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免疫球蛋白范文

时间:2023-02-28 09:13:53

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肝免疫球蛋白范文第1篇

HB是乙肝的代号,IG是免疫球蛋白的代号,HBIG就是乙肝免疫球蛋白的简称。

很多病人都知道,乙肝免疫球蛋白难买,太难买了。电视上、报纸上、网络论坛上,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求救信息,可谓一药难求,千金难买。

万能的天涯,请给我一条“乙肝免疫球蛋白”的线索吧

朋友们,孩子要出生了,他妈妈是个乙肝小三阳,孩子必须在出生12小时后打乙肝免疫球蛋白。请大家帮帮忙,给我点线索吧,焦急地等待中!!!

――天涯论坛网友

满城难买乙肝免疫球蛋白

我老婆是乙肝患者,现在怀了宝宝,年底就要生了。合肥市妇幼保健院的医生告诉我们,宝宝出生24小时内就要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以预防乙肝母婴传播。医生说乙肝免疫球蛋白很难进得到货,现在合肥市妇幼保健院也没有,她也不能保证孩子出生的时候医院里有。这几天,我几乎跑遍合肥的医院,都找不到乙肝免疫球蛋白。眼看着老婆就要生了,我现在非常着急,想向社会求助,尽早找到乙肝免疫球蛋白。

――《江淮晨报》

“乙肝妈妈”难寻乙肝免疫球蛋白

市民李女士致电本报反映她是个乙肝病毒携带者,上个月刚生下宝宝,孩子必须在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一支乙肝免疫球蛋白,第二个月再注射一支。但就是这两支针剂,她的家人跑断了腿才买到。记者今天采访我市12家医院,只有两家医院有该针剂,但存货极少,药店更是买不到,已确实到了一针难求的地步。

――《济南时报》

血液制品,制作复杂

HBIG属于血液制品,是国家严格规定的处方药。购买时,必须持有医生处方,一般药店不出售,要在有授权的医院药房才能买到。

制作HBIG需要健康人的血液。首先,用基因重组乙肝疫苗给健康人接种,让健康人体内产生乙肝表面抗体――抗-HBs。然后采集他们的血液,从血液中提取抗-HBs,再进行病毒灭活处理,把可能存在的病毒消灭掉,这样才能制成对乙肝病毒具有特殊疗效的HBIG。

显而易见,在制造过程中,健康人事先须注射乙肝疫苗,产生针对乙肝病毒的保护性抗体(即抗-HBs);没有接种乙肝疫苗的健康人,由于体内没有足够的抗-HBs,其血液就不能制造HBIG。然而,含有抗-HBs的健康人的血液来源不是那么丰富,因此,使用他们的血液制成的HBIG就显得金贵了。

HBIG三大用处

HBIG主要用来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注射HBIG就相当于给人注射“保护性抗体――抗-HBs”。

HBIG的三大具体用处:

一是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

二是意外暴露乙肝病毒的急救;

三是肝移植手术后预防乙肝的感染。

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

凡是乙肝两对半检查中HBsAg为阳性的孕妇(说明已感染乙肝病毒),在生下小孩后,立即(不得超过12小时)给新生儿接种一次乙肝疫苗,同时注射HBIG。这两针不能一起注射,要分开,并在不同部位注射。孩子在20~30天后,可再注射一次相同剂量的HBIG;在小儿1个月、6个月时,还须各接种1针。

意外暴露急救

所谓“意外暴露”,就是健康者的伤口意外地被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所污染。这时,乙肝病毒可能直接进入健康者的血液中,造成感染。这是十万火急的事情,必须补救。

根据我国《乙肝指南》要求:(1)立即检测健康者的HBsAg、抗-HBs、转氨酶(ALT)等,并在3个月和6个月内复查。(2)如果健康者已接种过乙肝疫苗,而且已知“抗-HBs”效价≥10mIU/ml,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果未接种过乙肝疫苗,或虽然接种过乙肝疫苗,但体内的“抗-HBs”<10mIU/ml,或者“抗-HBs”水平不详,应当立即注射HBIG 200~400I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20微克),于1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乙肝疫苗(20微克)。这样,意外暴露的人就比较安全了。另外,如果既是HBsAg阳性者,又发生了“意外暴露”,就不需要注射HBIG和接种乙肝疫苗。

肝移植后预防感染

乙肝病人进行肝脏移植后,最怕的是再度感染乙肝病毒。如果真的感染了,移植就前功尽弃,所以要千方百计地预防再度感染。现在专家主张在术后长期使用抗病毒药拉米夫定和小剂量HBIG,第一周每天注射HBIG800IU,以后每周注射800IU,至每个月注射HBIG800IU;在注射HBIG后,还要检测血液中的HBIG水平,并根据“抗-HBs”水平调节HBIG用量,一般要求抗-HBs在血液中最低值应>100~150mIU/ml,术后半年最好达到500mIU/ml。如此可保证术后不会再感染乙肝病毒。

HBIG VS乙肝疫苗

很多人常将HBIG跟乙肝疫苗搞混,以为它们都是治疗乙肝的药物,没多大区别,甚至有人认为它们是同一种物质。HBIG和乙肝疫苗经常“联合作战”,两者之间具有互补作用,但在应用上还是有区别的。

给人体接种乙肝疫苗,是让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抗体――抗-HBs,从而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因为是自己身体产生的抗体,所以叫做“主动免疫”;而注射HBIG,是直接给予人体外源性补充抗-HBs,以达到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目的,这叫做“被动免疫”。但是,主动免疫时需要一个“诱导”过程,不能立即产生抗-HBs,因此,接种乙肝疫苗,一般需要一个月以上才能产生足够对抗HBV的抗-HBs,没有“应急”功能。比如一个人受了外伤,伤口被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污染,他的血液中很可能已经有乙肝病毒入侵,这时接种乙肝疫苗就没多大预防作用。只有立即注射HBIG,其中高效价抗-HBs很快中和入侵的乙肝病毒,才可起到救急作用。

HBIG比乙肝疫苗强?

从前面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HBIG能够“应急”,而乙肝疫苗属于慢热型,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发挥作用,但这并不代表HBIG就比乙肝疫苗强。HBIG也有不足的地方,它注射到人体内只能维持20天左右的作用,然后就消失了,但乙肝疫苗接种后,能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HBs,虽然慢一点,但是一旦产生抗体,就能够维持几年到十几年。

因此,乙肝疫苗后劲非常强,而HBIG应急能力强。所以,好钢要用到刀刃上,二者各司其职,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HBIG可治慢乙肝?

医学研究人员经实践证明,HBIG治疗乙肝是没有用处的,或者说起不到多少作用,因为HBIG只能中和小部分乙肝病毒,在救急时使用,即在乙肝病毒尚未大量复制和传播时使用。乙肝病毒的复制速度很快,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来说,体内的病毒已经潜伏和扩散开了,如果用HBIG治疗,就相当于“隔靴搔痒”,不仅费用很高,而且疗效不佳,得不偿失。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用HBIG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都不可取。

