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肖邦《第一叙事曲》

时间:2022-06-14 07:12:13

浅析肖邦《第一叙事曲》

摘要:浪漫乐派在音乐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伟大的作曲家肖邦就是这一时期举足轻重的作曲家之一。他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其中的四首钢琴叙事曲是肖邦从文学中的叙事诗和声乐中的叙事曲得到启发,将声乐特点和器乐特点相结合,史无前例地在钢琴曲中运用篇幅长大而富于戏剧性的叙事曲体裁。本文通过对《肖邦第一叙事曲》的分析,把握钢琴叙事曲的结构、特点,以及情感的变化过程上悲剧性色彩的体现,把握音乐形象,挖掘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更好地诠释这首经典作品。

关键词:肖邦;叙事曲;结构;主题;音乐形象

弗雷德利克•肖邦(1810―1849)是十九世纪伟大的波兰音乐家、作曲家、钢琴演奏家,肖邦的一生不离钢琴,创作了大量不同体裁的钢琴作品,在钢琴这一领域里达到了浪漫主义的最高成就,被称之为“钢琴诗人”。在肖邦的音乐作品中涌动出一种内心的炙热和激动的情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在肖邦的作品中有一些是与波兰的民族史诗和民间传说相联系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的《第一叙事曲》。

一、器乐叙事曲的创作与混合曲式结合

肖邦运用叙事曲这一体裁创作的四首钢琴叙事曲,广泛采用非规范的混合曲式结构。这表明了叙事曲这一体裁与混合曲式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表明了肖邦要用混合曲式结构原则来表现叙事曲曲析复杂的思想内容,表明了器乐叙事曲体裁这一新的形式因为与文学、戏剧作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必然带来曲式结构上的变更。

肖邦一生共创作了四首叙事曲体裁的钢琴曲,这四首叙事曲也是音乐艺术史中崭新的、大胆的语言。叙事曲这种体裁来自民间诗歌和文学。19世纪初,声乐叙事曲开始普遍流行(如最著名的舒伯特的《魔王》,而肖邦是第一个把叙事曲运用到器乐中来的作曲家。从史诗性、戏剧性的情调上来看,肖邦的叙事曲与舒伯特的以及其它声乐叙事曲相近,但是肖邦的叙事曲是大型乐曲,其音乐规模宏大、气势恢弘,音乐形象具有广阔的交响性发展,所以,说它们是李斯特交响诗的前身是很正确的。

舒曼在他的一篇叙述与肖邦会见的文章中写道:肖邦自己说,他的头两首叙事曲是受到同乡诗人密茨凯维支的诗启发而写的。第一叙事曲是根据密茨凯维支的长诗《康拉德•瓦连罗德》所给的印象而写的。肖邦用器乐这一新的形式、新的语言来表现诗的形象、诗的意境及其个人对诗的主观感受,创造了自己的音乐故事,他开凿了器乐叙事曲体裁的先河,为叙事曲体裁拓宽了使用的范围,它带来了音乐语言、音乐语言结构及其表达方式上的变革。混合曲式结构,这一建立在传统曲式结构原则上的混合体,必然与器乐叙事曲这一综合产物有着密切的联系。肖邦冲破传统的典型规范,用新的结构形式取代旧的结构形式,他的四首叙事曲采用了混合曲式结构,他把奏鸣原则、变奏原则和回旋原则结合起来,运用到钢琴叙事曲这一新的体裁和新的创作内容中去。

二、简析《G小调第一叙事曲》

《G小调叙事曲》(作品第23号)创作于1831年至1835年。关于这首叙事曲的构思,源于密茨凯维支的长诗,诗中叙述了英雄华他洛德为光复祖国而壮烈殉国的一生。作者借古喻今,通过对英雄的歌颂,来号召波兰人民为民族的独立而斗争。肖邦在叙事曲中,虽然再现原诗的具体内容,体现了长诗的精神气质,在音乐的结构布局和音乐形象的表现上,它仍然显现出叙事的性质,好像是在回忆英雄光辉的一生。《G小调叙事曲》是奏鸣快板曲式,但处理得非常自由。开头缓慢的引子,是讲故事人的一段从容不迫的开场白,它以忧伤询问的音调结束,把我们带进了悲壮的史诗气氛中。

