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的问题 第18期

时间:2022-06-15 11:53:47

油的问题 第18期

影响尾气排放标准顺利升级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油品质量,而我国成品油质次价高是地球人皆知之事。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汽车故障中有6%是油品问题直接引起的,有50%是间接由燃油质量问题引发的。就连经常受到指责的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国有大企业对自身生产的油品质量也不敢打保票。

脆弱的环保政策

在环保标准上燃油滞后于汽车是中国的特色之一。

业内人士众所周知,当年一汽大众生产的清洁柴油宝来与捷达完全不能量产,也正是由于为国内柴油油品质量太次,这也是为何我国柴油机型轿车发展不起来的主要原因之一。

2004年我国环保法规要求实施国Ⅱ标准,而达标油却直到2005年才到位。

近年来,大多数汽车企业都已不恤代价地准备好满足国Ⅲ甚至国Ⅳ排放标准的汽车。但是由于我国车用燃油质量的严重滞后,规划中的清洁汽车的市场化进程不得不放慢。原定于2007年7月1日在全国实行的国Ⅲ排放标准被迫推迟实施,原因是中石油、中石化无法按期提供符合国Ⅲ标准的汽车燃油。油品质量滞后造成国Ⅲ排放标准被迫推迟两年半才实行。

一位汽车专家指出:“这不过是一个标志性的让步,国内石油巨头对环保政策的强大左右力依然是个残酷的现实。而国家重大环保法规在实行前夕突然流产,不仅损伤政府的公信力,也深刻暴露了在这种体制下必然要产生的这样的弊端对环保政策的强大杀伤力。”

中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华北研究所曾公布一份分析报告认为,目前中国的汽、柴油质量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表现在车辆上就是燃烧效率低、油耗大、动力性能下降、尾气排放恶化。既然中国成品油质量不稳定、质量差的问题已然是不争的事实,那么,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何在?

据相关资料显示,国外石油产品的标准都是由国家制定,而我国石油产品的质量标准却是由国家牵头石化企业自己制定,行业集团既是生产者和销售者,也是标准的制定者。

发展速度脱离市场

今天我们可以从网络上清晰地发现从欧洲的排放标准发展历程来看,一般是5年一个周期。例外的是,美国推行EPA2007重型卡车环保法规时,美国石油公司也试图延期实施,但最终迫于社会各界压力,不得不提前实现油品达标。而在中国推行机动车环保法规,快则3年、慢的也是4年严格一次标准,从表面来看,似乎进程过快,但从每一次的推后延期来看,由于没有法律效力,以及垄断行业的不买账,实际上要比欧美国家落后得多,油品质量根本无法保证,很难达到先进的汽车排放标准。

采用电控燃油喷射技术是国Ⅲ发动机的一个主要特征。专家认为:“当前,我国重型发动机都普遍采用这一技术。要达到第4阶段的要求,对发动机的要求是在第3阶段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如更高压力的电控燃油喷射、变喷嘴涡轮增压、冷却式的废气再循环(EGR)等。即使这样,只采用机内净化技术也未必能够满足第4阶段对颗粒物的严格要求。要克服国Ⅳ带来的困难,有两条路线可以选择,一是采用连续再生颗粒物捕集器,或催化型颗粒物过滤器控制技术;二是采用选择性还原催化器技术。”但从目前来看,这两项技术还是依靠进口。

据悉,相比目前全国正在普遍实施的国Ⅲ 标准,国Ⅳ 标准要求在前者基准上轻型汽车单车污染物排放降低50%左右,重型汽车单车排放降低30%左右,颗粒物排放降低80%以上。这就要求汽车发动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需要重新匹配,并对催化器配方重新标定,加入贵金属元素,从而使电控燃油喷射的控制精度更高,整车成本也要相应增加许多。

由此可见,从国I至国IV,汽车放标准升级间隔时间太快较短,这并不利于相关企业实现自主技术突破。

如何保障油品质量

据了解,我国的燃油生产一直采用添加抗硫添加剂的办法,但是国际经验表明这种技术路线不能生产出相当于欧Ⅲ标准的燃油。为此,石油石化系统需要增设脱硫设备,投入资金约在200-300亿元人民币之间,耗时也需2-3年,换句话说,提升油品质量,助推排放升级对于两家央企巨头来说,是一件“耗财耗时”的事。

有关人士分析认为,国内汽油的质量问题一般出在流通环节。国有大炼油企业的油品质量大都有保证,造假的可能性很小,但大量缺乏有效监督的小炼油厂生产的成品油质量如何却很难保证,一些不合格或以次充好的油品仍可能通过流通环节进入市场,这也是消费者最头痛的。而国有大炼油企业在库存不足时需要外采,一旦外采资源不达标,而主营单位在出库时,稍掺加进一点,如果检验设备又不够先进的话,不达标的油就会随之流出。

如果相关政府部门对贮存、运输及销售环节的不规范和管理混乱进行根本治理,这是否就可以保证中国的汽车能吃上真正的好料呢?答案依然是否定的。目前,我国无铅汽油的国家标准中规定硫和烯烃的含量不得大于0.08%和35%,而世界2类无铅汽油对以上两种物质含量的规定指标却分别是不得大于0.02%和不得大于20%。这说明,即使我国的汽车吃上了自己的好料,但相对于世界标准来说,这种好料仍只能算作粗粮。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在于,我国的成品油市场缺乏竞争,两大石油集团几乎占有了市场成品油批发和销售80%以上的份额,在这种高额利润集中于少数企业的垄断局面之下,成品油质量很难说能够得到保障。

如此看来,要想从根本上保证油品质量,最关键的措施还是完善市场和相关标准,并取消垄断,让更多强有力的竞争主体参与进来,通过竞争使企业不断增加技术投入,改进生产工艺,使油品真正做到物美价廉。

上一篇:早退的高朋 下一篇:尴尬的“快书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