不只HBIG,血液制品都稀缺

乙肝免疫球蛋白范文第2篇

目的 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最佳剂量及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预防乙肝宫内感染的作用,探讨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对策。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07年4月初在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乙肝母婴阻断产科产前检查、分娩、随访的hbsag阳性母亲及新生儿839例,根据新生儿出生后接种乙肝基因疫苗(hbac)剂量不同分成2组,a组:269例,孕期注射hbig; b组:570例,其中孕期注射hbig组 496例,未注射hbig组74例。观察、比较2组新生儿12月龄乙肝表面抗体(hbsab)阳性率,乙肝母婴阻断率,观察、分析hbig的宫内阻断效果。结果 a组 269例,免疫失败6例,乙肝母婴阻断率97.77%,12月龄hbsab阳性率84.39%;b注射hbig组496例,免疫失败11例,乙肝母婴阻断率97.78%,12月龄hbsab阳性率87.70%;b未注射hbig组74例,免疫失败5例,乙肝母婴阻断率93.24%,12月龄hbsab阳性率85.14%。a组和b注射hbig组比较,乙肝母婴阻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性意义(p>0.05),12月龄hbsab阳性率分别为84.39%、87.70%,b注射组hbsab阳性率高于a组;b注射hbig组与未注射组比较,乙肝母婴阻断率分别为97.78%、93.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剂量加倍,12月龄hbsab阳性率增加;孕20周始注射hbig可提高乙肝母婴阻断率,母亲血乙肝病毒含量<103拷贝/ml,孕期可不注射hbig,新生儿出生后接受联合免疫即可;乙肝母婴传播与母血乙肝病毒含量有关,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宫内感染。 【关键词】 乙肝疫苗;乙肝病毒;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母婴阻断

我院乙肝母婴阻断产科自1994年致力于乙肝母婴传播和阻断的研究。现对2种阻断方案效果进行总结、比较和分析,以确定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最佳剂量及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预防乙肝宫内感染的作用,探讨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至2007年4月初在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乙肝母婴阻断产科产前检查、分娩和随访的839例hbsag阳性母亲及其分娩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新生儿出生后接种乙肝基因疫苗(hbac)10 μg 269例,母亲孕期注射hbig,设为a组;新生儿出生后接种乙肝基因疫苗20 μg 570例,设为b组,b组孕期注射hbig 496例,设为b注射组,未注射hbig 74例,设为b未注射组。a、b 2组孕妇年龄、孕产次、分娩孕周、首次发现hbsag阳性时间、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喂养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a组、b注射组孕妇于20周始实施宫内阻断,即孕20、24、28、32与36周分别注射hbig 1次,孕妇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或乙肝病毒含量(hbv?dna)>103拷贝/ml孕期注射hbig 400 u/次;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或hbv?dna>103拷贝/ml孕期注射hbig 200 u/次,a组及b注射组孕妇孕期均注射hbig 3~5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未注射组由于就诊时间晚未能进行宫内阻断。a组新生儿分娩后0.5 h内臀部注射hbig 200 u,另侧上臂三角肌部位注射hbac 10 μg,同时沐浴,母血hbeag(+)或hbv?dna>103拷贝/ml,新生儿半月龄注射hbig 200 u,1、6月龄注射hbac 10 μg,抽脐血查hbv?dna及hbvm,6、12月龄采静脉血查hbvm。b组新生儿接种程序同a组,仅hbac剂量不同,为20 μg。检测hbvm:使用北京万泰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酶联免疫试剂。hbv?dna定量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试剂盒由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操作步骤按说明书,hbv?dna>103拷贝/ml为阳性。

1.3 诊断标准[1]

乙肝表面抗体(hbsab)>10 u/ml为阳性;出生时静脉血hbsag(+)或hbv?dna(+),并持续至1月龄为宫内感染,持续至12月龄hbsag(+)或hbv?dna(+)且hbsab(-)判断为免疫失败;12月龄hbsag(-)且hbsab(+)判断为免疫成功;12月龄hbsag(-)、hbsab(-)、hbv?dna(-)亦为阻断成功。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a组和b注射组12月龄比较

见表1。表1 a组和b组注射组12月龄比较例(略)注:与a组比较,?p<0.01

由表1可见,2组乙肝母婴阻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增加新生儿接种hbac剂量,对降低乙肝宫内感染率无效。2组hbsab阳性率b注射组虽然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增加新生儿接种hbac剂量,婴儿12月龄hbsab阳性率增加。脐血hbsag(+)或hbv?dna(+)28例,a组复查静脉血仍阳性并持续至12月龄6例。b注射组11例,故用脐血诊断宫内感染并不准确。复查新生儿静脉血仍阳性者,再注射hbig 200 u,半月龄注射hbig 200 u,结果2组婴儿仍有17例免疫失败,此17例婴儿出生时均静脉血hbv?dna>105拷贝/ml,为宫内感染。母血hbeag(+)或hbv?dna(+)a组占29.73%,b注射组占4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影响2组乙肝母婴阻断率及hbsab阳性率,如将此因素加之比较,b注射组hbsab阳性率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b注射组和未注射组12月龄比较

见表2。表2 b注射组和未注射组12月龄比较例(略)

由表2可见,2组母血hbeag(+)或hbv?dna(+)所占比例比较,2组乙肝母婴阻断率比较及2组hbsab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中未注射组样本小(n=74),可能影响与注射组(n=496)比较效果。观察注射组母血hbv?dna(+)者孕20周前与分娩前乙肝病毒含量变化,发现注射组82%注射hbig后hbv?dna拷贝数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5例hbv?dna(+)转为阴性,有3例脐血hbvm中出现hbsab(+)。说明孕期注射hbig可提高乙肝婴阻母断率,同时提高新生儿hbsab阳性率。b组免疫失败16例,hbsag(+)、hbeag(+)、hbv?dna(+)同时阳性14例,hbsag(+)、hbeag(-)、hbv?dna(+)者2例,剖宫产(临产前)5例,剖宫产(临产后)3例,阴道分娩8例。说明选择性剖宫产并不能降低宫内感染率。

3 讨论

3.1 hbig与hbv宫内感染的阻断

hbv母婴传播有宫内感染、产时传播、产后传播3种方式,对于后2种传播方式运用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已基本可以阻断,但对宫内传播目前的预防措施难以奏效,使其成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hbig应用于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机制,目前正在探讨之中。可能机制如下:(1)妊娠20周后,胎盘滋养细胞具有主动将igg型抗体转给胎儿的功能。刘海英等[2]对hbsag阳性孕妇在孕28、32、36周各注射hbig 200 u,结果新生儿脐血中hbsab阳性率高于对照组,提示hbsag阳性孕妇孕期注射hbig,hbsab可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使胎儿在宫内获得被动免疫而减少hbv感染。本研究b注射组有3例脐血hbsab阳性,从而印证上述机制成立的可能。(2)hbig对机体hbv感染引起的免疫缺陷状态有调节作用,hbig通过增加th1型细胞的活化,促进体内干扰素?γ、白介素?12的分泌,有利于孕妇体内hbv的清除,降低体内hbv?dna的含量,有效降低胎儿hbv感染率。(3)另有研究表明,hbv携带孕妇产前多次肌内注射hbig,能显著降低hbsag滴度和病毒数量。原因为hbig在体内可与hbv结合,激活补体系统,增强体液免疫,快速清除hbv。本研究b注射组82%hbv?dna拷贝数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5例hbv?dna阳性转变为阴性,支持上述论点。

本文采用自孕20周始注射hbig,婴儿12月龄阻断率为97.78%,高于未注射组;婴儿12月龄hbsab阳性率87.70%,高于未注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考虑与未注射组样本小有关。余敏敏等[3]报道于孕28周始实施宫内阻断,即孕妇每月注射hbig 200 u共3次,新生儿分娩后0、1、3、6个月每次接种hbac 20 μg,肌内注射hbig 200 u,12月龄母婴阻断率96%。孕期未进行hbig治疗,新生儿出生后接受联合免疫,12月龄母婴阻断率90%。本研究阻断率高达97.78%,故自孕20周始可应用hbig阻断hbv宫内感染,hbv?dna含量高,hbig剂量加倍。应用hbig治疗孕妇及婴儿均未见不良反应。本文b组免疫失败16例,母亲血hbv?dna均阳性,且高滴度,据此可推出,若母血hbv?dna阴性,孕期可不进行hbig治疗,新生儿出生后接受联合免疫即可。

