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结尾中的“撞钟”艺术

时间:2022-06-15 03:22:22

课堂教学结尾中的“撞钟”艺术

明代文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指出:“凡起句当如炮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意思是说,文章开头要响亮,使人为之一振;结尾要有韵味,使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这虽讲的是写作,但对教师授课也有启发。一段引人入胜的导语固然重要,然而一段耐人寻味的结语,犹如一次清音有余的撞钟,则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留下久久不能忘怀的印象。

如何使课堂的“结句”起到“撞钟”的效果呢?

一、“拖”出矛盾,留下悬念

一般情况下,旧课结束前十分钟,学生的思维处于松弛状态,因为每每面对的是教师小结、布置作业等教学定势,并由传统的教学定势形成固定的思维定势。怎样弥补这段“交叉空白带”。变松弛为紧凑呢?“拖”出矛盾,设置悬念,可谓奏效方法之一。“拖”则要讲究艺术,找出适当话题,为之入境;设置矛盾要有“坡度”,为之激思;悬念要留下思路的方向,为之启兴。

例如教读《石壕吏》时,教师可在课堂结束时节外生枝地置疑:“有人认为《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因为诗人杜甫在诗中始终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你们同意这一观点吗?”问题一提出,沉闷的空气顿时活跃起来,教室里沸沸扬扬,讨论、争辩、综合,最后认为:杜甫在诗中通过人物的刻画和情景的描写来表达感情的,诗人虽没有直接出来讲话,但爱憎的旗帜异常鲜明,因而上述观点没有根据。这样一来,学生既对诗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也对诗的创作要用想象思维有了一定的认识。

然而,教师并不就此收尾,而是再起波澜:“你们知道这个观点是当代文豪郭沫若在他的著作《李白与杜甫》中提出来的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的话又一次激起学生的兴趣:对于权威的意见,我们也能评长论短。这时教师稍稍收敛一下学生的思维,问:“李白和杜甫同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但他们的创作风格迥然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样就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诗外、课外,要回答这类问题不难从各类诗评中找到答案,但找到答案的过程则是扩展思维的过程。

二、歌声收尾,余音绕梁

在一次全国性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大赛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一中的来凤华老师执教《我与地坛》一课,在赏析过课文并和学生深入探讨了“地坛”的象征内涵以及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对民族、对母亲的爱之后,授课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母爱的认识,意在点拨学生懂得母亲懂得母爱。因有史铁生的文章开启了学生的认知,教师的引导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思考,学生各抒己见,谈得十分动情,教学现场是十分感人的,台上台下热泪盈眶。这时,音乐响起,来老师用饱含感情的声音总结道:

我们的欢乐

是母亲脸上的微笑

我们的痛苦

是母亲眼里深深的忧伤

我们可以走出家门

却永远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

诵读声未落,“花,轻轻地绽放……”满文军《懂你》的歌声在不知不觉间轻轻响起,并且越来越响亮,课在《懂你》的歌声里终止,但母爱的旋律却久久在学生和听课教师心中回荡。此课在强手如云的比赛中力拔头筹。《懂你》这首歌曲本身就十分感人,用在这堂课收尾,似乎更增添了感染力,原因何在?试想,在歌声响起前,师生已共同营造了一个有关母爱的心理效应场。这个效应场里有师生共同挖掘营造的思想深度和心理高度,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聆听这首歌颂母爱的歌,心理感应自然不同,这就像电影插曲和MTV往往比一支单纯的歌更能打动听众是一个道理,这也和在一种心境下忽然发现一支熟悉的歌曲原来如此感人是一个道理。这种前摄影响,使得母爱这块情感的海绵吸取了歌声中的艺术水分,更加滋润丰盈起来,这时,歌声成了授课内容的延展,成了授课内容另一种艺术形式的阐释,既丰富了文本内容和授课方式,又增加了课堂分量和艺术的张力。

三、串扣打结,穿针引线

单元内的课文是以文章某一方面的共同点(内容、结构或表现手法)为出发点组合而成的,因而这一单元的知识在某一点上是基本相同的,这某一点相对于整个知识链接来说又是一个环节。串扣打结,由博返约是一课将结束的必要前提,应在教师启导下,根据所学内容,用一定的方法把问题引向深入,由表及里地揭示其内涵。

如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课文写的都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对于生命的体味和关爱。其中《紫藤萝瀑布》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推动单元教学的关键,怎样用重点篇目牵动阅读篇目是课堂结尾精心设计的一环。《紫藤萝瀑布》像一首深沉的歌,为我们展示了人生的画面: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珍惜生活的浪花。在我们生存的世界中,个体的生命可能遭遇过挫折和磨难,但整个生命的历史却是奔流不息的,它定能跨越沟壑,走向崭新的辉煌。同样的道理,在人生道路上,《走一步,再走一步》又是什么意思?一个人在旅途中,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由此我们就可以归结出《蝉》《贝壳》这两篇自读课文的体验反思: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如此结尾,建构成纵横交错的轮廓,通过阅读,学生既会沉浸于文形兼美的欣赏,也会驻足于思想意蕴的领悟,达到十分钟“撞钟”,百分钟“绕梁”的效果。

四、收中寓展,隐线纤纤

在教学过程中,教一点要带全面,教一篇要带数篇,让学生理解消化和运用所学的知识。为此,教师同样不能放任自流,要给学生一根红线,诱导他们将题材相仿的或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课文进行比较,这时课堂结尾十分钟显得异常重要。如教读《孔乙己》一文,教师可先有意为《范进中举》一课稍稍进行铺垫,然后用这样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孔乙己的艺术形象,让我们看到了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悲苦的人生道路上留下的一串长长的足迹,同时勾画了那个社会的芸芸众生相,将世态炎凉呈现在人们眼前。范进和孔乙己,一个终于中举,一个始终没有进学。虽同为热衷于功名的知识分子,孔乙己麻木迂腐的性格中兼有清高傲气,虽有偷窃懒惰的恶习,也不乏善良正直的一面。那么,范进的性格如何呢?如果说孔乙己的灵魂深处渗透着几缕“悲”,那么范进的脸谱上,可贴上什么样的标签?如果说鲁迅是一位雕刻家,以多层次地精细地镂刻,凸现出人物可憎可哀的神韵,那么吴敬梓则可以说是一位漫画家,他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涂抹出范进等人物形象呢?一问再问,涉及作者的创作风格、作品的人物性格、人物形象等,问中巧含条分缕析的说明,有意引发学生对新课的思考,做到收中寓展,隐线纤纤,为学习自读课文作铺垫、埋伏笔。

一堂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说好的开头有先声夺人、启境的功能,那么精妙的结尾就应具有耐人寻味,课断思不断的,言虽尽而意无穷的作用。因此创设一个“撞钟”的结尾,让学生咀嚼、回味、反思,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帮助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知识的升华。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3]《于漪语文教育论集》.

上一篇:如何有效地进行中考数学总复习 下一篇:中学作文教学的几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