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茶叶农残现状、产生原因及对策措施

时间:2022-06-15 11:11:21

浅析茶叶农残现状、产生原因及对策措施

摘 要:阐述了近几年来祁门县茶叶农残的现状,从茶叶生产基础条件差、外销市场因素和质量安全监管不力等方面分析了茶叶农残产生的原因,提出强化源头管理、生产环节监管,加强茶园基地建设、推广农业生态防控等有效降低茶叶农残的对策与措施,提高茶叶品质,确保祁门县茶叶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关键词:农药残留;茶叶;对策;祁门县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9-125-02

茶叶作为一种饮品,其质量安全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及其购买欲;茶叶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消费者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之一,而是否存在农药残留是其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直接影响到茶叶销量,从而影响茶叶经济的发展。

1 祁门县茶叶农残现状

祁门县是安徽省的重点产茶区,也是著名的祁门红茶原产地,全县18个乡镇均生产茶叶,茶叶经济是全县茶农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目前,全县共有10 800hm2茶园,其中以祁红发展有限公司、祥源祁红茶业公司等龙头企业认证发展有机茶园仅2 300hm2,其余8 500hm2茶园都分散在茶农手中。前些年,因农药有中毒致畸、致癌的副作用,出现过几起茶农在采摘、加工过程中农药中毒事件;近年来,也时常发生部分出口红茶因农残超标而被退货或取消订单的情况,给我县红茶加工企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如若我县不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降低农残,茶产品质量安全一旦出现问题,会迅速扩散,不断放大,外销红茶势必会受到重创,而出现滞销,对整个行业和产业构成威胁,甚至遭到灾难性、毁灭性的打击,而致整个红茶产业衰败。

2 茶叶农药残留产生的原因

2.1 茶叶生产基础条件差 现阶段我县茶叶生产经营以分散为主,生产方式落后,标准化水平低,生产经营者整体文化水平不高,茶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淡薄,容易出现违规现象;茶产品质量安全与经济效益不挂钩,茶农用药主要考虑3点:看效益,投入产出是否合理;看效果,管不管用;看成本,是否便宜,因而习惯使用一些高效、价廉的高毒药物甚至禁用药物,给质量安全带来了很大隐患。同时,受气候变化、耕种方式等因素影响,当前茶园病虫害呈“多发、重发”态势,须大量使用药物进行控制,加上不少茶农未了解茶树病虫的危害特性,不按照规定用药,选用农药不当,防治效果不佳,为提高防治效果,擅自提高施药浓度,增多施药次数;不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盲目追求眼前利益,没等过了安全间隔期,施药后仅2~3d就采摘,农药尚未被茶树完全吸收降解,往往容易导致农药残留超标。

2.2 外销市场因素 随着中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和国际食品安全水平的大幅度提升,茶叶出口阻力逐年增大,红茶市场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欧盟等发达国家对茶叶检测标准检测项目越来越多,指标越来越严,不断降低茶叶农残含量标准,提高贸易门槛,而致部分农残被动超标。

2.3 监管能力弱,监管不到位 2012年2月24日印发的祁编[2012]06号文件,决定在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挂牌,设立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名称统一为祁门县xx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所需编制在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内调剂,确保有2名以上人员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而事实上,只不过空有牌子,没有固定场所及人员,更没有检验检测设备。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起步晚、基础弱,越到基层监管服务和支撑体系越滞后,在检测体系方面,全县尚没有茶叶质检的专门机构,目前必须送至省级质检机构。县级和乡镇基层检测基础建设得不到加强,就很难适应茶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需要,茶叶生产中即使出现农药残留问题,也不能及时查处,任由问题茶叶流入市场。

3 降低茶叶农药残留的措施

3.1 充实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强化监管能力 要尽快落实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的专业人员、办公经费、办公场所,配备检验检测设备;加快构建和完善茶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和执法监管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专业队伍素质,强化技术支撑,切实提高执法监督、监测评估、应急处置和服务指导能力。加强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与舆情监测,科学评估风险隐患,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努力将问题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一旦发生质量安全突发事件,要快速反应,依法科学、有力有序地处置,最大限度地降低负面影响。

3.2 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知识培训、宣传,规范茶园用药,强化源头管理 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专业人员要认真研读最近我国及欧盟等发达国家有关进口茶叶检测标准的知识,在生产前期,组织乡镇监管员、茶叶技干及县级农资供应商开展“茶叶质量安全知识”培训;而后,再由乡镇监管员、茶叶技干组织本乡镇茶叶加工厂负责人、技术员及农药经销商开展“茶叶质量安全知识”二级培训;生产中,监管员、茶技干要及时深入茶园指导茶农科学管理,控制投入品使用,确保规范用药。加大生产过程、产地准出监控,积极推进市场准入管理,强化各环节执法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积极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从生产源头提升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3 加大茶叶农残检测监管力度,并建立健全奖惩制度,强化制度建设 茶叶生产期间,乡镇质监员要及时深入各加工企业按批次抽样报检,检测结果及时在县政府网上进行公示。对检测合格的本批次茶叶发放粘贴合格标识,县政府应将全年茶叶质检合格企业进行通报表彰,并给予减免部分税额进行奖励,优先考虑下一年度项目资金安排;对农残超标不合格产品进行封存或销毁,并追溯源头,查清原因进行整改,并取消本年度的优惠政策。全面强化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联防联控等制度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依法落实地方政府监管责任,明确部门分工,形成生产经营者负第一责任、地方政府负总责、部门各负其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体系。

3.4 加大基地建设力度,推广农业生态防控,提升茶叶品质 以祁红发展有限公司、祥源祁红茶业公司、祁门香公司、黄山谢裕大、祁门县祁春茶业庄园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为依托,通过“茶园流转”和“荒山种茶”形式,建设红茶加工原料供应基地。推广农业生态防控,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充分利用生物间的相依相克原理,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内,使农药残留降低到规定标准的范围之内,尽量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措施,有限制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综合防治茶园病虫害,科学管理茶园,开展统防统治工作,有效控制茶园病虫害的发生,从根本上杜绝农药残留,提高茶叶品质。

此外,建议县委、县政府把防控农残作为祁红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加大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监管力度,力求逐步实现品种优良化、种植规模化、经营产业化、营销品牌化,全力完成祁红产业发展“2111”计划阶段目标,把茶叶产业培育成我县重要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使祁门县真正成为“因茶而名、因茶而富、因茶而强”的世界红茶之乡,让祁门县“一茶红天下”。 (责编:陶学军)

上一篇:音乐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下一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