3.2 2种阻断方法效果比较

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hbv感染的有效措施,但仍有20%~30%新生儿接种后未产生hbsab。母亲hbsag阳性新生儿宜加大疫苗剂量,以提高hbsab应答率及滴度。本文b注射组与a组乙肝母婴阻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hbsab阳性率比较,b注射组高于a组,故加大乙肝疫苗剂量,婴儿12月龄hbsab阳性率增加。

3.3 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对策

目前的预防感染措施的实施使大部分新生儿免受hbv感染,但仍有免疫失败病例。关于免疫失败的原因目前认为与母血中hbv?dna高滴度、hbv s基因变异以及近年来提出的hbv生殖遗传传递有关。故孕前进行抗病毒治疗,待hbv?dna<103拷贝/ml后再怀孕可降低宫内感染。欧美医生从孕33周起口服拉米夫定100 mg,能减少母血病毒含量,减少宫内感染率,尤其适用于hbv高水平孕妇(hbv?dna>108拷贝/ml),但需慎重选择。段恕诚等[4]采用对已发生宫内感染的新生儿按常规接种乙肝疫苗和hbig进行长期随访观察结果提示,近期无效,晚期大部分表现出hbsag转阴和hbsab(+)产生,这与接受被动免疫时间的早晚有关,hbig不能进入肝细胞内,只能在病毒进入肝细胞之前中和病毒,所以新生儿出生注射hbig越早越好。我院对1月龄宫内感染婴儿未再继续接种乙肝疫苗,无上述临床资料,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32.

2 刘海英,马玉燕,崔保霞,等.孕妇乙肝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作用机理的研究.现代妇产科进展,2002,11:128?130.

3 余敏敏,韩国荣,沈玲.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阻断977例1年随访研究.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4,6:538.

乙肝免疫球蛋白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阻断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乙肝免疫球蛋白

全球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大概有4亿多人。我国就占1.3亿,其中有半数以上是母婴传播所致。接种乙肝疫苗使我国儿童的表面抗原携带率已从9.8%下降到1.3%。但是,乙肝疫苗不能阻断母婴传播中大概10%~20%的高危婴儿,这些所谓的高危婴儿阻断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宫内感染所造成的。因此,阻断HBV宫内感染是阻止母婴垂直传播及控制乙肝流行的主要环节,我们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来控制乙肝宫内传播,获得了明显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10月至2006年10月期间在我院门诊和一厂医院妇产科就诊的HBsAg和(或)HBeAg阳性的孕妇80例。将其分为用药组42例,未用药组38例。

1.2 方法 用药组孕妇指导其在孕28、32、36周分别在三角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U,未用药组孕妇仅常规产前检查及监护。最后通过观察新生儿和孕妇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来评价干预效果。孕妇采分娩前静脉血2 ml,新生儿采脐静脉血2 ml,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ELISA法,试剂由上海科华有限公司提供)。

2 结果

用药组42例孕妇分娩出的新生儿有3例HBsAg阳性,未用药组38例孕妇所生新生儿有14例HBsAg阳性,并且用药组孕

妇HBsAg滴度及HBV-DNA水平较用药前明显下降。

3 讨论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母婴传播是形成慢性乙型肝炎感染的重要原因。80%~90%的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后发展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而这其中35%将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最终有一部分转化为肝炎肝硬化和肝癌,而成人乙肝病毒急性感染的慢性化不足3%,因此,阻断母婴垂直传播是控制乙肝流行的关键,孕妇血清中的病毒含量与母婴传播感染呈正相关,孕前降低孕妇血清中的病毒含量,能有效的降低宫内感染率。而发生感染主要在孕晚期,因晚期胎儿各主要器官已发育成形,并且胎盘具有主动转运IgG型免疫球蛋白,孕晚期孕妇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降低孕妇血清中的病毒含量,可以预防宫内感染的发生。

乙肝免疫球蛋白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急性乙型肝炎;血清免疫球蛋白;结果分析

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人感染乙肝病毒以后引发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1]。 乙型病毒性肝炎如果在急性期治疗不及时或者治疗效果欠佳,就会转化为慢性乙型肝炎,甚至发展为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据统计我国无症状的乙肝病毒携带者约1.3亿,数量巨大,尤其是可通过母婴传播而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从而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和身心的严重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在早期对乙肝患者进行正规的治疗,同时监测治疗效果[2,3]。本次研究主要对急性乙肝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了2014年1月~12月在我院就诊的70例急性乙肝感染者作为实验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感染者41例,女性感染者29例,年龄18~65岁,平均(38.3±1.58)岁;以同期在我院体检的7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其中男38例,女32例,年龄21~64岁,平均年龄(43.6±2.42)。所有研究对象都没有心脏病、肾脏病、其他肝病及最近均未使用任何免疫调节剂。

1.2 诊断标准 实验组研究对象均符合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

1.3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3~5mL,分离血清后进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检测,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以后,采集实验组患者的血清再次进行检测,对比分析病情好转组及病情恶化组的检测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WPS-2013EXCEL进行数据录入,SPSS19.0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P

2 结果

2.1 从检测结果分析,实验组患者的IgG、IgA、IgM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从检测结果分析,好转组患者的IgG、IgA、IgM水平明显低于恶化组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结论

乙型肝炎具有潜伏性、传播性、且慢性化,因而我国对乙肝的研究十分重视[3]。大量研究证实[4,5],乙型肝炎病毒对肝脏的损伤并不完全是因为乙型肝炎病毒在肝细胞内的大量繁殖复制,更为主要的原因是乙型肝炎病毒入侵机体以后,引发了一系列免疫反应所致,免疫反应也是乙型肝炎感染者病情发展的主要原因。乙型肝炎病毒进入肝脏以后,B细胞被迅速活化,同时产生IgG、IgA、IgM等免疫球蛋白。本研究发现,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IgG、IgA、IgM水平明显高于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好转组患者的IgG、IgA、IgM水平明显低于恶化组患者,说明IgG、IgA、IgM含量的升高与肝细胞受损程度呈正相关,随着乙型肝炎患者病情的进一步加重,其体内的IgG、IgA、IgM等免疫球蛋白水平也会进一步升高,而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的受损程度。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升高的原因主要有:肝脏免疫机制出现障碍,不能及时有效的清除异物抗原,这些异物抗原会消耗大量的补体,从而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并引发感染[5];死亡的肝细胞直接导致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升高;患者长期在病毒的刺激作用下淋巴细胞大量活化,也会导致球蛋白水平的增高。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IgG、IgA、lgM是急性乙肝感染患者较为敏感的生化指标,IgG、IgA、lgM等免疫球蛋白的含量越高,说明患者的病情越严重或者治疗的效果欠佳,预后效果不理想,IgG、IgA、lgM等免疫球蛋白可以作为反映肝功能损害程度的指标,可以作为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免疫球蛋白的增多提示患者肝脏细胞的受损加重, 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辅助判定患者肝脏损伤的程度和病情的进展阶段,指导临床更好的治疗本疾病[6]。

参考文献:

[1]姚碧莲,张欣欣.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规范进展[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07,34(2):108-111.

[2]吴在荣.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DNA 定量检测及CRP检测的临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8,21(5):97-99.

[3] 朱丽坤.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的检测意义[J].河北医药,2012,34(2):284-285

[4]涂德幸,江涛源,高涛,等.病毒性肝炎患者并发单株峰免疫球蛋白增多症(IgG型)的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0,14(6):368-369.

[5]董蔽红,猎天申,吴昌烈,等.13种血清蛋白检测在各型肝炎中的临床意义[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0,12(1):44-45.

