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物藏品保护

时间:2022-06-15 11:31:47

浅谈文物藏品保护

【摘要】保护藏品的实质就是保护藏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保存本来面貌,保持其珍贵价值,要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古代工艺进行剖析,奠定保护修复理论基础。

【关键词】藏品保护;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

文物藏品保护是自然科学中一门研究人类文化遗产和自然现象的质量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研究对抗自然力对藏品破坏的科学,即研究历代各种质地文物和自然标本,在内外因素影响下的质量变化规律,应用科学技术手段,维护藏品质量,对抗一切形式的质变,阻止延缓质变过程,控制降低质变速度,对藏品的劣化进行综合防治。藏品保护这个概念,是由其特有的研究对象和承担的专门任务而形成的。

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存,大部分都已经毁灭消失,保存下来的仅是其中的极小部分。历史文物和自然标本受损的原因,应归于人类自身和大自然。人是文化财产的创造者,也是长期保存历史遗存的最大威胁者。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破坏行为,都会带来严重后果。如为了城市建设,随意将古建筑拆毁,用新建筑取而代之,为开发旅游,不适当地在名胜古迹兴建机场、公路、桥梁和人造景观,破坏文化古迹的环境面貌,乃至破坏文化古迹。交通发达所引起的频繁震动,破坏了地质构造的稳定,影响着尚埋藏于地下的文物的保存。在博物馆、文物保存单位附近建设工厂,烟囱林立,烟雾弥漫,污水废弃排放,造成环境污染,腐蚀文物。旅游业发展观众倍增,由于观光旅游者文化素质、道德风尚之欠缺,对文物随意触摸、图刻造成危害,不合理的考古发掘和文物出土后所采取的保护措施不利,而造成的危害。因管理不妥,疏忽失职而造成的损害等。上述人为损坏文物的情况,至今仍未消除并时有发生,因此更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在自然力对文物的破坏中,自然灾害的破坏力是迅速惊人的,包括地壳运动、地震、洪水、台风等。这种灾难性的巨大破坏力,往往难以预防。另一类自然破坏力,它虽不如自然灾害那样来势凶猛,但却持久地侵袭着文物,这类自然力包括:气候变化、光线辐射、空气污染、生物危害等。这种破坏力虽然进行得缓慢轻微,但日积月累的破坏力绝不可低估,在这些自然破坏因素的作用下,文物向衰败、损坏、消失的方向转化,金属腐蚀矿化、砖瓦酥碱粉碎、石雕风化剥离、织物粘连腐烂、书卷虫蛀霉变、文献字迹模糊等等。总之,各种文物都在不断发生质量变化,逐渐向毁坏方向演变,造成对文物寿命的严重威胁。

对抗人为的破坏力,是藏品保护管理方面的问题,在全民族的道德素养、保护文物意识日益提高和政策、法律、规章、制度逐步健全的情况下,人为破坏文物和自然标本的现象是可以日趋缩小乃至基本制止的。而自然力对文物和自然标本的破坏,应依靠科学技术。但如果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严肃的法律效力,先进的科学保护技术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若无现代化的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即使人为破坏已被控制,也只能面对其自然衰败毁损现象而束手无策。因此,健全和发展藏品保护科学技术,是博物馆事业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衡量博物馆现代化水准的标志之一。

保护藏品的实质是保持藏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只有保存本来面貌,才能保持其珍贵价值。因此,文物藏品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保持其原状,其中的科学技术工作主要包括这几项:

1.分析藏品的结构。博物馆一切藏品都是由不同的材料所组成,保护藏品的实质是保护材料。应用现代分析检测设备,通过对藏品的分析测试探明藏品材料的元素组成、物质结构和物理性能,探索藏品劣化变质的内因,以寻求保护藏品的途径。

