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一新生语文学习心态的思考

时间:2022-06-15 08:53:47

基于高一新生语文学习心态的思考

摘 要: 高一新生在语文学习中问题多多,教师应该引导他们把心用于学习上,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认识到前面的学习之路充满希望,这样他们才会充满热情,心情舒畅,热爱生活,搞好语文学习。

关键词: 高一新生 语文学习 心态

高一新生进入学校都带着一颗充满喜悦、充满着憧憬的心,对自己的未来规划着美好的蓝图,心中满载着豪言壮志,但不久后渐渐地就露出了一些弊病,至此学生的整体心态发生了变化,美好的愿望被残酷的现实打败,对未来的美好设想也被学习和生活上的不适变成了泡影,美好的憧憬也不知被现实的困难打败后躲到哪里去了,他们学习的天空顿时一片阴霾。心理素质的不同也造成他们对现实的不同态度,对学生观察分析研究后,我发现高一新生学习语文的心态有以下几种。

(一)坦然勇敢地接受高中生活,努力适应高中生活,这些学生的心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属于乐观派,想办法解决学习上、生活上的困难,往往是学习上的标兵,成绩也一天比一天进步。如我所带的高一(5)、(6)两个班里就有不少这样的学生,他们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一心扑在学习上,若碰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有时会请教老师,平时经常和同学讨论,注意取长补短,注重知识积累,简言之,他们对待学习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学就学个踏实。

(二)想接受高中生活,但一碰到难题就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也想找办法解决,但心神不定,千头万绪,又不知从何下手。这样的学生若心理素质好一些,就会在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下找到努力的方向,然后致力于所选目标,成绩最后也会进步;若心理素质差,就会在心神不定、手忙脚乱中掉队。

(三)先接受高中生活,在经历一系列的不顺(如学习上、生活上)后,又放弃了高中生活,整天无精打采,无所事事;作业不交,或交了也是抄的;成天不是对同学有意见就是对老师有意见;心态不端正,也无心学习,一步跟不上就步步跟不上,越来越对学习失去兴趣,最后只能混日子,过着痛苦而又艰涩的校园生活;在学校里老师找,在家里父母唠叨,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学校里学不下去,也不想回家,或不敢回家,一是怕丢人,二是怕吃苦。这样的学生走上社会最多能取得一时的成功,却不能取得一世的成功。因为这样的学生遇到问题,只是躲避,而不是勇于解决问题。

对于这几种心理素质的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

我认为教师要用一颗充满爱的心引导他们把心用于学习上,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让他们认识到他们前面的学习之路充满希望,这样他们才会充满热情,心情舒畅,热爱生活,搞好语文学习。

具体应该怎样让他们回到热爱语文学习的道路上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做到以下两点。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现代人应该是文明的人,有良好的习惯,有奋发的精神,有旺盛的求知欲,有克服困难、锲而不舍的意志与毅力。这些素质均可以通过严格的语文训练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由于社会上的某些不良影响,学生学习的粗疏与惰性、被动承受与浅尝辄止屡见不鲜,因而培养良好的素质,须从习惯的养成抓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学贵慎始,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读书、写字、说话、作文,均要严格要求。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去读去写,绝非一日之功,这既是良好习惯的培养,又是坚强意志的锻炼。让学生自己读书,培养他们从阅读中发现问题、积极思维的习惯,引导他们在阅读时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既可增强他们做学习上主人的意识,又可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的求知欲。

一些学生对语文的工具性,对这个学科的特点,对学习这门学科的规律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总希望一学就会,一写就提高,不理解积累有个过程,急于求成、立竿见影是行不通的。因此,教师要反复宣传语文学习积累与实践的重要和必要,培养他们语文学习的韧性,培养他们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精神,教育他们不因一次作文、一次考试失利而气馁,也不因些微进步而骄傲,要脚踏实地,积词积句积文,一步一个脚印,在训练语文基本功的同时,塑造做人的素质。

(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求知的欲望在胸中激荡,以学为乐,欲罢不能。

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兴趣绝不是架空地强调语文重要,空道理要少讲,因为空道理是苍白无力的。重要的是抓住学生的心理,利用知识本身的力量,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让他们由于认识了以前未知的东西而感到高兴与满足。

怎样激发兴趣呢?我们要抓住“新”、“趣”、“情”、“思”四个字进行。

1.新。中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如果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更新与变化,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如果总是采用同一种或相仿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压抑。即使某一种教学方法比较好,但如果在教学实践中使之程式化,这种教法也就停滞了,缺乏活泼的生命力。为此,我们设计各种体裁的课文的教学,要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学习课文的愿望和现有语文能力的情况出发,采用多种方法组织教学内容,使每个专题、每个板块、每篇课文的学习都有新意、有新鲜感。

2.趣。课要有趣味性,使学生迷恋。教学的趣味性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这里所说的“趣味”,绝不是庸俗低级或故弄玄虚,而是与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紧密相连。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对高一新生有巨大的吸引力,了解并熟悉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渴求知识的心态,紧扣课文的特点,以知识的清泉浇灌,学生往往就会被吸引,沉浸在求知的氛围中。

3.情。自古至今,一篇篇名诗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笔墨中饱蘸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情动而辞发,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教学时我们就要充分注意和运用这个特点,通过讲读的训练,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我之口,如出我之心。

4.思。学习内容能激发学习兴趣,而学生智力活动本身能激发学生更浓的兴趣。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实用性和肤浅性虽占有一定的位置,但由于他们的大脑功能进一步完善,接触事物进一步广泛,他们对事物的本质、规律性和知识会产生探讨的愿望,故而我们要高度重视他们“思”的锻炼和发展。

总之,高一新生学习语文,只要有语文老师的爱心陪伴,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学有兴趣,那么他们就会学习情绪高涨,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素质、能力、智力获得有效的培养和锻炼。

上一篇:关于中学生科学规范用语的思考与实践 下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评价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