乙肝免疫球蛋白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乙型肝炎;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分析

乙肝属于肝细胞受到病毒感染发生损伤而导致的肝部疾病,临床上有急性乙肝与慢性乙肝之分,其中慢性乙肝容易复发,治疗难度大,受到临床上的广泛重视【1】。免疫球蛋白属于人体抗体物质,当人体受到感染时就会出现免疫球蛋白的升高,因此对于乙肝的临床诊治,免疫球蛋白的检验具有有力的参考意义【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乙肝病患150例进行检验分析观察。随机分为观察A组和B组各75例,同时以我院75例健康体检人群进行对照组分析。150例患者均被确诊为慢性乙肝病患【3】,其中有观察A组75例为慢性重度乙肝病患,观察B组75例为慢性乙肝病患。观察A组中男性39例,女性36例,年龄范围为23-65岁,平均年龄为(43.8±4.9)岁,体重范围为50-88kg,平均体重为(63.6±6.9)kg。观察B组中男性40例,女性35例,年龄范围为22-66岁,平均年龄为(44.6±4.5)岁,体重范围为48-86kg,平均体重为(61.3±6.5)kg。对照组中男性38例,女性37例,年龄范围为21-64岁,平均年龄为(42.4±4.7)岁,。纳入的案例排除了患有心肺、肾脏等组织功能障碍者。三组案例对象在性别、年龄、体重等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检验标本在清晨空腹情况下采集静脉血4ml,通过10min的频率为3000r/min离心机处理,放置在抗凝试管中保存在零下20℃的冰箱中。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通过血清免疫比浊法对IgG、IgM、IgA的水平进行检测,此外运用重氮比色法对总胆红素水平做检测。运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凝血酶原活动度做检测。对患者治疗效果做分组,划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其中有效为痊愈和好转的总和,无效为无效和恶化的总和。

1.3 统计学方式

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组间运用t检验,计数资料运用卡方检验,同时组间差异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表1:三组免疫球蛋白水平对比[g/L]

分组

IgG

IgA

IgM

观察A组(n=75)

17.71±3.12

2.65±0.58

2.75±0.69

观察B组(n=75)

14.17±2.89

2.21±0.51

2.11±0.36

对照组(n=75)

11.41±2.07

1.75±0.31

1.47±0.23

注:组间比较,p<0.05.

表2:不同疗效的免疫水平对比分析

检验指标

有效组(n=94)

无效组(n=56)

IgG(g/L)

14.24±4.1

16.41±3.4

IgA(g/L)

2.42±0.33

3.19±0.18

IgM(g/L)

2.61±0.16

3.81±0.39

总胆红素(μmol/L)

170.58±100.75

381.39±163.38

凝血酶原活动度(%)

52.75±16.07

26.38±14.33

注:组间比较,p<0.05.

具体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

3 讨论

乙肝病毒是一种非细胞性的病毒,在机体受到感染后,病毒并不会直接造成肝组织损坏,主要时让机体的免疫能力紊乱。肝组织遭到乙肝病毒感染后,肝组织会有病毒抗原存在,可以激活机体克隆B细胞,并将该细胞转化成浆细胞,同时还会在血浆中生成具有抗体活性,同时可以结合抗体的血浆球蛋白。血浆球蛋白可以分为IgG、IgM、IgA、IgE、IgD五种。在临床中发现慢性肝病体内的免疫球蛋白会比正常健康人群更高,其原因主要时由于肝脏的Kupffer细胞功能出现障碍,抗原增多导致免疫球蛋白升高。本研究中慢性乙肝病患的IgG、IgM、IgA水平高于健康人群,与临床相关资料相符合,者说明了免疫球蛋白对于乙肝病患的检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对肝实质因病毒感染受损程度分析,当肝实质受损情况越重,免疫球蛋白会相应的更高。在,重度乙肝病患的免疫球蛋白比慢性乙肝病患的水平更高,同时在对于不同治疗情况的患者进行研究发现,病情治疗有效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要低于无效者,者更加说明了免疫球蛋白对乙肝临床诊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胆红素由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构成,胆红素作为胆汁的重要组成成分,肝细胞对其代谢哟这重要的作用,因此如果乙肝病毒感染,则肝组织受损后会出现总胆红素的代谢障碍,其水平会与并且的发展呈现正向相关性,当并且严重时,总胆红素的比例水平会更高。

当受到乙肝病毒感染后,病患免疫功能紊乱,同时其凝血功能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障碍。因此肝部是凝血因子的合成区域,对凝血系统有平衡调节作用,会对肝细胞受损情况产生反应。当凝血酶原活动度水平越低的情况下,肝功能受损情况越严重。

综上所述,免疫球蛋白对于乙肝病患的临床诊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总胆红素与凝血酶原活动度也是重要的乙肝诊断指标。

【参考文献】

【1】工建俊,工金鹏,沈超.免疫球蛋白在肝病患者血清检测中的应用价值[J].河北医药,2012,34(1) ; 49-50.

【2】梁兴东,容乔,韦廷安.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在乙型肝炎诊治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7):1072-1073.

乙肝免疫球蛋白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乙肝免疫球蛋白; 新生儿; 卡介苗接种

Influence Study on the Effect of 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Combined with BCG Injection in the BCG Vaccination of Neonatal/SHI Hai-yan,CHENG Hai-bin,SHI Hai-xia.//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08):138-141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combined with BCG injection in the BCG vaccination of newborns.Method:HbsAg(+) pregnant women and their newborns from the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Lianzhou City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100 cases),HbsAg(-) pregnant women and their newborns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96 cases).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HBIG injection,hepatitis B vaccination and BCG vaccine 12 hours after birth,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and BCG vaccine 12 hours after birth.The neonatal hepatitis B infection rate,HBV intrauterine transmission effectively blocking rate,success rate of the first BCG vaccination,swelling infiltration time,abscess formation time,scar time and size of card scar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The differences in the neonatal hepatitis B infection rate and HBV intrauterine transmission effectively blocking rat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success rate of the first BCG vaccination and the proportion of card scar big as soybea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swelling infiltration rate and abscess formation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swelling infiltration time and abscess formation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scar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above were all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Neonatal; BCG vaccin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Qingcheng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of Qingyuan City,Qingyuan 5115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8.039

参照我国新生儿接种卡介苗的相关规定,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孕产妇所分娩的新生儿需于出生12 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与卡介苗,但卡介苗接种需与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间隔30 d[1]。关于同时间注射HBIG对新生儿接种卡介苗的效果影响研究罕见,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连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00例HbsAg(+)孕产妇及其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HbsAg(-)孕产妇及其新生儿作为对照组(96例),所选新生儿均为足月新生儿。排除标准:合并肝炎,存在妊娠期并发症、羊水吸入综合征,新生儿先天缺陷,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颅内出血,新生儿窒息,极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观察组孕产妇年龄20~35岁,平均(27.44±5.61)岁,孕周28~40周,平均(37.14±2.01)周,顺产60例,剖宫产40,胎头吸引10例,HBV-DNA阳性率30.00%(30/100),HbsAg(+)并HbeAg(+)16例,新生儿男52例,

女48例,新生儿出生胎龄38~40周,平均(38.96±1.01)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3.35±0.19)kg;

对照组孕产妇年龄21~34岁,平均(27.51±5.72)岁,孕周29~40周,平均(37.21±2.15)周,顺产

62例,剖宫产34例,胎头吸引12例,新生儿男50例,女46例,新生儿出生胎龄38~40周,平均(38.98±0.98)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3.29±0.17)kg。