2.探索藏品的质变机理。由于藏品成分、性质的不同和外界自然因素的差异,其发生的劣化变质现象也各自有别。掌握藏品的质变机理,可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3.查明藏品在地下的埋葬环境。历史文化遗存在地下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封闭状态,考古发掘时突然转入大气中,环境的骤然变化使文化遗存的质量急剧变化,造成出土时和之后的劣化变质。为了揭示文化遗存在地下期间保存环境的奥秘,以便出土后的长期保存,需采集墓室内外、遗物周围的土壤、液体、气体的试样进行分析测定,获得地下的原始资料,并观察记录出土时文化遗存的保存状态。

4.研究藏品在博物馆的保存环境。博物馆应研究选择各类质地藏品所需的最佳保存环境,并制定环境质量标准,进行环境监测调空。加强博物馆环境管理,消除有害因素,改善控制库房和陈列室的环境。创造良好的环境,则应对藏品实行按材料质地分类保存的方法。

5.藏品的保养方法。藏品保养是为了维护藏品的质量,阻止或延缓藏品劣化变质而采取的防护技术措施。博物馆需对藏品进行日常的科学维护,保养工作包括:防潮湿、防干燥、防污染、防灰尘、防光辐射、防虫蛀、防腐蚀、防糟朽、防变色、防老化等。保养方法既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又重视民间传统收藏经验的总结与继承,探索一套完整并行之有效的保养方法。

6.藏品的修复技术。运用化学的物理的技术手段,对已损藏品进行修整复原的工艺为藏品修复技术。通过修复处理可使藏品的病害消除,毁损得以恢复,劣化现象受到控制。

7.藏品的年代测定技术。断定藏品的确切年代,可为探索藏品的构成材料、制作工艺、质变规律、保养措施、修复方法等提供科学资讯,是藏品保护科技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

8.藏品的复制技术。藏品复制是依据藏品原件进行重新制作。复制品必须忠于藏品原件的原状,要具有真实性,为保证复制品的质量,不可随意改变和创造。对一般复制品要求在造型、规格、纹饰、色彩、质感、风格、完残等方面,做到在外观上保持与原件完全一致,使之真伪难辨,以满足藏品陈列需要。对高标准的复制品,除具备上述外貌上的一致外,在材料质地、化学成分、重量、硬度、手感等方面也应与原件相同,达到乱真程度。复制品是为了保护藏品,发挥藏品的作用。复制工艺过程须确保藏品安全无损,并以此为准则衡量复制技术的优劣,对有损藏品的复制方法应制止。

9.自然标本制作技术。为完好地长期保存从自然界采集的动物、植物标本,应采用必要的物理和化学手段,对其进行技术加工,以便在博物馆收藏陈列。生物标本含有大量有机物质,不及时做科学处理,很容易腐烂变质损坏。加工制作后的生物标本,必须保持原生物固有的形态、色彩和外观特征。生物标本制作方法有:干制标本、浸制标本、包埋标本。在自然标本中还有属于无机物的岩石标本、矿物标本、土壤标本和古生物化石标本。自然标本制作是科学和艺术相融的技术,标本制作技术的优劣是标本能否长久保存的关键。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要历史地、科学地对待传统保护修复技术。在系统地挖掘整理传统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同时,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古代工艺进行剖析,揭示其科学原理,奠定传统保护、修复技术的理论基础,增强弘扬其信念。当然也会发现所采取的技艺或使用的材料有不当之处,甚至对文物不利,对此要客观地分析并淘汰落后的技术,但这不影响对传统技术成就的评价,而是为更好地弘扬传统技术。只有民族的,才是国际的,我国的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在国际保护学术界已占有一定地位,也与我国传统文物保护、修复技艺的声誉有关,所以我们要继往开来,在文物藏品的保护和修复中再创新的辉煌。

作者简介:李泽兴(1977.12--), 黑龙江省龙江县,汉,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在在满洲里市博物馆,助理馆员

上一篇:英语语言帝国主义下汉语变化原因及其未来发展 下一篇:浅谈环境保护中的生态建设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