《G小调叙事曲》是奏鸣快板曲式,但处理得非常自由。引子以朗诵性的音调、宽广的音域(四个八度)和沉重而洪亮的音响为特征,讲故事人的一段从容不迫的开场白,这个引子是肖邦典型的表现浪漫主义伤感的音调,它表现出史诗的气概,以忧伤询问的音调结束,概括了全曲悲剧性的布局。主部主题是一支沉思、忧郁又带有史诗性色彩的、平静的旋律,有叹息的音调,有圆舞曲的音调,也有拨弦伴奏乐器上余音袅袅的音调,简短的引子和主部主题给我们的印象是在追溯祖国久远的过去,发出无限的感慨。

主部主题的发展引出了另一个音乐形象(连接部)。连接部不断地发展着一个短促的音调。这个音调是痉挛式的节奏,我们听到了内心的忧虑。忧虑不断增长,变成了暴风雨般的愤怒,这仅仅只是预告着未来的悲剧性的冲突,这是音乐形象戏剧化的第一步。暴风雨平静,出现了第二个基本形象(副部)。副部这支温柔的主题听起来特别宁静而明朗,充满抒情气息,它好像是立陶宛少年倭尔特天真纯洁的心灵的写照。结束部从第83小节开始,主部素材派生而来,是第二主题的补充,但是,它延续了副部的降E大调,依旧是叹息,依旧是呼唤,催人泪下的感动。

主部和副部的统一性表现在共有的抒情性和音调的联系上,还都有舞曲因素,只是主部突出圆舞曲的伴奏音型,副部隐约把几种三拍子舞曲的因素融合在一起。这种圆舞曲――玛祖卡型的抒情主题在肖邦的成熟时期作品中是很典型的。主部和副部两者虽有很多共同之处,但在色彩和性格上的差别还是非常明显的。副部比较明朗、安静、柔和而富于诗意,和色彩黯淡、呼吸急促的主部形成了鲜明对比。两者可以说是一个抒情形象的两面――主部是抒情性的叹息,经历了焦急不安到归于平静,而副部则是抒情性的倾诉,始终保持着安谧。

戏剧性发展的第二阶段(展开部)头几小节,调性变为a小调,怀有警觉的沉静,很快就转变为惊慌的呼喊,这是展开部第一个段落主部的主题升华。在这段使人窒息的阴霾气氛中,感受到人们迫切要求冲破沉闷的空气,寻求光明和自由。展开部第二个段落副部的主题升华,调性是A大调,强有力的和弦发出了丰满的音响,旋律失去了明确的轮廓,成为势不可挡的滚滚波涛,显示出人们决心为摆脱悲惨命运而奋斗的无限勇气和力量,充满自豪感。

以副部开始的再现部是倒置的结构,而主部在后。副部以降E大调出现,经过了戏剧性的发展以后,副部的性格也起了变化,变得充满活力、豪迈的气概使抒情的语言也坚强有力。再现部取消了连接部,主部回到了主调,但保持着忧伤。但平静的气氛只延长了几小节:旋风般的尾声又重新把人们卷入狂风暴雨般的激情和悲剧性冲突中。山崩地裂般的音阶进行从慢到快,从反行到齐奏,发出了恐怖的声响。这是残酷的生死斗争中的悲剧性结局,也是通向自由和解放的必经道路。

三、情感的投入是演奏的灵魂

手底流淌出富有乐感的演奏,并不全是手指的功劳。即便是掌握了精湛的演奏技巧,也只能机械流畅的再现乐谱,要发自内心的感知音乐,演奏音乐作品,必须正确理解作品。对肖邦《第一叙事曲》这一作品的思想内容,要从对作品艺术形象的实际感受出发,结合肖邦的创作特点、时代背景、“启发”创作的因素,以及有关的研究资料等,并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性,进行综合研究,才能获得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我们通过心灵的同化,通过我们理解的内心情感投入到作品当中,在演奏中完美的表达情感,使曲谱中的静止音符变成鲜活的生命乐章。

参考文献:

[1]付红.《肖邦钢琴叙事曲的艺术特征》.

[2]钱仁康.《肖邦叙事曲解读》[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3]A•索洛甫磋夫.《肖邦的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60.

上一篇:《叶问前传》:咏春拳的全面胜利 下一篇:论艺术素质教育对想象力和观察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