两组孕产妇年龄、孕周、分娩方式、新生儿性别、新生儿出生胎龄及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接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HBVac(生产企业:北京天坛生物有限公司,规格0.5 mL/支)10 μg,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同时于新生儿出生12 h内接种卡介苗(成都生物有限公司),吸取1人份卡介苗,左上臂三角肌外下缘皮内注射卡介苗。操作方法:(1)家长抱紧儿童,露出儿童左上臂;(2)皮内注射接种,用1 mL一次性注射器或一次性蓝芯注射器配4.5号针头吸取1人份疫苗,皮肤常规消毒,待酒精干后,左手绷紧注射部位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管,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10°~15°角刺入皮内。再用左手拇指固定针管,但不要接触针头部分,然后注入疫苗,使注射部位形成一个圆形皮丘,针管顺时针方向旋转180°角后,拔出针头。勿按摩注射部位。注意事项:卡介苗接种的基本要求为疫苗有效期内尽早接种;冻干BCG稀释后30 min内未使用完应予废弃;疫苗要于2~8 ℃避光保存和运输,严禁冻结,接种时亦应如此;疫苗稀释后必须充分摇匀方可接种;谨防注入皮下和肌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同时注射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山东泰邦生物制品有限公司)100 U。对于HbsAg(+)并HbeAg(+)孕产妇禁止母乳喂养婴儿。

1.2.2 检测方法 新生儿出生7个月时采集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乙肝血清标志物五项,重复两次测定结果均为HbsAg(+)、HbsAb(-)者作为乙肝母婴传播,即新生儿乙肝感染;反之则为乙肝母婴传播有效阻断。

1.3 观察指标 通过随访,追踪至7月龄,比较两组新生儿乙肝感染率、乙肝母婴传播有效阻断率及首次接种卡介苗成功(卡疤形成)率;比较两组新生儿红肿浸润时间及脓肿形成时间;比较两组新生儿结疤时间与卡疤大小,以判断HBIG是否对卡介苗免疫效果有影响,确保HbsAg(+)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卡介苗接种的有效性,降低人群结核病的流行。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乙肝感染率、乙肝母婴传播有效阻断率及首次接种卡介苗成功率比较 两组新生儿乙肝感染率及乙肝母婴传播有效阻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首次接种卡介苗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新生儿乙肝感染率、乙肝母婴传播有效阻断率及首次接种

卡介苗成功率比较 例(%)

组别 新生儿乙肝感染 乙肝母婴传播

有效阻断 首次接种卡介苗成功

观察组(n=100) 0 100(100) 99(99.00)

对照组(n=96) 3(3.13) 93(96.87) 87(90.63)

字2值 1.44 1.44 5.47

P值 >0.05 >0.05

2.2 两组新生儿红肿浸润时间及脓肿形成时间比较 观察组新生儿红肿浸润形成率及脓肿形成率分别为4.00%(4/100)、37.00%(37/100),对照组新生儿红肿浸润形成率及脓肿形成率分别为12.50%(12/96)、52.08%(50/96);观察组新生儿红肿浸润形成率及脓肿形成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字2=4.72、4.51,P

表2 两组新生儿红肿浸润时间与脓肿形成时间比较(x±s) d

组别 红肿浸润时间 脓肿形成时间

观察组(n=100) 28.51±6.04 19.87±3.22

对照组(n=96) 24.98±5.21 16.58±2.51

t值 4.37 8.00

P值

2.3 两组新生儿结疤时间及卡疤大小比较 观察组结疤时间为(17.52±2.14)d,对照组结疤时间为(20.09±3.25)d,观察组结疤时间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56,P

表3 两组新生儿卡疤大小比较 例(%)

组别 米粒 黄豆 指头

观察组(n=99) 11(11.11) 58(58.59) 30(30.30)

对照组(n=87) 14(16.09) 38(43.68) 35(40.23)

字2值 0.99 4.12 2.01

P值 >0.05 0.05

3 讨论

病毒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我国常见疾病。目前,由于孕产妇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于围生期将HBV病毒传播至婴儿,即孕产妇通过母婴传播途径导致乙肝患病率较高,且母婴传播途径成为了慢性HBV感染的重要因素[2-3]。HBIG具有阻断HBV母婴传播的重要作用[4]。新生儿通过注射HBIG中和软产道密切接触的HBV,通过接种HBVac产生乙肝自身抗体,使机体获得主动保护免疫,以阻断HBV的传播[5]。大量文献证实,HBIG联合HBVac在有效阻断乙肝母婴传播中的效果显著[6-7]。但关于同时间注射HBIG对新生儿接种卡介苗效果影响研究罕见。卡介苗是一种减毒活疫苗,通过刺激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从而产生抗体,以用于结核病的预防[8]。结核分枝杆菌是导致结核病的病原菌,通过侵犯全身器官形成结核病,结核病是目前常见的传染疾病之一,其中以肺结核最为常见[9]。开放性肺结核痰菌(+)人群通过咳嗽、喷嚏等方式产生飞沫在空气中以气溶胶型传播结核分枝杆菌。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相关数据显示,每年新发结核患者800万人,由于结核病导致死亡约为300万人[10]。但随着生活水平及卫生保健水平的改善,新生儿接种卡介苗有助于显著降低结核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11]。卡介苗用于预防儿童结核病,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后产生对结核病的抵抗能力,从而保护易感人群,降低结核病与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生与死亡风险[12-14]。本研究探讨HbsAg(+)孕产妇娩出的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同时注射HBIG和BCG对新生儿接种卡介苗效果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新生儿乙肝感染率及乙肝母婴传播有效阻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首次接种卡介苗成功率、卡疤黄豆大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新生儿红肿浸润形成率及脓肿形成率均低于对照组,红肿浸润时间与脓肿形成时间长于对照组,结疤时间明显缩短。研究揭示了HbsAg(+)母亲新生儿娩出后12 h内同时注射HBIG和BCG有助于提高新生儿首次接种卡介苗成功率,卡疤形成较大,可降低红肿浸润、脓肿形成,延长红肿浸润与脓肿形成时间,缩短结疤时间,提示HBIG注射能够缓解卡介苗接种期间的不良反应,在不影响免疫效果的基础上降低新生儿痛苦,对卡介苗接种具有重要的增益效应[15]。卡疤形成是卡介苗接种成功的体表标志,卡疤是指绝大部分儿童接种卡介苗后3~4周(初种)或1~2周(复种)会出现的局部反应,经过红肿浸润、脓疱形成、破溃、结痂这样一个过程,一般在3个月左右脱痂,局部形成瘢痕即卡疤。这是卡介苗接种后的正常反应过程,是有效接种的标志,如不出现此反应,反而提示接种失败,应考虑补种。接种后未形成卡疤的常见原因为皮内注射卡介苗不足0.1 mL,针尖在皮内未做短暂滞留而立刻拔出针头,致药液立即从针刺孔溢出;卡介苗是减毒活疫苗,在注射过程中菌苗避免与酒精接触,尤其是注射后不要用酒精棉球按压针眼,以防菌苗被酒精杀伤而降低效果;针头刺入过深达真皮,未形成扁平小皮丘而成半球形皮丘。结合研究结果,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同时注射HBIG和卡介苗有助于提高卡介苗接种成功率。HBIG有助于改善卡介苗免疫效果,确保HbsAg(+)母亲娩出新生儿卡介苗接种的有效性,以降低人群结核病的流行。

综上所述,HbsAg(+)孕产妇娩出的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同时注射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和卡介苗有助于显著改善新生儿接种卡介苗效果,降低人群结核病流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爱梅,卢水华.遗传性分枝杆菌易感综合征患儿接种卡介苗后的相关严重不良反应[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5,33(6):371-373.

[2]王根菊,王翠敏,丁t,等.免疫接种次数对阻断高乙肝病毒载量母婴传播的影响[J].江苏医药,2015,41(15):1795-1797.

[3]陈海霞,王铁兵,唐曙明.乙肝母婴阻断中婴幼儿隐匿性HBV感染研究[J].广东医学,2015,36(11):1670-1672.

[4]梁月兰.HBV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的免疫机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5,31(6):818-821.

[5]吴谦,祖建,卫晓丽,等.2013年西安市强制戒毒人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疫苗接种状况调查[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4,25(10):862-866.

