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湖北银海棉业谈棉花质检体制改革

时间:2022-06-14 08:37:25

从湖北银海棉业谈棉花质检体制改革

湖北海棉业经过2004年北门分公司改造试点成功,2007年至2009年又先后投入4000万元技改资金,改造了总口、熊口、浩口、高石碑四个分公司。

仪器化公检比例逐年递增,以2007年至2009年为例,我公司仪器化公检棉花数量占收购加工数量的百分比依次为25%、83%、92%,同比增加58%、9%。说明仪器化检验数量在逐年增加,新体制加工已占市场主导地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新体制取代老体制将变为现实。

从2003年的试点改革以来,银海棉业由一个试点厂发展为拥有5个400型大厂的棉花收购加工企业,通过回顾总结,还有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

一是检验成本偏高。据测算新体制需支出小样费6.5元/吨皮棉、送检费1.5元/吨皮棉、条码系统维护费0.5元/吨皮棉、条码打印材料费3.3元/吨皮棉、公证检验费68元/吨皮棉。如棉花进入期货或撮合市场还要进行第二次检验收费,以上几项合计支出检验费商品棉79.8元/吨皮棉,期(撮合)棉147.8元/吨皮棉。今后如国家取消公证检验免费,检验费由加工企业承担,无疑会加重企业负担,不利于检验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加工品级偏低。从棉花加工的角度看,由于400型厂设备多,加工数量大,速度快,带来籽、皮棉清理、配棉、机车调试难度大,轧工质量不易控制,加上经营理念、原料一致性、公检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所加工生产的皮棉品级以3~4级居多,1~2级极少。这不利于纺织厂生产高端产品,容易形成高级棉资源紧缺。如2008年湖北银海棉业新体制加工生产的棉花平均品级为3.7级,而同等条件下200型厂加工的棉花平均品级为3.2级,两相相差0.5级。

三是质量诚信有待提高。新体制实行加工企业自行取样、送样检验的操作办法,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受利益驱动,企业在加工取样过程中以次充好、张冠李戴、大小样不符、换样等违规行为经常发生,使公检结果的公信力有所下降,造成企业诚信危机。如何加强管理,如何自律自重,企业质量诚信必须提高。

针对以上存在的不足,建议采取相应的措施:一是流通环节实行仪器化公证检验一次有效,避免重复检验二次收费。承检机构努力实行三变;变事后监督为事前监督;变销地公检为产地公检;变多次重复检验为一次检验有效;设备制造厂家要加强服务、不断创新,研发出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优质节能低耗的棉花加工设备。公证检验费确定标准以不高于45元/吨为宜。二是鉴于2010年200型厂逐年退出市场,由发改委牵头组织专班对200型厂进行一次全面清产核资。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国家出台大包使用优惠政策和小包加工销售的限制政策,抑制小包生存空间,另一方面用财政补贴的办法,关停淘汰小厂,使200型厂逐年退出市场。三是建立质量诚信评审等级考核制度,弥补新体制监督管理的空白。由中国纤维检验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考核评审细则》,以年度为单位对加工企业进行年度考核评审,并将评审结果给予授信。对连续两年评信不合格的单位取消加工资格,以增强企业遵守检验法规的自觉性,不断提高质量诚信力。

(作者单位:湖北银海棉业有限责任公司)

上一篇:“生产”运筹帷幄之中,“服务”决胜千里之外 下一篇:以质取胜 精品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