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标志商标争议案件法律问题研究

时间:2022-06-15 02:51:17

地理标志商标争议案件法律问题研究

2008年6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在“湘莲”商标争议案中,认定“湘莲”为使用在莲子商品上的地理标志,并依据《商标法》第16条的规定撤销了福建省某莲业食品有限公司在莲子等商品上注册的“湘莲及图”商标。这是国家工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首次在商标争议案件中认定地理标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由于涉及地理标志的商标争议案件,常常关系到该地域内相关社会群体的整体利益,为社会所普遍关注。因此审慎稳妥、公正高效地处理好地理标志案件不仅对保护正宗地理标志产品生产者的合法权益有利,而且对避免消费者出现误认误购,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湘莲及图”商标争议案情简介

福建省某莲业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称福建省某公司)于2001年向商标局提出“湘莲及图”商标(以下称争议商标)注册申请。指定使用在第29类莲子、果冻、肉等商品上,2003年商标局对该商标予以核准注册。2005年,湖南省湘潭县湘莲协会(以下称湘莲协会)对福建省某公司在莲子等商品上注册的争议商标提出评审申请,请求撤销争议商标的注册。

湘莲协会的主要理由为,“湘莲”特指湖南省所出产的莲子,具有明显的地理标志属性,而福建省某公司所在地为福建建宁,其注册争议商标用于非湖南省所生产的莲子产品包装上,具有假冒“湘莲”品牌,误导公众之嫌。福建省某公司恶意抢注“湘莲”商标。将严重损害湘莲产地种植户及经营户的利益,损害真正的湘莲品牌,造成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恶劣后果。“湘莲”具有悠久的历史,是莲子的一种通用名称,争议商标违反了商标法第11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

福建省某公司答辩称,“湘莲”从未被认定为地理标志。争议商标是其自行设计、首先使用的。不仅不存在“恶意抢注”的行为,反而通过被申请人的使用,扩大了消费者对“湘莲”的认可度,提升了“湘莲”的美誉度。“湘莲及图”商标使用在莲子商品上也具有商标的显著性,故请求维持争议商标的注册。

经过审理,商标评审委员会认为,根据湘莲协会提交的证据及《中国土特名产辞典》的记载,“湘莲”广布于湖南,尤其是洞庭湖地区,其产品具有颗粒圆大、色白如凝脂、肉质饱满、汤色青、香气浓、味鲜美等特点,所含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等营养成分有别于其他地区所产莲子。上述品质特点主要是由湘莲所在地区气温、雨量、湿度、日照、土壤、水利等自然条件和栽培方式所决定的。“湘莲”称谓自南朝沿用至今,早已形成了与其湖南产地相对应的关系,符合《商标法》第16条第二款规定的地理标志条件,可以认定为莲子商品的地理标志。争议商标由“湘莲”、对应的拼音及图形组成,文字“湘莲”为该商标的主要认读和呼叫部分。福建省某公司地处福建,其在申请注册争议商标前已与湖南湘潭地区的厂商就“湘莲”购销有业务往来,明知“湘莲”为莲子商品的地理标志,仍将其注册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以外的商标。易导致相关公众对该商标所标识的产品性质、来源产生误认,已属于《商标法》第16条第一款所禁止的情形,争议商标在莲子及类似商品上的注册应予撤销。依据《商标法》第16条、第43条、《商标法实施条例》第41条的规定。裁定撤销争议商标在莲子等部分商品上的注册。

