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中的教材处理一例

时间:2022-06-14 06:04:34

教学过程中的教材处理一例

教材的编著有其固有的规律,其中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学科知识本身的完整性及系统性。虽然各章节之间的知识都是互相交叉、互相渗透的;虽然有些内容对于整个课程来说无足轻重,就像一桌丰盛正餐上的某道菜肴,编者仍然要恪守这一基本的原则。教材(尤其是高校教材)的编撰者也许较少考虑到教材的使用者——教师和学生的便利,而更多的考虑的是教材本身的完美度,让教材看起来更像一本“专著”,更具有“权威性”。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基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取舍,这就是为师者在每个教学周期开始时要做的功课——教材处理。低层次的教材处理无非是对教材内容简单的增删,这主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来进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教材处理的基本目的。而更高境界的教材处理是根据学科知识自身的内在有机联系,打破教材章节的前后顺序,对教材的各知识点进行重新组合,进行教学设计,形成实际的教法、教案,以达到便于学生理解、学习,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结构与功能的一致性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细菌的细胞壁具有一定强度以维持一定的细胞形态,而蓝细菌有气泡,使其生活在水体中一定的深度以行光能营养。结构是功能的基础,而功能也是对结构的最好的诠释。遗憾的是,在许多生物学科的教科书中,结构与功能往往被安排在不同的章节来讲授。

细菌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在“无性繁殖”、多如牛毛的、各种版本的微生物学教科书里都安排在“原核微生物”一章,而细胞膜最重要的功能之一——选择性的控制细胞内、外地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机制,则一般被安排在“微生物的营养”一章。学生在学习物质的跨膜运输机制之前学习细胞膜的功能,不免感到抽象、空洞和枯燥,所谓“知其然,不知所以然”。而学生在几个周的教学之后方在“营养”一章学习到“营养物质的跨膜运输机制”,对“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理解同样抽象、不深刻,这是一个教科书编撰的系统性将结构与功能割裂的典型例子。

在我们实际教学采用的教材中,上述两部分内容分别位于教材的第一章“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和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们尝试把它们放在一次课里来讲授,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提出探索问题:可以采用相关幻灯片,来引起学生对细胞膜的兴趣,导入课题。

(2)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大量运用幻灯片展示,创设了各种不同的情境,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激发兴趣、突破难点,体现“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教学理念。

(3)利用多媒体网络提供的学习材料,学生自主学习,开拓视野,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过程设计

(1)首先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多媒体动画演示以下三个动画。

①水分子进入细胞膜的过程。

②葡萄糖分子进入细胞膜的过程。

③钾离子进入细胞膜的过程。

在学生观看动画之后,老师可提出问题:这三种物质进入细胞膜的方式相同吗?这种不同是由生物膜的什么决定的?与膜的结构有何关系?

由此引出本节课题,激发学生对探究学习细胞膜的兴趣。

(2)多媒体演示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及化学组成。通过此环节,使学生对细胞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多媒体演示液态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使学生建立细胞膜是流动的,具有一定柔性或者叫可塑性的观念。为学生理解物质的跨膜运输奠定基础。

(4)在学生了解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液态镶嵌模型的基础上,引入营养物质的跨膜运输的四种基本机制,弄清每一种营养物质的跨膜运输机制与细胞膜结构的关系。这样将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的跨膜运输结合起来讲授,既符合自然界结构与功能的一致性的基本规律,同时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5)在细胞膜的结构与物质跨膜运输讲授完毕之后,最后对细胞膜的主要功能进行总结。

教材处理是为师者的基本功。教材处理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教材重点,注重知识之间,以及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联系,而检验教材处理之效果的唯一标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总之,我们应该切切实实地将教材处理作为教学设计的先行,而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便利和效果则应是教材处理的基本出发点。如此,在我们钻研教材的时候,我们心中就可能会有教材处理的思路了。

参考文献

[1] 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秦春娥.微生物及其应用[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上一篇:成人院校《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的教学改革与... 下一篇:关于在高等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