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结核病防治知识再传播效果分析

时间:2022-06-14 07:54:21

中学生结核病防治知识再传播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学校的结核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学生及其家长的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的效果.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某中学6个班级的学生及其家长作为研究对象,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分别于干预前后调查学生及其家长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的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结果 中学生及其家长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中学生;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

为积极探索学校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结核病防治知识水平,我们开展了本次研究。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某中学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和高三各1个班的学生(共314名)为研究对象,并邀请每位入选学生的家长1名共同参与调查,调查对象数量共为628人。

1.2 研究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2]和与结核病相关的健康行为两方面,共11个条目,对研究对象展开调查;调查后对入选学生进行干预,干预措施为向学生发放刊登结核病核心知识的《健康小报》、利用校园广播定期宣传结核病防治知识和组织入选班级设计并制作结核病防治的特色墙报,并嘱咐入选学生回家后对其家长进行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再传播和宣传;干预后再以同样的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第二次调查;采用克朗巴哈α (Cronbach’s alpha)系数和半分信度系数评价问卷的信度,相关系数和探索性因子分析评价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

1.3 质量控制: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统一的培训和考核,调查中按10%的比例随机抽取部分研究对象进行复查,调查后对数据进行双平行录入、查漏补缺和逻辑纠错,以保证调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Epidata 3.02完成数据的录入,使用SPSS 18.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计算相关系数和因子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表的发放与回收:本次调查共向入选的学生及其家长发放调查问卷624份,回收有效问卷618份,回收率为99.04%。

2.2 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以答对核心知识的5条中的3条及以上视为知晓,中学生及其家长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干预前分别为23.40%和31.73%,干预后分别为98.40%和85.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干预前后研究对象结核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比较

2.3 与结核病有关的行为正确率:调查问卷中有6个题目为与结核病有关的健康行为,分别为不随地吐痰、不对人大声说话或打喷嚏、有意识地开窗通风、发现周围的人患结核病主动就医检查、自己患结核病及时提醒周围人就医检查和向周围的人宣传结核病防治知识,以答对4题及以上视为行为正确。中学生及其家长干预前与结核病相关的行为正确率为19.23%和22.44%,干预后的正确率分别为88.78%和75.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1) 信度:问卷的总Cronbach’s α系数为0.898,分半系数为0.802,问卷的信度良好。(2) 效度:11个项目与总分的Spearman相关系数在0.521-0.891之间,均值为0.679(P

3 讨论

结核病防治知识的低知晓率,是导致我国结核病患者的高患病率、低发现率和低就诊率的重要原因之一[3]。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和知识累及的关键阶段,学习紧张导致的自身免疫力下降和群体生活带来的传播途径易实现都为结核病疫情的发生提供了机会。学校结核疫情的暴发对学生个人、家庭、学校乃至社会都会带来极大地危害。从小掌握结核病防治知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培育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故笔者认为,形成以学校为平台,以学生为载体,建立“校园-家庭-社会”的健康教育传播链,可有效扩大卫生宣教的覆盖面,明显提高健康教育的成本效益,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广新型健康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疾病控制局. 全国公众结核病防治知识新年行为调查报告[M]. 第1版.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8: 5.

[2]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 卫生部医政司,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版)[M]. 北京: 卫生部, 2009.

[3] 刘剑君, 姜世闻, 成诗明. 中国结核病控制现状分析及对策[J]. 中国防痨杂志, 2003, 25(3): 129-131.

上一篇:我院2010上半年及2011上半年儿科抗菌药物使用... 下一篇:神经外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