[6]揣侠,陈红,王文.钙调磷酸酶B亚单位(CnB)作为佐剂对新型乙型肝炎病毒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J].病毒学报,2014,30(5):554-560.

[7]王俊明,赵永利,卢志红,等.张家口农村地区乙型肝炎防治现状及对策[J].重庆医学,2014,43(36):4930-4932.

[8]戴慧玲.逆向皮内注射法在新生儿卡介苗接种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4,35(3):659.

[9]魏祥,田军.霍邱县106例新生儿卡介苗接种效果评价[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4,29(3):201-202.

[10] Biering-S?rensen S,Andersen A,Ravn H,et al.Early BCG vaccine to low-birth-weight infants and the effects on growth in the first year of life: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BMC Pediatr,2015,15(1):137.

[11]周青,吴强松.某院新生儿卡介苗接种及安全性监测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15,27(8):475-476.

[12]陈兴华,王长双,肖占沛.河南省产科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种情况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5,29(3):87-88.

[13]农秋锋.隆安县2010-2013年县直出生接种单位接种卡介苗发生淋巴结炎情况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2):168-169.

[14]张艳丽,薛小利.新生儿卡介苗接种后存在的问题及护理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33):4602-4603.

[15]黄秀萍.新生儿卡介苗接种方法的改进及其效果[J].吉林医学,2014,35(3):668.

乙肝免疫球蛋白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乙肝病毒;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母婴传播

我国是乙型肝炎(乙肝)的高发区,垂直传播是造成我国慢性乙肝感染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 。曾有报道[1],乙肝病毒携带者所生婴儿出生6个月内有24.3%~45.0%HBsAg阳性。因此,加强对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是预防乙肝的一种重要手段。为尽可能地减少高危儿童受HBV的母婴传播,我们采用产前及产后联合阻断措施,对HBsAg、HBeAg双阳性及HBsAg单阳性孕妇观察预防HBV母婴传播的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在我院进行产前检查、住院分娩的223例 HBsAg阳性孕妇为观察对象, 选择223例HBs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做定期随访检查。

1.2方法

将所选孕妇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13例(HBsAg及HBeAg双阳性30例),对照组110例(HBsAg及HBeAg双阳性26例)。观察组于28、32、36孕周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 IU,共3次,对照组不用药。所有新生儿出生时采静脉血1 mL,出生后24 h内注射HBIG 200 IU,同时按0、1、6月龄接种国产重组酵母基因乙肝疫苗5μg/次,随访至12月龄时采婴儿静脉血1 mL,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新生儿出生时和12月龄时静脉血清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

1.3诊断标准

出生时HBsAg阳性并持续至12月龄为宫内感染。12个月以内抗-HBs转为阳性为宫内感染免疫成功。

1.4统计方法[LL]

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新生儿感染情况

观察组母亲双阳性的新生儿30例,出生时HBsAg阳性2例,12个月时1例;母亲单阳性的83例,出生时HBsAg阳性3例,12个月时1例。对照组母亲双阳性的新生儿26例,出生时

HBsAg阳性10例,12个月时6例;母亲单阳性的84例,出生时HBsAg阳性5例,12个月时3例。双阳性孕妇所生的新生儿其出生时和12个月龄时HBsAg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8.36,P

2.2新生儿12月龄抗-HBs定量测定

观察组婴儿血清抗-HBs阳性率为94.69%(107/1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45%(83/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6,P

3讨论

我国孕妇HBsAg的携带率大约为2%~7%。母婴传播率约为20%~70%。HBsAg阳性无症状母亲所生婴儿受HBV感染的事实已被广泛证实。HBsAg单阳性母亲所生婴儿5年HBV传播率为33.3%,垂直传播占婴幼儿期HBV感染的60%,6个月~5年水平传播率为13.3%,HBsAg、HBeAg双阳性母亲90%以上感染其婴儿[1],因此,携带HBV孕妇所生儿童被称为HBV感染的高危儿童。有资料报道,乙肝疫苗和HBIG对高危新生儿的联合免疫可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产时和产后感染,但是对出生时宫内已感染HBV的婴儿常见免疫失败

[2]。本调查表明,观察组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出生时和12月龄时HBsAg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出生后12个月随访测抗-HBs,观察组新生儿94.69%获有效保护,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45%。说明使用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能有效减少HBV的宫内感染,有效阻断HBV的母婴垂直传播[3]。

乙肝免疫球蛋白范文第8篇

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是全球广泛流行的一种传染病,我国属于高流行区域,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并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乙肝传播途径中,40%的HBV感染是经母婴垂直传播,因此研究其阻断对乙肝的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乙型肝炎的流行状况

病毒性肝炎在全球和中国都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目前约有3.5亿人为乙肝慢性携带者,其中40%的人将最终转归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我国是乙肝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地区,据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HBsAg)为9.75%,乙肝病毒总感染率为57.63%。约40%携带HBV的母亲可将病毒传染给其婴儿,新生儿感染HBV后,90%~95%发展成为慢性携带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全球近21%与乙肝相关的死亡,其感染发生在围产期,且新生儿感染HBV成为慢性携带者的比例高达90%,推荐预防的重点人群是婴幼儿,中国的策略是优先保证新生儿。中国卫生部于199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从2002年起正式纳入免疫规划,采取这些措施后,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陈园生等利用2002年多阶段随即整群抽样方法在31个省采集儿童血清标本24994份,进行中国儿童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效果分析,结果与1992年中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HBsAg阳性率10.25%,HBV感染流行率46.87%)相比,3~12岁儿童HBsAg阳性率、HBV感染流行率分别下降了57.75%、37.91%,接种乙肝疫苗儿童下降明显,未接种乙肝疫苗儿童变化不明显。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强乙型肝炎的预防控制力度,制定了以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预防控制策略,2004年全国计划免疫评审,2001~2003年出生儿童的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到85.45%。由此可以推断我国的HBV感染率会逐渐得到控制。

2 乙肝母婴传播

2.1 HBV母婴传播方式 HBV母婴传播的方式有宫内传播、产时传播、产后传播3种方式。一般认为产时和产后感染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其中绝大多数经产时传播所致。产时感染主要是分娩时母血经过胎盘微细伤口进入胎儿血循环、胎儿吞入羊水和阴道分泌物所致。产后感染主要是接触母亲唾液及母乳喂养而引起,另外也与含大量病毒的母亲经血污染环境有关。引起宫内感染主要有血源性和细胞源性两条途径,早期研究显示宫内感染为先兆流产、早产等导致胎盘屏障破坏、胎盘裂隙形成,使胎盘血管破损,母血混入胎血而感染。

2.2 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措施 目前,国内外普遍认为接种乙肝疫苗和HBIG是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最有效方法,按2005年12月10日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定的《慢性乙肝防治指南》意见,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h内接种乙肝疫苗,并在出生后24h内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最好在出生后12h内,剂量>1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μg重组乙肝疫苗(酵母)或20μg重组乙肝疫苗[中国仓鼠卵母细胞(CHO细胞)],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保护率可达91.2%,单用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保护率为87.8%。也可在出生后12h内先注射1针HBIG,1个月后再注射第二针HBIG,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10μg重组乙肝疫苗(酵母)或20μg重组乙肝疫苗。

HBIG是乙肝疫苗免疫健康人后采集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属被动抗体。其中抗HBs抗体可与HBs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同时激活补体系统,增强体液免疫,清除HBV,降低母血中病毒含量,防止和减少正常细胞感染,减少HBV在体内的复制。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采取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接种乙肝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措施效果显著,并广泛使用。但即使采取这些阻断措施,仍有部分母婴传播阻断失败,即免疫失败。免疫失败是指按照目前国际通用的0、1、6月方案接种乙肝疫苗全程免疫或联合应用HBIG后,婴儿的抗-HBs始终阴性或达不到保护滴度(抗-HBs

