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肝硬化患者脾栓塞术后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

时间:2022-06-15 09:52:03

乙肝肝硬化患者脾栓塞术后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

【摘要】 目的:观察乙肝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脾栓塞术后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方法:对160例乙肝肝硬化并发脾亢患者进行观察,按照患者部分脾栓塞术后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将其分为两组,A组80例未行抗病毒治疗,B组80例行抗病毒治疗。对上述患者进行6个月的观察,包括病毒载量、肝功能检查及上消化道出血情况。结果:A组治疗第6个月的各项肝功能监测数据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乙肝; 肝硬化; 脾栓塞; 病毒载量; 抗病毒治疗

乙肝肝硬化患者常并发脾功能亢进,引起外周血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不同程度减少[1]。内科治疗常为刺激骨髓造血功能,收效甚微。以往外科治疗常为采取脾切除术[2]。近几年由于介入技术的发展,部分脾栓塞术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由于部分脾栓塞术多在介入科或外科实行,忽略了乙肝肝硬化的元凶在于乙肝病毒[3],仅强调术后改善患者外周血细胞及降低门脉高压的作用,对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引起肝功能并未得到明显改善[4]。本研究对2008年1月-2012年10月本院行部分脾栓塞术后80例患者进行了抗病毒治疗疗效的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0月本院行脾栓塞术的乙肝肝硬化并发脾亢患者160例,其中男112例,女48例,年龄35~60岁,平均40岁。均经临床、检验及影像学诊断为乙肝肝炎后肝硬化脾亢。均为第一次上消化道出血后进行观察,胃镜检查示:食管或胃底静脉轻-中度曲张。所有患者均行部分脾栓塞术,按术后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分为两组,A组80例,其中男53例,女27例,未行抗病毒治疗;B组80例,其中男59例,女21例,进行抗病毒治疗。术后观察指标:乙肝病毒载量、肝功能(包括ALT、AST、ALB、GLB、ALP、GGT、TBiLi、DBiLi、JBiLi)、有无再次或多次上消化道出血。术前有腹水者35例,均为少量腹水。本次住院前均未行抗病毒治疗。

1.2 方法 肝功能情况据pugh-Child评分为B级。均为第一次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病情稳定10 d后进行观察。A组:行部分脾栓塞术未行抗病毒治疗,因经济受限,仅接受常规护肝及对症支持治疗;B组:行部分脾栓塞术后开始抗病毒治疗,服用拉米夫定,0.1 g,1次/d。并向患者说明需长期服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栓塞面积均为50%~60%。

1.3 观察指标 患者术后治疗1、3、6个月后,进行乙肝病毒载量、肝功能(ALT、AST、ALB、GLB、ALP、GGT、TBiL、DBiL、JBiL)的检查,观察是否发生上消化道出血。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乙肝病毒载量的变化 两组部分脾栓塞术前及治疗1个月后乙肝病毒载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3个月后,A组乙肝病毒载量明显高于B组(P

2.2 不同时期两组肝功能情况比较 两组术前及治疗后1、3个月各项肝功能检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第6个月后的各项肝功能检测数据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再发上消化道出血情况比较 A组3个月后发生再发性消化道出血者明显高于B组(P

3 讨论

乙肝肝炎后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5-6]。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并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脾脏在机体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滤过作用(清除血液中的病原体)、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7]、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并发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补体、干扰素)等。部分脾切除术削弱了脾脏的上述功能,导致机体对病原体的清除作用降低,引起机体内乙肝病毒再活跃或其他病原体的感染[8]。

乙肝病毒感染时病毒的清除与机体对病毒抗原的免疫应答有关[9-10]。机体的免疫状态与乙肝病毒感染的转归有密切关系。部分脾栓塞术后降低了机体对病毒抗原的免疫应答,引起病毒再活跃,导致肝功能持续下降。部分脾栓塞术虽保留了部分脾组织,但免疫功能仍有削弱,乙肝病毒有抬头,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本研究经半年样本远期观察,发现部分脾栓塞术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有近期缓解,改善了外周血细胞数量,但对乙肝肝硬化的元凶——乙肝病毒,并未有所抑制,且有抬头,并加重了肝功能损害。与有些报道脾栓塞术可改善肝功能不一致,脾栓塞术仅对缓解外周血细胞有肯定作用。而本文结果显示,A组治疗第6个月的各项肝功能监测数据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孙宝霞,孟钰.脾栓塞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肝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刊,2012,39(12):36-39.

[2]朱刚剑,苏传真,王健,等.恩替卡韦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过程中血清甲状腺激素的变化[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3):461-463.

[3]杜振华,张磊,刘树业,等.血清代谢轮廓分析在评估乙肝肝硬化病程中的应用[J].分析化学,2011,39(8):1279-1283.

[4]魏晓,王雪松,邵长林,等.乙肝肝硬化患者肠道微生物元基因组学的研究[J].军事医学,2011,35(7):489-493.

[5]王刚刚,倪才方.部分脾栓塞治疗脾亢的现状[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2,28(2):99-102.

[6]周宝椿,陈达.部分脾栓塞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1):86-87.

[7]方业钢,金超.门脉高压患者部分性脾栓塞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定量研究[J].河北医药,2012,34(7):986-988.

[8]孙刚庆.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继发的脾功能亢进[J].当代医学,2012,18(6):71-72.

[9]王学兵.探讨奥曲肽治疗乙肝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5):25-26.

[10]宋茂舟,陈燕,袁锐坤,等.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疗效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8):18-20.

(收稿日期:2013-08-09) (本文编辑:蔡元元)

上一篇: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行不同手术治疗的临床... 下一篇:飞秒激光制瓣和SBK角膜板层刀制瓣在LASIK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