二、商标争议程序是保护地理标志的重要途径

地理标志是知识产权的类型之一,它反映了特定地理环境与产品之间的关系,代表着产品的特定品质与信誉。会令消费公众对这种地理名称下的商品产生稳定的信任感,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此地理标志本身蕴涵着巨大的经济利益。由于地理标志保护的商品主要是特色农产品,因此它作为地方经济的特色品牌,对农民致富,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因为地理标志具有特殊的经济利益和文化价值,导致了针对地理标志的恶意注册事件时有发生。而商标争议程序正是制止恶意注册地理标志,保护地理标志相关方利益的一个有效法律途径。我国商标法第16条属于保护地理标志的实体条款,与之相配合的商标争议程序条款是第41条第二款,该款规定:“已经注册的商标,违反本法第十三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三十一条规定的,自商标注册之日起五年内,商标所有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商标评审委员会裁定撤销该注册商标。对恶意注册的,驰名商标所有人不受五年的时间限制。”因此。地理标志利益相关方可以有效利用商标争议程序来反对他人抢注地理标志的行为。本文讨论的“湘莲”商标争议案即是利用商标争议程序来保护地理标志的典型例子。我国商标法利用商标争议程序对地理标志提供保护,这种制度设计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的要求也是相一致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第22条第三款规定:“当一个商标包含地理标记或者由这样的地理标记组成,但是使用该商标的产品却不是在所指示的领土上生产的时候,如果在一个缔约方使用具有这样标记的商标将会使公众对该产品的真实原产地产生误解,则该缔约方应在其立法允许的情况下依职权或者在一个利益方提出请求的情况下拒绝该商标的注册或宣告该商标的注册无效。”

在商标争议程序中,商标评审机关处于居中裁决的地位,双方当事人处于相互对抗的地位,在这种具有对抗性质的纠纷解决机制中,双方当事人为了各自的利益会充分的展开质证辩论。通过辩论,可以大大提高商标评审机关认定事实的准确程度,从而保证地理标志认定及保护范围的准确性。

需要注意的是,与普通商标争议案相比,地理标志争议案件的争议理由并不局限于解决地理标志被他人抢注问题或商标显著性的问题,还包括地理标志注册人的主体资格是否适格,商标使用管理规则、地域范围的划定、有关品质的标准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等事由。

三、来源于中国范围内未注册的地理标志可以依法获得保护

在实践中,对来源于中国范围内未注册的地理标志是否可以依法获得保护存在争议,在“湘莲”商标争议案中,福建省某公司也以“湘莲”还未被注册为地理标志为由,主张争议商标未损害地理标志的利益。商标评审委员会通过本案的审理,澄清了这一误区,明确了中国范围内未注册的地理标志也可以依法在商标争议程序中获得保护。

地理标志作为一种自然和人文资源。是一种历史的客观存在。既是稀缺的,也是不可再生的。商标法仅是对地理标志这种客观事实提供一种确认和保护。商标注册制度不可能“创设”出一个历史上不存在的地理标志,因此,对某个历史上存在并流传至今的地理标志。即使未经注册,在商标争议程序中,可以对地理标志是否客观存在进行审查认定,而一旦

认定这种事实存在,则无论是基于地理标志相关方的利益还是考虑公平竞争秩序,地理标志都应当依商标法第16条得到保护。可以肯定地说,一个在中国范围内的地理标志即使未经注册,但当与他人抢注的“地理标志商标”相比较时,由于地理标志都是通过千百年的历史锤炼而形成,甚至比商标注册制度还要早,所以不论抢注者如何抗辩称其抢注行为具有“在先性”、“合法性”,实际上这些所谓的理由均在法理上和实务中是站不住脚的。

值得讨论的是,一个并非来源于中国范围内未注册的地理标志,是否也可以当然推定其在中国应受到保护呢?笔者认为。目前商标法中对这个问题无明确规定,故可以依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的内容予以分析。该协定24条第9款规定:“各成员在本协议项下无义务保护在起源国不受保护或已停止保护,或在该国已废止的地理标识。”鉴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是各国提供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标准,我国对地理标志提供国际保护时只需按协定办理即可,无义务提供超标准的保护,因此对并非来源于中国范围内未注册的地理标志,一般可以认定其属于在起源国未受到保护,在当事人无法提交其他地理标志受到法律保护的证明时,我国无义务对其提供保护。

