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游戏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时间:2022-06-15 07:32:51

体育游戏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摘 要:体育课堂开展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身心健康为标准的教育活动。在体育课堂中并不是简单的游戏玩乐,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正确的、健康的运动知识,在保护自身的同时又强身健体。体育运动如果单纯地以传授体育知识为目的,就显得枯燥无味,那么如何提升体育运动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关键词:体育游戏;体育教学;运用

一、体育游戏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形态、生理、心理等方面都处于成长期,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学生表现出矛盾性、情绪波动较大的特征。学生身体发育过程呈现波浪式,学习兴趣不断分化,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身体发育和新陈代谢的过程加快,但是知识尚未成熟,情绪处于波动的状态。身体健康包括人体各部位或者器官的发育与功能完善。参与体育游戏能够拉伸身体的肌肉、韧带,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平衡能力以及局部肌肉的力量。体育游戏的条件、环境可变性因素较多,内容丰富多样,能够增强人机智、敏捷等判断力,提高人的记忆能力。在心理健康方面:参与体育游戏能有效调动人的情绪,通过身体运动、智力开发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参与体育游戏获得胜利还能使学生产生自豪感,自尊心、信心获得满足,从精神上产生愉悦感。体育游戏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自我概念和坚韧的品质。从社会适应角度来看:体育游戏依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自我思想的发挥实现游戏目标。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生学会如何表达自己、认识自己,如何构建融洽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安全感。

二、体育游戏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1.健身性原则

体育运动基本目标是提高中小学生的免疫力,促进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中小学生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投入到学习中。健身性是体育的本质特征,在追求体育教学趣味性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体育教学的核心价值。

2.可比性与可裁判性原则

体育游戏可能在短期内具有新意,但是时间一长就会产生疲惫的感觉。可比性与可裁判性能够强调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调动学生心中原始竞争情绪。这种原则能够使该方法保持长时间的活力。

3.可操作性与可观赏性

体育游戏有的难度较大,并不适合中小学生。所以要考虑体育游戏是否具有实际操作能力。观赏性是体育游戏的外在表现,趣味程度高,那么观赏性就强。所以体育游戏应考虑到他的观赏性。

4.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是体育游戏的基础特征。缺失趣味性的体育缺失其本质内涵,只能是形式化的体育活动。

5.安全性和教育性原则

体育活动不论以何种形式召开都应遵守安全性和教育性的原则。其中安全性是指体育活动中要确保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安全,采取过激的体育活动会对学生身心造成伤害,使学生畏惧体育活动。教育性是教育的根本特征,如果体育活动缺少教育性,那么就只能称之为娱乐,而非体育教育。

三、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1.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并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热情,还承担着一定的教学任务。所以,体育游戏需要针对学生的喜好,针对教学任务选择和设置。趣味性较强的体育游戏能加深学生对体育的理解,掌握较高的深层次技能,增强学生的综合性素质,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建立较厚实的基础。游戏体育的选择虽然需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要具备体育课程教学知识。通过构建多种方式的体育游戏,丰富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

2.强化课程安排

当前社会民众对体育锻炼较为忽视,家庭中很少有带着孩子进行体育锻炼的。我国学生从小学开始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家长更多关注学生成绩的提升,忽视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运动缺少家庭氛围的熏陶。其次,学生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学校对学生的关注点更是集中于学生的文化课程。学校忽视体育课程,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体育并未占据考核的分数。校园体育锻炼氛围欠缺。最后,中小学受制于高强度的校园管理方式,体育锻炼的机会和时间较少,而自身又懒于锻炼。学校应当加强对体育锻炼的重视,关注学生身心成长。

3.改进体育教W方法

新时期体育教育受到广大民众的关注,教育标准也在不断提升。教师面对社会和教育的双重压力,应当开拓大脑积极创新教育模式。针对中小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心理因素、身体条件等开展个性化教育课程。在教育游戏中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和激情。

健康的身体需要经常参加锻炼,主动性参与产生的价值要远远高于被动性的驱动力。体育课堂借助体育游戏为学生创造了更好的学习条件,运动的情景化模拟场景有助于提升学生运动的激情,从而实现锻炼身体、优化身心的成长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姜淑一.体育游戏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8).

[2]谢健,沈雪江.论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31).

上一篇:浅析小学英语两极分化成因 下一篇:浅议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