2.3 免疫失败原因

2.3.1免疫低无应答 医学界普遍认为,乙肝疫苗免疫接种不应答现象是由一些后天因素造成,如接种疫苗的剂量、接种位置及途径、性别、年龄、体重、免疫缺陷、免疫抑制剂所选用的免疫方案活乙肝病毒极微量的潜伏感染等因素相关,所以在针对免疫无应答对象所采取的措施有增加乙肝疫苗免疫剂量与次数;变更接种途径,改用皮内注射;更换疫苗,与低剂量白细胞介素联合注射等。

2.3.2 免疫逃逸 由于预防接种形成的免疫压力,会使HBV原毒株发生变异,产生免疫逃逸现象。多数学者认为HBIg介导的免疫压力有助于产生HBV原毒株的变异,同时认为S基因突变与HBV的免疫逃避、持续感染、越过免疫屏障垂直感染胎儿或新生儿、或越过免疫屏障感染移植后的肝脏以及抗HBe阳性的长期病毒携带状态有关。另一方面,HBIg所介导的免疫压力对免疫逃避株有选择作用,这种选择作用就是中和了野生型毒株,使少量的变异株成为优势株得到稳定存在。一旦失去这种压力。野生型毒株又会变成优势株。人们主要是在通过接种HBV疫苗或,和注射HBIg的婴儿体内发现了跨越免疫屏障的免疫逃避株的。目前随着疫苗的广泛使用,促使HBV发生变异的免疫压力增大,变异发生的机会增加,但是对变异株只能检出一部分,还有部分HBsAg(-)HBV感染者不能被发现,这将给乙肝的控制带来一定的困难。

3 近年来研究动向

90年代中后期对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研究倾向于宫内感染及孕期阻断措施上,在HBIG的使用上也无明确的指导意见,各地使用HBIG的时间、频次、剂量都各不相同,所得的结果也各不相同。近年来,国际上比较关注乙肝病毒的S基因,认为S基因病亦是导致HBV基因序列多样性的重要原因,它与乙肝的各种临床表现有密切的关系。

3.1 HBIG的应用研究 1977年首次用于治疗HBsAg阳性患者后,HBIG作为被动免疫制剂被广泛应用于保护急性暴露、易受感染者、预防慢性乙型肝炎伴肝硬化行肝移植者术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感染,或作为联合被动、主动免疫中的被动免疫制剂,用于保护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阻断母婴传播。目前临床上应用的HBIG是血源性的多克隆抗体,但来源有限。HBIG在母婴阻断方面的应用国家尚无明确的技术规范,以往的研究结果也存在差异,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认为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主要是由宫内感染引起,这部分学者主张在孕晚期使用

HBIG阻断;另一种认为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主要是由产时和产后引起:主张在儿童出生后及时采取使用大剂量乙肝疫苗和HBIG联合的阻断措施。

庄辉提出在我国给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临床应用效果只是“理论推断”,并无临床试验,孕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无益。

3.2 S基因的研究 近几年,由于研究技术领域的不断前进,国内外对乙肝病毒的S基因研究较多,大多研究结果认为大剂量使用HBIG有可能导致免疫逃逸现象的产生,HBV突变株抗原变异而逃脱机体的免疫监视时,成为抗-HBs出现后HBV持续存在的常见原因。

刘崇柏,苏崇鳌提出中国非常规使用HBIG有可能催生大量HB&Ag变异株,对中国现行疫苗会产生负面影响。应对使用HBIG的孕妇和其子女“a”表位决定簇的变异和对HBIG使用的规范化进行研究,以纠正当前的混乱局面。国外许多研究证实了HBsAg变异株的存在。Ludek等认为,由于被动免疫所用的HBIg一般不是来源于自然感染的供者,而是来源于HBsAg疫苗人工免疫的供者。所以该HBIg不含针对变异性表位的中和抗体,不足以阻止变异性毒株从母亲向婴儿传播。要阻断变异株的传播,则需要在HBIg中添加针对变异株的抗体成分。

3.3 乙肝疫苗使用剂量 现我国进行预防接种用的乙肝疫苗普遍是5μg/支,部分地区对母婴阻断采取10μg/支或更大剂量的乙肝疫苗。周玉霞等对300例不同年龄易感者使用不同剂量乙肝疫苗接种后免疫效果观察后认为免疫效果与剂量的大小无关,而与年龄等因素相关。李志群等对不同剂量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研究5μg、10μg、20μg不同剂量疫苗免疫存在明显区别,结果显示免疫效果与疫苗剂量间呈正相关,提示增加剂量或加强免疫可提高阳转率。

目前对不同剂量乙肝疫苗在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效果的研究结果不一,且增大疫苗或HBIG剂量及频次对HBV变异的影响尚不明了。为此有必要在乙肝母婴阻断上作进一步的研究。

4 小结

我国是HBV的高流行区,每年有20万以上的婴儿被携带HBV的母亲感染,其中女性又成为新的传染源,感染下一代,所以,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对全人群的乙肝控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乙肝免疫球蛋白范文第9篇

【关键词】乙型肝炎;母婴传播;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

16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141-01

我国传染科疾病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着较高的发病率,目前,我国携带乙型肝炎病毒的患者占据10%左右,其中有超过1/4的病毒携带患者会逐渐往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等疾病发展。为了分析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对HBsAg阳性预防的效果,抽取2010――2012年期间到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受治疗HBsAg阳性孕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治疗,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抽取2010――2012年期间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受治疗HBsAg阳性孕妇100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38岁,平均年龄(29.3±2.3)岁;孕妇的体重在50-70kg之间,平均体重为(60.1±2.3)kg;分娩时怀孕周数在37-41周之间,平均怀孕周数为(39.6±3.9);其中30例剖腹产,70例自然分娩。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孕妇在年龄、体重、怀孕周数、生产类型等一般资料没有明显差别(P>0.05),具有研究价值。

1.2方法对照组孕妇没有通过被动或者主动进行免疫阻断,完成分娩后,收集1mL的静脉血,在婴儿出生后的12h、2个月、7个月、12个月时给予乙肝疫苗接种,5μg/次,从0岁-3岁进行随访。观察组孕妇分娩过后,将婴儿1mL静脉血给予采集,同时在婴儿出生后的12h、2个月、7个月、12个月时,每次采用100IU免疫球蛋白以及5μg乙肝疫苗给予注射,从0岁-3岁进行随访。

1.3临床观察指标分别观察两组婴儿脐血HBsAg阳性概率,并且对婴儿进行0-3年的回访,分别对比两组婴儿第2个月,第7个月、第12个月的HBsAg阳性率等指标。

1.4统计学分析本组研究数据分析处理工作均通过SPSS18.0统计包进行,通过x2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以P

2结果

2.1对比两组婴儿脐血HBsAg阳性概率观察组有4例婴儿为脐血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概率为8%,对照组有9例婴儿为脐血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为18%,观察组婴儿脐血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明显低于对照组婴儿,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

2.2对比两组婴儿随访结果对新生儿脐血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以及出生后第2个月,第7个月、第12个月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进行观察,观察组婴儿HBsAg阳性率显著少于对照组婴儿,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乙型肝炎在临床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母婴传播是造成感染乙型肝炎的主要原因,要想使乙型肝炎的感染率得到有效降低,则应该采取有效的途径对乙型肝炎母婴传播进行预防。乙型肝炎母婴传播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传播:①首先是宫内以及产前传播,在母婴传播途径中占据大概5%左右;②其次,通过产程传播乙肝肝炎病毒,主要是在孕妇分娩时由于阴道分泌物、母血在婴儿体内渗入出现感染的情况,占据母婴传播中90%的概率;③最后是通过产后传播乙肝肝炎病毒,主要是因为产妇在分娩后照顾新生儿时出现传播病毒的情况。

