多数案件是近两年所立,反倾销措施效应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而且,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欧盟经济增长的逐步回落乃至衰退,自中国的钢铁进口也势必将减少。

2 从竞争情况来看,中国产品的市场份额急剧增长是显然的。

从竞争对手来看,俄罗斯对欧盟的出口也在迅速扩张,尤其是在2003―2005年间,但之后保持了大致不变的市场份额。市场份额下降较快的是乌克兰,从最高峰的12.56%(2002年)猛降至2006年的1.47%和2007年的2.42%。可见,中国产品的迅猛出口对贸易竞争伙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必然会影响欧盟与东欧国家之间的经贸和政治关系,这也会间接增加中欧之间经贸摩擦的可能性。当然,从欧盟成员国的情况来看,自欧盟内的进口在欧盟总进口中的比重变化不大。这说明,中国的进口影响更多的是欧盟的东欧邻国而非其成员国。

3 从中国涉案钢铁产品的进口价格来看,单位价格基本上呈现出较明显的递降态势。

这能够解释中国产品强大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从与竞争对手的进口价格比较来看,巴西、俄罗斯、乌克兰、南非等国的进口价格均有明显的上升,这与中国形成鲜明的对照。而且,中国产品价格的下降是在全球性通货膨胀和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背景下实现的,可见国内恶性价格竞争之甚。以2007年为例,中国涉案钢铁产品的平均价格为67.76欧元/千克,低于欧盟自外部进口的平均价格(72.04欧元/千克),更低于欧盟内部的平均价格(87.74欧元/千克)。而且,这一价格水平也低于主要竞争对手巴西(77.99)、俄罗斯(68.01)、乌克兰(73.55)等国的价格。

四、应对欧盟反倾销的政策建议

(一)发挥政府积极作用

首先,中国政府应注重与国外政府,尤其是与其反倾销保障措施调查的行政执法部门建立合作机制。目前,中国逐渐与多个国家或地区签订自由贸易区协定,可以将反倾销纳入到双边的争端解决中。

第二,加强产品出口的管理。加强对出口产品数量的宏观调控,调整企业的出口优惠及鼓励政策,严格控制出口退税,对于低价倾销的企业采取一定措施。

第三,加强对产品出口数量和价格的监控。中国遭受的大部分反倾销案件其实都是由于中国出口骤增引起的,所以政府要格外注意中国对欧盟重要出口产品数量和价格变化。同时,还需要密切注意国内产能变化。

第四,利用WTO,争取更多的平等待遇。首先,积极参与WTO反倾销法的修改与完善,促使其健康发展和公平实施,遏制外国对我国反倾销的猛烈势头。其次,在必要的时候诉诸于WTO争端解决机制。

第五,建立外国对华反倾销数据库。建立大型、动态的基础性数据库能够为分析国外贸易救济对中国的详细影响,并积极作出应对措施,提供基础性的分析平台。数据库可分国别,涵盖的指标主要分为四类:一是基本情况,包括涉案产品、各个阶段和时间点、税率、采取措施的情况、案例号、其他情况如反规避等;二是涉案产品情况,包括涉案产品的详细税号、产品金额等;三是涉案国内企业情况,包括企业的名称、企业类别、出口的金额、所得税率、应诉情况等;四是涉案国外企业情况,包括发起企业、行业组织等。另外,还应建立对应的案例库,主要是对每个案例的来龙去脉进行简单的综述,分析案件的背景、原因、影响等,并进行点评。尤其是要对数据库进行必要的补充,如国内和国外产业情况、发起国决策中的投票和博弈情况、发起国的案例公告概要、案件对国内的影响、应对及政策建议等。

(二)行业协会加强协调和指导

目前,很多行业协会在欧盟反倾销对华立案调查后,积极组织企业会员应对反倾销,指导企业应对欧委会的各项调查和抗辩。但是由于欧委会可以对企业实施不同的反倾销税率,因此各个企业的利益诉求可能不同,因此行业协会需要协调各方利益,使整体的利益最大化。

(三)企业积极应诉

首先,企业要积极应诉欧盟的反倾销诉讼。欧盟反倾销法第18条规定了对“不合作公司”的处理办法:如果涉诉方拒绝接受调查,不能按时提供必要的材料,或明显地阻碍调查,反倾销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可获得的信息”进行裁决。积极应诉是减少损失的最好的办法,也是利害关系人进行申辩的主要形式。

第二,重视行政复审。各种复审产品一旦被征税,企业还可通过复审来欧委会的原判,重新恢复对欧盟的出口。被征最终反倾销税后,出口企业如果能证明在调查期内,未向欧盟出口任何同类产品以及与原案中被征税企业无任何关联,并且已签署了一份不可撤销的数量较大的出口合同,则该出口企业就可要求进行新出口商复审,争取免征反倾销税。最终反倾销税征收一年后,出口商如能提供充足证据,证明已没有必要征收反倾销税,或停止征税后损害不会继续或重新发生,可要求对最终反倾销税进行临时复审。如果欧盟生产商没有提出日落复审,最终反倾销税5年到期后即自动停止。出口商不必主动提出日落复审,但欧盟生产商提出复审后企业必须积极应诉,争取有利于自己的结果。 第三,在应对反倾销中积极利用“公共利益”原则。在欧盟的反倾销应诉实践中,如果仅仅指出存在倾销(出口价格低于国内市场价格)和倾销造成损害是不够的,还应表明采取反倾销措施“符合欧盟利益”。如1992年,欧盟接受葡萄牙厂商申请对自中国进口的松香进行反倾销调查。初裁认定,中国松香倾销幅度为17.4%,对欧盟产业造成了实质性损害。但1994年2月,欧盟委员会以反倾销不符合共同体利益为由,宣布终止对中国松香反倾销调查。

第四,以牙还牙――对欧盟产品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也不失为一种策略。中国的出口产品在全球饱受反倾销之苦,近年来,中国国内企业也逐渐开始利用反倾销措施维护自身利益。2008年11月30日,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紧固件专业协会联合宁波、温州、广东、嘉兴等地的行业协会向中国商务部提出申请,请求对欧盟向中国出口的碳钢紧固件发起反倾销调查。这是中国民营企业第一次大规模主动利用国际规则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与之前欧盟对中国紧固件行业的反倾销调查大有关联。2007年11月9日,欧盟对中国的碳钢制紧固件立案进行反倾销调查,2008年12月3日将终裁披露文件,中国大部分企业的出口产品将面临着63~87%的高额反倾销税。中国对欧盟报复性的反倾销措施对欧盟对华采取的下一步反倾销措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上一篇:ICT领域内的全球贸易不平衡 下一篇:企业社会责任影响消费者意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