四、在商标评审案件中要依法对地理标志做出准确认定

审理涉及地理标志商标争议案件的难点在于如何准确认定地理标志。我国《商标法》第16条规定:“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在认定是否构成地理标志时,应按照《商标法》、《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商标审查和审理标准》中的相关规定予以判断,认真考察评审申请人所提交的证据是否可以证明:(1)该地理标志所标示的商品具有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2)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与该地理标志所标示的地区具有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关系;(3)该地理标志所标示的地区的范围。评审申请人对以上事实承担举证责任。由于以上各项待证事实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要求,因此仅仅凭据申请人的单方陈述尚不足以认定以上事实,申请人在评审时应提交相关专业检测机构的报告或其他具有权威性的证据材料用以证明以上事实。

当然,在商标争议程序中认定地理标志与在商标注册程序中认定地理标志相比较,两种认定方式各有特点。在商标争议程序中认定和保护地理标志是从维护消费者利益和公平竞争秩序出发,对地理标志利益相关方受到损害后的一种事后救济模式。但是地理标志利益相关方即使在商标争议中其主张获得了支持,地理标志的事实得到了确认,这仍然不代表商标评审申请人获得了地理标志的商标专用权。如果地理标志相关利益方要获得地理标志商标专用权,得到更周全的法律保护,还需通过申请注册程序进行注册获得授权。

五、注意区分在商标注册程序中认定地理标志与商标争议程序中认定地理标志的不同

第一,在商标注册程序中,申请注册地理标志的主体应向商标局提交管辖该地理标志所标示地区的人民政府或者行业主管部门的同意申请批准文件以证明其主体适格。而在商标争议程序中并无此要求,只要是相关利益主体即可启动商标争议程序。

第二,在商标注册程序中,地理标志是作为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的一种类型进行注册的,故注册申请人在注册程序中应向商标局提交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的使用规则,同时证明其具有商品品质监控能力的证据。在商标争议案件认定地理标志时则不需要当事人提交以上材料。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在地理标志的注册程序中,申请人的目的是为获得地理标志商标专用权,故申请人主体资格、商品品质监控能力等方面需符合法律要求,以便对权利主体和权利边界作出明确界定。而在商标争议程序中,地理标志利益相关方的目的并不是要通过评审程序获得地理标志商标的专用权,而是为了证明被他人恶意注册的标识具有地理标志的属性,进而反对他人获得注册,因此商标争议程序重点在于审查某标识是否具有地理标志的属性,即重点审查构成地理标志的实质要件。

六、商标争议申请人并非局限于地理标志的注册所有人,与地理标志相关的利益方均可以提出评审申请

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产权,具有集体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一方面。地理标志作为一种集体的“公共财产”,不同于任何一个个别生产者的“私有财产”。另一方面,作为抽象的生产者集体或其代表,虽然他们可以在法律上享有地理标志的所有权。成为“商标所有人”。但是他们的所有权通常不能阻碍地区内个别生产者在符合相关规定和要求的前提下,对地理标志的使用。

地理标志凝结了产地的特有的自然条件和产地内劳动者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集体智慧,自然应归属于产地内的劳动者集体所有,只要该地域内的商品生产者的产品符合特定的条件,可以依商标法规定使用该地理标志,故在地理标志被他人恶意注册时,该地域内的生产者都会面临不正当竞争而造成损害的可能。如何确定地理标志商标的注册申请人。国家工商总局与农业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商标注册工作的通知》中规定,相关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技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均可以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申请主体。因此在地理标志被恶意注册时,以上这些潜在的地理标志注册申请主体及该地域内相关商品的生产者因与商标争议案件具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均可以提出商标争议申请。本案中,商标评审申请人湖南省湘潭县湘莲协会作为湘莲生产者的代表可以认定为地理标志的相关利益方,其属于商标法第41条第二款所指的利害关系人,有权启动商标争议程序。