乙肝疫苗主要在人体进入乙肝病毒抗原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抗人体受到刺激后出现的特异性,使表面抗原得到中和,将病毒全面清除,其有着较慢的效果,较长的作用时间。乙肝免疫球蛋白主要是通过浓缩人体血清后制作的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具有极大的特异性,对人体内表面抗原能够启到中和的作用,且能够全面清除病毒。由于乙肝免疫球蛋白无法在肝脏肝细胞内进入。人体一旦入侵乙肝病毒后,则会大量繁殖在肝细胞中。所以,乙肝免疫球蛋白需要在肝细胞进入病毒之前使用,才能获得较为明显的效果。本组观察组组患儿在孕妇分娩过后,将婴儿1mL静脉血给予采集,同时在婴儿出生后的12h、2个月、7个月、12个月时,每次采用100IU免疫球蛋白以及5μg乙肝疫苗给予注射,对婴儿进行3年的回访,观察组婴儿脐血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明显低于对照组婴儿,观察组婴儿HBsAg阳性率显著少于对照组婴儿,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

研究表明,乙肝疫苗与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应用能够减少母婴传播乙型肝炎病毒的概率,有着较为良好的免疫效果,对母婴直接传播病毒起到有效阻断的作用,使婴儿健康得到有效保护,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靳桂香,刘治泉.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联合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380例随诊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4(25):158-159.

[2]宋婷婷,单芙香,程锦泉,尹平.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效果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2(06):635-636.

乙肝免疫球蛋白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阻断

AntiHBV immunoglobulin combined with hepatitis B vaccine in preventing intrauterine infection of HBV

【Abstract】 AIM: To evaluate the potency of different methods in blocking HBV transmission from mother to the infants.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wenty HBsAg/HBeAg positive pregnant women were assigned to three groups, of whom 42 pregnant women in group A were treated with HBV immune globulin combined with hepatitis B vaccine, 40 pregnant women in group B were treated with hepatitis B vaccine only, and 38 pregnant women in group C received no treatment. Pregnant women in group A and in group B were subjected to treatment from the 20 th week of gestation. ELISA 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the serum HBV biomarkers of pregnant women and serum HBsAg of the infants. RESULTS: The HBV infection rates of infants were 7% (3/42), 30% (12/40) and 37% (14/38) in group A, group B and group C respectively. The HBV infection rate of infants in group A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group B and in group C (P<001). CONCLUSION: Pregnant women carrying with hepatitis B virus treated with 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 combined with hepatitis B vaccine can significantly decrease their infants HBV infection rate, indicating that prophylaxis therapy can effectively block the HBV intrauterine transmission.

【Keywords】 preventive intervention;hepatitis B virus;intrauterine infection;HBV immunoglobulin;hepatitis B vaccine.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方法: 将120例HBsAg和(或)HBeAg阳性的孕妇分成3组,A组42例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治疗,B组40例给予乙肝疫苗治疗,C组38例,未给任何治疗.A组和B组均在孕20 wk时开始注射,用ELISA检测孕妇HBV血清标志物和新生儿的血清HBsAg.结果: 新生儿A组感染率为7%(3/42).B组感染率为30%(12/40).C组感染率为37%(14/38).A组HBV感染率明显低于B组与C组(P<001).结论: 携带乙肝病毒孕妇于孕晚期给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治疗可有效地降低婴儿HBV感染率,表明干预性治疗可有效阻断HBV宫内传播.

【关键词】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乙肝免疫球胆白;乙肝疫苗

0引言

孕妇携带的乙肝病毒可垂直传播给新生儿,虽然分娩时采取了许多措施,但完全阻断母婴传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宫内感染是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是导致乙肝疫苗接种失败的主要原因[1],因此,阻止母婴传播是控制乙肝流行的主要环节.我们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治疗来控制乙肝宫内传播,获得了明显的效果.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0202/200402在我院就诊的孕18 wk孕妇检查中检出的HBsAg和(或)HBeAg阳性120例,按接诊次序分为A(n=42)、B(n=40)、C(n=38)3组.120例孕妇肝功均正常,3组年龄、孕次、胎龄无明显差异.120例孕妇生产新生儿120(男64,女56)例.

12方法A组在孕20 wk每月1次在上臂三角肌部位注射1支免疫球蛋白(由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剂量为200 U)和乙肝疫苗(由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剂量为30 μg),B组只注射乙肝疫苗,疫苗来源、注射时间、部位同A组.C组38例未给任何处理.通过观察新生儿和孕妇血清标志物(HBVM)来评价干预效果

13血清标志物的检测孕妇采分娩前肘静脉血2 mL,新生儿采脐静脉血2 mL,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用ELISA,试剂由上海科化华生物有限公司生产.

统计学处理: 记数资料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1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均衡性检验在孕妇18 wk时检测其HBVM,3组之间各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1, Tab 1).

表1孕妇18 wk时HBVM 略

223组孕妇产前38 wk HBVM比较孕妇分别经过不同的治疗后,其产前A 组HBsAg和HBeAg的阳性率明显低于B、C组(P<001),而A 组HBsAb,分别高于B、C组(P<001,Tab 2).

表2孕妇38 wk时HBVM 略

233组新生儿HBV感染率比较与产前孕妇相对应的产后A组新生儿外周血中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B、C组(P<001,Tab 3).

表3新生儿外周血HBV感染率 略

3讨论

我国是乙肝高发区,母婴传播是形成慢性乙肝感染的重要原因,乙肝病毒携带率达12亿,其中50%以上为母婴垂直传播所致[3],80%~90%的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后发展为慢性携带者[4],而这其中35%将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最终有一部分转变为肝硬化和肝癌,而成人乙肝病毒急性感染的慢性化不足3%.因此阻断母婴垂直传播是控制乙肝流行的关键.孕妇血清中的病毒含量与母婴传播感染呈正相关,孕前降低孕妇血清中的病毒含量,能有效的降低宫内感染率,而发生主要在孕晚期[5],特别是在孕20 wk时,此时胎儿各主要器官已发育成形,并且胎盘具有主动转运IgG型免疫球蛋白,给孕妇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后,不但可以降低孕妇血清中的病毒含量,而且HBsAb可经胎盘传给胎儿使其在宫内获得被动和主动免疫的保护,可以预防宫内感染的发生.因此可选择在孕20 wk时,加强免疫治疗比较合适.

从本组资料中可以看出,孕晚期应用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治疗后,可降低孕妇血清中的病毒量机制可能是乙肝免疫球蛋白能使感染细胞释放出来的HBV发生中和反应,不但减少乙肝病毒再感染宿主细胞,也可能减少HBV在体内的复制.乙肝疫苗具有抗原性,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通过免疫调节而抗HBV复制,使血清病毒含量减低.

【参考文献】

[1] Zhang SL, Han XB Yue YF. Relationship beween HBV viremia level of pregnant women and intrauterine infection: Nested PCR for detection of HBV DNA[J]. World J Gastroenterol, 1998;4:61-63.

[2] 王清图,修霞. 不同方案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临床研究[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2;18(1):51-52.

Wang Qing TU, Xiou Xia. Clinic study of different scheme preventing on motherinfant vertical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HBV) [J]. J Hepatol,2002;18(1):51-52.

[3] Cacciold, Cerenzia G, Pollicino T, et al. Genomic heterogeneieg of hepatitis Bvirus (HBV) and out come of perinatal HBV infection[J]. J Hepatol, 2002;36(3):426-432.

[4] Shiraki K,Perinatal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Yirus emelits prevention[J].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0;15(Suppl):11-14.

[5] 闫永平,徐德忠,王文亮,等. 胎盘乙肝病毒感染与宫内传播的关系[J]. 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9;34(7):351-392.

上一篇:脑蛋白水解物范文 下一篇:糜蛋白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