七、以避免误导相关公众为原则确定地理标志保护范围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第22条第二款明确规定对地理标志提供保护的目的是为了:“(a)防止在一货物的标志或说明中使用任何手段标明或暗示所涉货物来源于真实原产地之外的一地理区域,从而在该货物的地理来源方面使公众产生误解;(b)防止构成属《巴黎公约》(1967)第10条之二范围内的不公平竞争行为的任何使用。”我国商标法的规定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之规定是一脉相承的。我国商标法第16条规定:“商标中有商品的地理标志,而该商品并非来源于该标志所标示的地区,误导公众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可见无论是国际公约还是我国商标法均强调对地理标志提供保护是以避免误导相关公众作为立法目的。

地理标志之所以能对消费者产生吸引力,并不在于地理标志本身有

吸引力,而是因为附有地理标志的产品具有特定品质保证,所以对地理标志的保护范围不能脱离开其赖以知名的产品。换言之,当在与正宗地理标志产品属于相同或类似商品上抢注地理标志或仿冒地理标志产品时,一般易使相关公众对产品来源产生误认,故依法应予以撤销注册。在“湘莲”商标争议案中,商标评审委员会就以避免误导相关公众为原则,合理界定了地理标志的保护范围,将在莲子及其类似商品上的注册予以撤销。对争议商标在非类似商品上的注册予以维持。

八、地理标志商标的显著性问题

所谓商标的显著性是指是商标所应具有的标示产品出处并使之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属性。缺乏显著性的标识由于不具有区别商标或服务来源的功能,故无法得到商标法的保护。世界各国商标法均要求商标应具有显著性,我国商标法也不例外,在现行商标法第9条中明确规定:“申请注册的商标。应当有显著特征,便于识别。”我国地理标志可以在商标法体系下得到保护,应具有显著性这一要求也同样适用于地理标志商标。但在对地理标志的显著性进行判定时,我们可以发现其与普通商标的显著性判定有明显区别,值得特别关注。

地理标志常常使用地理名称与产品通用名称相组合的表现形式,例如“盘锦大米”、“宣威火腿”、“南京云锦”等。这些地理标志商标如果套用普通商标的标准来分析,由于这些标识本身描述性过强,因此无法区别商品的提供者。不具有商标的区别性。但地理标志与普通商标在功能上有较大区别:即普通商标的作用在于使公众识别出商品的生产者,以区别不同生产者生产的同类商品,而地理标志的功能则在于使该产地与其他地方生产的同类商品区别开来,所以从这个角度分析,以地理名称与产品相组合的表现形式恰恰可以承担起区分商品出产地理范围的功能。是符合显著性要求的。

地理标志的显著性实际上与来源于该地域范围内商品所具有的特有品质密不可分,当相关公众看到一个地理标志时,不会简单的将其作为一个地理名称来识别,而是会将其看做商品的特定品质的保证,这也正是吸引消费者购买地理标志商品的主要动力。对于地理标志利益相关方而言,要保护地理标志就要维护好地理标志的显著性,防止出现地理标志被通用名称化的现象。国内外发生的地理标志退化成通用名称的例子并不少见。例如在我国大理石已经成为石材的通用名称,无法专门指“大理”出产的石料了。在法国,“第戎芥末”尽管曾经是一种原产于法国第戎镇的芥末。即只在第戎制作的芥末,但现在已成为代表某种芥末的标志,而不论其产自何地。当地理标志退化为通用名称而进入公有领域时,其显著性即已丧失,对于提供法律保护的基础就不复存在了。

在“湘莲”商标争议案中,评审申请人以“湘莲”是使用在莲子商品上的通用名称,缺乏显著性作为其评审理由之一,来主张争议商标注册无效。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地理标志的通用名称化是对地理标志提供法律保护的天敌,本案的评审申请人作为地理标志利益相关方,以这种方法来维权应该讲是失策的。因为如果该主张成立的话,争议商标固然会由于缺乏显著性而被撤销,但“湘莲”二字作为地理标志来保护的可能性也同时丧失掉了。好在本案中,商标评审委员会依据案件事实,认为“湘莲”不属于莲子商品的通用名称,没有支持申请人的该项主张,从而为认定“湘莲”属于地理标志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营造工商法治化建设的文化氛围 下一篇:加强“两个流通”监管 构建农村市场长效监管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